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亟待质突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2 15:02 来源: 工人日报本报记者 戴明阳
有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能够产生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形成更好的供应、销售市场和渠道,企业更容易获得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设备和原材料,这种产业组织形式被称为“产业集群”。
我国产业集群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20多年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一些硕果,形成一批较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但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之粗放、科技含量不高等劣势,在世界各大产业集群竞争中逐渐凸显,如何使中国的产业集群升级,是摆在现实中一道难以逾越的课题。
中国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已经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沿江地区初具规模,成千上万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和不同类别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沿海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外资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浙闽沿海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集聚。
据统计,浙江省目前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区519个,平均每个县有3个产业集群,如诸暨大唐的袜业、湖州织里童装、杭州的女装、永嘉桥头的纽扣、苍南宜山的腈纶等。
浙江省的产业集群不仅数量多,不少产业集群产品的产销量都在全国排名前茅。如温州市区的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的70%,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国内市场的80%、占全球市场的30%,而苍南铝制徽章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5%……
广东省以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珠三角404个建制镇中,有四分之一的镇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
随着产业集群模式在国内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不断显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全国遍地“开花”。东北辽中南城市的装备制造和京津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立;山东和江苏城市的加工制造、上海的服务业和装备制造、浙江和福建城市的加工制造产业集群建立;广东城市的加工制造产业集群建立等等。
即便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尝试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由产业集群所引起的从点状到带状经济的隆起,也越来越清晰。
要建立在创新的竞争优势上
“1990年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率先提出产业集群这一概念。”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匡洪广称,在随后的实践中,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并存,产业集群能够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成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大大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增强竞争力,产业集群模式在全世界得到普及。
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之中,其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系统缺陷和市场失灵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行政力量表现相对突出,因而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有专家指出,在国内很多产业集群内,“乱点鸳鸯”、企业的非“集群”化倾向、地方政府对企业“行政捏合”、半强制性的外部“植入”现象比比皆是,企业之间的行业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合力推动建立各种企业间在市场机制之外的正式或非正式互动机制,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不能形成良性循环效果。
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一个产业集群经过10年发展才能趋于成熟,而成熟的产业集群是以获得较强的共同行动效应为特征的。如,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意大利的家具、毛纺、陶瓷等产业集群创造了闻名世界的“第三意大利现象”;日本东京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日本“机械工业的共同根基”等等。
“ 中国产业集群的建立,不仅仅是空间的集聚,更是需要集群内的企业相互关联、配套与协同,企业之间产生‘化学反应’才行。” 匡洪广说。
除此之外,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的质量、技术含量也有待提高。我国很多产业集群是依托于农村或小城镇发展而成的,这些集群主要集中于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鞋业、标牌、玩具、家具、燃气灶具、不锈钢器具等。这些产业进入壁垒低,有的产品甚至只要两三个农民组成的家庭工厂就可以生产,因此,很多地区仅仅通过简单的模仿与学习,就迅速形成大量低端路线的产业集群。
“中国的大多数集群并不是建立在基于创新的竞争优势上,更多的来自于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从事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研究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王缉慈认为,要在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政策中正确地全面运用集群发展战略,提升集群的科技含量,提升中国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并由市场为主、政府为辅来整合集群内的企业,加强信息咨询服务建设,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同时根据当地产业区行业特点,创办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培养高级生产劳动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等,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