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货币政策预备“第二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6 23:00 来源: 华夏时报

  PMI季节性回升 存准率或再下调

  本报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新年新气象,赶在1月1日公布的PMI数据看似如此。

   2011年最后一个月的PMI反弹到了50%的荣枯分水岭之上。这是该指数在9月、10月和11月连续三个月出现下滑之后出现的反弹,并且是从11月份50%的荣枯线之下一跃而上的。同时,汇丰的12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也从11月份的47.7%回升到了48.7%。

   宏观经济真的探底企稳了吗?1月份第一周的A股市场似乎并不领情,连续两个交易日绿盘后,直逼本轮调整的最底点。

   “受元旦和春节即将来临节日效应提前释放带动,该指数环比上升1.3个百分点,显示出当前经济增速回落的态势趋于稳定,但增长动能仍相对较弱。”PMI数据的发布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这样解读。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的判断更为明确:“PMI属季节性回升。”问题来了,随着PMI数据的反复和通胀压力的释放,已打响下调存准率第一枪的货币政策,势必会准备后手。

  节日因素

   从PMI细项来看,12月20个 PMI统计行业指数13升7降的格局代替了上个月7升13降,反映出制造业总体景气指数的回升。

   但是仔细分析处于上升区间的13个行业此次PMI回升的不可持续性随之而来。比如,处于扩张区间的主要是生活消费品类企业,而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低于50%。

   对此,潘向东表示,在新订单环比并未增加,库存压力也尚未减轻的情况下,生产量指数却反弹至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主要是由于生产的季节性回升所致。

   事实上,随着春节的临近,下游食品、服装等一些制造业的需求可能提前释放,从而导致这些行业的生产加速。受此影响,12月购进价格指数的调整步伐也有所放缓。

   表现在宏观数据上则是12月生活用制成品的新订单增速加快,指标从11月的54.2升至去年2月份以来的最高点56.1,而生产产业链上产品的新订单指数却仍然都处于收缩区域。

   同时,下游生产用制成品的生产积极性仍然较高,而受高库存制约,这种积极性并未传导至中游,中间品的产量指数基本与上月持平。

   中国银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刚刚结束的元旦3天假日期间,银行卡消费红境内跨行交易总金额大幅增长44.7%;其中,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加油、餐饮、超市和娱乐类商户交易较去年元旦分别增长57.6%、41.1%、27.7%和26.7%。

   另外,今年春节在阳历1月份,这造成春节和元旦两节消费高峰叠加,导致去年12月份制造业订单指数上涨幅度显著高于历史同期均值。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判断:“总需求的改善比较明显,但并不能确定是趋势性改善、经济放缓态势没有显著扭转。”

  存准率下调可能

   事实上,近年数据对比发现,12 月PMI指数仍然是除2008年外的同期最低值,更明显低于52.7%的平均水平,整体经济的放缓态势依然明显。

   彭文生分析称,这与截至11月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连续5个月回落,亏损额持续加速增长,房地产投资、房屋新开工面积以及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速在四季度显著下降,对制造业回暖产生拖累都有密切关系。

   再加上欧美复苏乏力导致居民消费能力降低,圣诞旺季的淡化导致我国出口萎缩,直接反映为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

   另外,PMI从业人员指数也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而且本月再次下降。值得关注的是,这已经超过往年由于春节因素导致的单月数据季节性下降数值。在记者采访中,一些企业老板已经开始意识到裁员潮或将发生。

   平安证券分析师何庆明表示,PMI指数显著低于历史同期数值和新订单指数仍处于50以下的现实表明,制造业扩张动力仍然有限,需求趋弱格局并没有改变。

   他分析认为,基于需求偏弱格局未改、产成品库存仍处于较高位、元旦和春节导致工作时间短和制造业生产活动进入淡季等综合因素,今年1月份PMI指数很难会有更好表现,在50以下的可能性很大。

   彭文生的判断与何庆明如出一辙,他甚至已开始担心会出现通缩现象,“1月份PPI环比负增长,同比涨幅约为1.3%左右。”

   由于宏观经济预调微调力度逐渐加大,但传导至实体经济仍需要一段时间,加上1月和2月的公开市场到期量很少,银行间流动性将再次面临紧张局面,彭文生判断,1月份央行再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由于去年12月份食品价格重拾升势,今年1月双节紧邻,机构普遍预测即将公布的CPI不会随PPI一道大幅回落,预计将在4%左右。

   但是考虑到物价下行趋势的确立和经济下行态势,专家普遍认为,通胀已不足为惧,年初的政策重心将转向稳增长层面。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就预测,上半年为应对经济回落,货币政策或实际宽松,存准率可能持续下调。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