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9日 08:20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 本刊记者 蓝方 | 文
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
2008年9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和十年全面小康”的目标。随后,中央再次提出“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要求。三年间,灾区的变化让人震撼。
据四川省统计局年初发布的调查结果,四川绵竹、江油、青川、汶川等重灾区,目前已基本实现“家家有房住”的目标,71.7%的灾区居民住进了重建住房中,26.6%的居民住进了经修复加固、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住房,仅余1.7%的灾区居民因装修新房或待分配住房等原因,暂住在过渡性板房内。
截至2011年3月底,汶川大地震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2.4%,完成投资7871亿元,占概算总投资8658亿元的91%;未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属于省定灾区县需恢复重建的13647个项目,已完工81.6%,完成投资1052亿元。中央政府已投入的重建资金约为2200多亿元,对口省市投入了760多亿元。
不过,重建房屋和基础设施,只是灾后重建工作中最为“轻松”的一步。三年过去,陆续住进新房的灾区居民,大多仍面临着生计的重建。虽然重建的新房无论是外观设计、小区配套还是质量标准,都远远超过灾区居民震前的居住条件,但新房内家徒四壁,毛坯房内家当寥寥。
2011年4月,财新《新世纪》记者走访了绵竹市遵道镇秦家坎村。在村庄房屋重建的一年间,建房价格从370元/平米涨到700元/平米,泥瓦工和木匠薪水也从每天四五十元涨到80元。大部分村民都拿出全部积蓄,除了使用政府补贴的住房款和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的低息贷款,村民还需借钱才能修起新房,平均每户农家欠款2.5万元左右。
此外,还有不少山区家庭在地震中遭遇毁灭式打击,家中劳动力死亡或伤残、家当被彻底掩埋、土地毁损,重建此类弱势家庭的生活信心,成为灾区政府和致力于灾区重建的民间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议题。
近两年,沿海企业向川渝地区转移,为灾区居民就业提供了机会。但与此同时,当地政府组织对口援建省份招工和农民外出打工,亦令青壮劳动力“出走”,使灾区农村面临更深刻的社会发展困境,仍需全社会的关注与行动。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