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专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尚存调整空间

2011年05月10日 10: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美两国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于本月9日到10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汇率与贸易问题中美双方互有期待,对于究竟是该坚持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向还是侧重讨论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的问题,是中美双方对于汇率问题的分歧所在。专家表示,要谨慎对待人民币汇率升值,缓解国内通胀还应注重汇率形成机制。

  人民币对美元的月环比年化升值速度,已从3月份的3.4%增至4月份的10.6%。由此,建议让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或从小幅调整转为有管理的浮动的传言又再次成为焦点。此外,通货膨胀的加剧也是让本币升值的一个理由。

  据了解,这些传言对于在中国保守的决策者当中很难获得欢迎。对中国多数贸易伙伴和竞争对手来说,这都将是无用的安慰。尽管人民币已经对美元升值,但由于美元重挫,它对其他货币仍在贬值。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考虑到当前总体单边升值的汇率更为脆弱,面对最迟2012年末就可能发生的美元反转,我国在人民币汇率机制上应当及早绸缪,避免经济主体过度暴露于僵化线性看多人民币升值的风险之中。”

  事实上,不仅在政界,人民币汇率是机制改革还是幅度调整在学界也有较多的讨论。近日,各方再度围绕中国3万亿美元外储、外储投资策略乃至经济发展方式展开了讨论。

  第一种流行观点是,中国出口导向的模式导致中国高顺差;第二种流行观点是,顺差是通胀的根源;第三种流行观点认为,中国外储应分散投资。那么,以上这些问题,到底能否通过人民币单边升值来解决?

  鲁政委认为,其实上述所有问题的根源,全部在于至今仍然缺乏足够弹性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这是一个机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升值幅度的问题。

  鲁政委表示,人民币汇率浮动以来总体单边升值的汇率,其带来的烦恼甚至比此前刚性的“硬盯住”更多,包括外储增长过快且难以有效分散币种结构以及其他非美元货币沦为“小币种”,导致非美元货币交易需求偏少、交易不活跃。

  另有专家表示,一次性大幅升值再重新盯住美元,将会减弱热钱进入中国的动机。如果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允许人民币升值到市场确定的某个水平,则将是一个更加激进的解决方案。一旦汇率达到均衡水平,这个方案同样有助于卡住来自外汇炒客的资本流入,同时又把贸易顺差控制下来。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