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0日 16:29 来源:《国企》杂志
写在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重组一周年之际
为行业发展开路,为节能减排分忧,为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代言,肩负着国家、社会和公众重托的中国节能如何实现其“十二五”发展宏图,为诸利益相关方所关切
文|本刊记者 刘青山
三月的阳光,通过高科技的自然光利用设备,照亮了节能大厦的一楼大厅。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正在等候远道而来的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
作为气候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的布莱尔,此次就低碳发展等事宜访问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节能)。会谈原定一个半小时,但由于宾主相谈甚欢,最终延长至三个小时。
双方交谈内容广泛,重点探讨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在提及中国这些年发展迅猛的原因时,王小康认为,除改革开放、劳动力成本低等因素之外,也得益于中国一代又一代优秀企业家的不懈努力,而这一事实却往往被忽略。这一见解得到了布莱尔的高度认可。会面时间虽短,二人谈得却极是投机。临分手时,双方约定,以后王小康称对方为托尼,布莱尔则直呼小康。
这几年,中国节能在国际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商业机会,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在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领域一张靓丽的名片。
知名度的提升,得益于中国节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
2007年7月调任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总经理开始,王小康就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中国最大、央企中唯一的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公司,中国节能承载着太多的期望与重托。因此,王小康等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着全体员工,在内部结构调整、企业品牌打造、企业文化塑造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2010年5月19日,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接触,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实现了联合重组,组建了全新的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此次重组对中国节能的发展影响深远:重组后,集团的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能力迅速提升,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市场空间得到拓展,初步实现了主业板块的整合和贯通,当年即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重组效应。目前,中国节能资产总额已从2007年的170亿元跃升至550亿元,预计2011年底将超过600亿元。
在经济效益获取能力增强的同时,中国节能发展而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在不断提升:仅在2010年,中国节能生产“绿色电力”29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245万吨,节约标煤100万吨;年处理生活垃圾80万吨,污水处理总量近4亿吨,化学需氧量总削减量达10万吨??
尽管如此,中国节能没有丝毫松懈,因为与国际同行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国内的竞争对手也在不断涌现。因此,中国节能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力求实现新时期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对于这样兼济国家、社会、民众和企业自身的奋斗目标,公众自是乐观其成。
融入世界
扬名四海,助推中国形象;知己知彼,力追国际水平
代言中国
代言中国
布莱尔访问中国节能之时,中国节能党委书记、副董事长陈津恩正在英国伦敦,应邀出席旨在关注低碳革命及其商业推广的全球政商领袖科技交流大会。
会前,陈津恩获知自己将作主旨发言,打电话给王小康商讨发言形式及内容。王小康建议:“脱稿演讲更容易得到国际友人的共鸣与欢迎。”陈津恩深以为然。于是有了这样一个开头:“上午听了几位同行的演讲,几乎都讲到中国的碳排放问题。我想通过我的演讲,能使大家了解中国,相信中国,喜欢中国。所以我演讲的题目原来是《发展低碳经济,明天更美好》,现在更改为《中国有承诺,中国在行动》。”
陈津恩的此次演讲引发了与会人士的强烈共鸣,发言多次被掌声打断。会后,前来参会的德意志银行、英国BP、壳牌等多家公司纷纷找到陈津恩,商谈合作事宜,为此陈津恩不得不推迟返京的行程。
此前,王小康曾应邀赴加拿大渥太华演说。本已准备讲稿的王小康上台时,将讲稿抛放在一边:“我认为脱稿演讲更能显示我对大家的尊重,更能显示我的诚意。”在发言中,王小康说:“不少人对中国有这样那样的误解,那是因为你们对中国还很不了解。我希望用我今天的演说来增进你们对中国的了解,并希望借助你们的影响,进一步让世界了解中国。”
王小康的发言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行动得到了与会人士的广泛认可,在座的不少华人雇员是流着眼泪听完整场演讲的。
