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品市场继续寻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6 13:36 来源: 财新《新世纪》在欧债危机出现曙光前,商品市场弱势难以避免。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阻碍商品价格大幅反弹
记者 张环宇
欧债危机始终主导着国际商品市场。2011年四季度以来,国际商品价格有如过山车;利好和利空因素频繁交替,市场信心阴晴不定。
进入12月后,市场对欧债危机的担忧再度升温,空头意愿激增,诸多市场品种表现虽有所区别,但多数出现巨幅下跌。12月初至今,能源、贵金属、基础金属等期货价格多数跌幅接近10%。
大跌之后,大宗商品市场有所企稳,市场信心虽未彻底恢复,但逢低买盘开始增加。12月20日,受西班牙国债拍卖中标利率降低和德国12月IFO商业景气指数改善刺激,欧、美股市反弹,商品价格亦受此消息提振。
当日,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交割黄金期货价格上涨1.3%,收盘于每盎司1617.60美元,重返1600美元的心理关口之上。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铜、铝、铅等基础金属品种亦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
然而,商品市场的底部仍无从判断。展望前景,巨大的不确定性一直存在。全球需求放缓、各国货币和财政政策无力腾挪,欧债问题更是丝毫看不到解决的迹象。种种负面因素,足以制约商品价格反弹的力量。大宗商品市场暂时的“弱平衡”状态显得岌岌可危。
商品也成政策市
对商品市场来说,最大的不确定性仍然是来自于政策预期。近期,商品价格大幅下挫后,摩根大通、高盛等投行陆续发布研究报告,对能源和有色金属等商品品种予以推荐。这些推荐建议的背后,都或多或少隐藏着这样一个假设:全球经济增长减速,或者欧债危机严重恶化,导致欧、美甚至中国央行改变货币政策基调。
不过,这种判断很难获得市场的一致认同。此前召开的欧洲央行和美联储议息会议,虽然维持之前公布的诸多宽松政策,但并无丝毫加码迹象。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更是给市场兜头浇了一盆凉水。
德拉吉在欧洲议会听证会上宣称,欧洲央行购买二线国家公债为暂时举措,“不是无限的”。
与此同时,美联储的态度也依然暧昧。近期召开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不仅没有任何宽松信号传递出来。而且无论政策措辞还是经济前景展望,观望的态度都非常明显。
全球两大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谨小慎微,使政策利好显得遥不可及。在这种背景下,市场的紧张情绪自然难以舒缓。
与之相对应,作为避险工具的美元依然保持坚挺。美元指数从12月初的78附近攀升至12月中旬超过80。此后避险情绪虽有所消退,美元指数盘中开始出现调整,但升值趋势并未被打破。
美元指数走势强劲和商品市场下挫之间息息相关。而在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市场对全球经济和欧债危机的诸多担忧。
“现在来看,黄金价格要出现上半年那样的大涨不太可能。”兴业期货分析师龙玲认为,欧债危机和美元升值的双重压力,将影响黄金价格的反弹。“实际上,从8月之后,国外黄金期货的持仓量就一直没有起来,市场对黄金的走势仍是存在分歧的。”
不过,她也指出,近期部分国家入市购金的行动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的不确定性,将为黄金提供支撑。此前,俄罗斯央行表示,在11月购入了10万盎司黄金,使其黄金储备增加0.4%,至2810万盎司。
综合而言,龙玲称,“欧债问题远没解决,而且欧洲央行和欧盟的动作非常迟缓。到明年初,意大利国债面临大量到期,来自欧洲的利空消息,仍可能出现,并令黄金价格出现大幅波动。”
地缘政治冲突的不确定性无疑还将影响其他商品。近期,伊朗议员Isa Ja’fari公开宣称,伊朗若遭到石油禁运,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而这一旦成真,无疑将对美元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并间接波及商品市场。
在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黄海洲看来,地缘政治冲突仍是明年商品市场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并可能成为油价上涨的推手。但目前,还很难去判断这个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目前,市场对大宗商品趋势的判断,仍谨慎维持着“弱平衡”的观点。其大体趋势仍取决于欧债危机的进展。中金公司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欧洲明年2月到5月面临着再融资高峰,形势更显紧迫,而这也意味着政策行动迫在眉睫。2012年市场的表现,将取决于救助行动的及时与否和力度大小。
在黄海洲看来,商品价格的巨幅波动,更多是相互关联的。今年以来,原油、黄金和瑞士法郎都出现大幅调整,机构投资者损失较大,这也是欧债危机下半年升级的重要原因。
但现在欧债危机已经从欧元区扩张到新兴经济体,这些国家多数面临着股市和本币下跌的趋势。如果做空新兴经济体可以缓解资金瓶颈,那明年初欧元区面临的再融资风险,可能就不会有如此大的连锁反应。
中国需求不足恃
市场对商品价格的判断已经趋于谨慎。尽管经历暴跌后,部分商品价格临近强支撑位,部分品种出现超跌反弹。但这种平衡状态能否延续,仍需视欧债危机和中国需求的变化。
近期,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与制造业息息相关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跌破50%的“荣枯分水岭”,轻、重工业减速的迹象也非常明显,这直接加剧了国际投资者对大宗商品前景的担忧。
尽管中国库存和进口数据仍不时出现积极信号,但市场对此的解读却并不乐观。此前,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1月精炼铜进口量较上年同期增加48%﹐至34.4万吨。全球经济前景黯淡,制造业采购意愿低迷,铜需求却不降反升,原因何在?
“尽管从伦交所和上交所的铜库存来看,都已经处于偏低水平,但这能说明的问题有限。”在北京中期期货分析师吴峥峥看来,从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库存对铜价的指引作用就已经有所减弱,而且经济走势和政策方向的不确定性,也使得贸易商增加库存的意愿减弱。
“不管是中国还是欧洲的采购经理人指数,近期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这,无疑会对铜需求产生影响。”吴峥峥对财新《新世纪》说,据其了解,自10月后,很多来自欧洲,特别是意大利的订单被取消,这直接影响到了国内的出口预期。
尽管四季度以来,国内的铜进口量有所增加,但这更多与年底备货因素,还有国际铜价大跌,进口盈利能力增强有关,而非实际需求出现了反弹。
“现在来看,如果不出大问题,国内铜价在每吨50000元到52000元附近是存在较强支撑的,但如果欧元区系统性风险攀升,那底部就不好说了。”吴峥峥判断。
对铜进口量逆周期骤增的另一种解读,落于“融资铜”上。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朱遂科认为,此前铜进口量增加,除了年底备货因素外,也可能与融资铜需求增加有关。
此前国内信贷状况紧张,用铜企业融资渠道堵塞且融资成本很高,所以大量通过信用证的方式获得流动资金。这使得从数据上看,铜的进口量出现了大幅增加。
“未来基础金属价格,依托于欧债危机进展、美国经济复苏速度和中国经济以及货币政策的方向。不过,最为重要的还是欧债问题,毕竟美国经济复苏很难出现意外,而中国货币政策基调和经济走势,市场也已经基本形成预期。”朱遂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