曾有外交官跟王小康说,希望中央企业能更好地发挥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因为很多观点从中国政府官员和从企业领袖口中表述出来,所取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外国人理所应当地认为,企业家是更加务实的群体,他们的观点都是有切实事例作支撑的,自然易于接受。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王小康等中国节能的领导者,总是抓住每一次机会,不遗余力地介绍中国的发展现状,介绍中国低碳产业发展现状,介绍中央企业队伍的发展现状。几年下来,无论是跟随温家宝总理参加第五届中德经济合作论坛,还是随全国人大代表团参加2009年在罗马举行的G8+5的气候变化立法者论坛,还是参加在中国香港举办的第二届全球气候变化会议,包括赴联合国,去意大利??总之,凡有发言机会,莫不如此。
在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节能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唯一的企业成员,派了4名员工与会。中国代表团新闻中心播放的影像资料采用的是中国节能的企业宣传片。此次会议上,中国节能还独家参与由中国政府举办的中国企业专场发布会,全面介绍了中国企业在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服务、开发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展示了中国的节能减排成就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增进了国外公众对国内企业、民间自主减排行动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会后,外交部还就此专门向国资委发了感谢信,感谢中国节能付出的大量努力。这是外交部首次向一家企业致信表示感谢。
王小康带领的中国节能的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行动的了解与理解,为中国和中国节能赢得了更多的朋友与支持。故此曾有人对王小康开玩笑说:“你几乎是不在编的外交官了。”
合作与竞争
相较于出国走访,中国节能更多的时候还是在总部迎来一批又一批前来洽谈合作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的客人。在本刊采访王小康前一天晚上,他参加了欢迎施耐德电气和拉法兰的小型宴会。在采访的过程中,他又抽身会见了陶氏化学的来访者。
频繁的国际交流活动为中国节能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一次,王小康与法国苏伊士环境集团CEO舒赛德会谈时,无意间说出:“明天我要去伦敦。”舒赛德有些诧异:“你不会是去见我们的竞争对手吧。”随即又补充道:“我们没有竞争对手,如果说有的话,就是你们中国节能。我对中国节能怀有敬畏之心。”
王小康则回应道:“我们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
虽然如此回应,但王小康很清楚中国节能跟国际同行之间的巨大差距:仅以苏伊士环境集团而言,营业额高达数百亿欧元,单就体量而言,中国节能目前还是望尘莫及。
在眼界得到开阔的同时,国际交流也为中国节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商业机遇, 使得中国节能成为央企中对外合作最多的企业之一。
目前,中国节能已与英国政府支持的英国碳信托公司签约,成立合资公司;与法国拉法基开展了水泥余热利用项目深度合作;与美国索乐图公司合资的日光照明设备工厂已经在中国苏州投产(节能大厦的自然光源灯就是这家企业研制的)。中国节能还与法国施耐德、德国雷蒙迪斯、韩国SK、以色列IDE等公司在项目合作及技术交流层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眼下,中国节能已在南美、中东、东亚、西亚、非洲等地建立30多个分支机构;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各类大、中型工程项目上千项;与联合国气候变化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展了密切合作。
转变方式
随着节能、环保、新能源的主业方向逐渐确立,中国节能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明晰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软实力,一艘节能环保产业航母隐然成形
中国节能得享大名,不过是这两年的事。在此之前,从计划经济体制内转变过来的中国节能很是走过了一段艰难而痛苦的转折期。
1988年,根据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由当时的国家计委节能局转型而来的节能公司,代表国家负责安排使用“重大节能措施”专项资金和“全国节能基本建设项目”专项资金。
1988年到1998年的计划主导时期,中国节能公司负责安排使用“全国节能基本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累计完成节能基建投资230亿元,引导地方、企业投资320亿元,推广重大节能措施13大类,建成重大节能工程3000余项,遍布全国300多座大中城市。这些工作有力支持了国家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形成年节能能力4580万吨标准煤,年减排二氧化碳1.05亿吨,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和环保效益,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节能环保产业先天就对外部性因素(如政策)敏感,因此一项政策往往可以启动一个市场领域,利润空间则取决于政策支持的力度。在早期政策尚未到位的时候,中国节能虽然顶着节能环保的光环,却很难从这个新兴产业中获利,更多的则是以完成国家任务为主。
2000年以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新政、低碳发展大潮下,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和范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人们最初理解的“三废治理”到如今涵盖末端治理与资源化、过程优化与清洁生产、源头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生产型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迈入了全新历史阶段。
2005年,这一变化波及到了中国。作为国内最大的节能环保企业,中国节能自然首当其冲。在此背景下,时任中国节能负责人顺应时代发展,相继成立了节能服务、风电、水务、生物质、新材料等专业公司。
调整布局
2007年7月,时任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副总的王小康调任中国节能总经理一职。
王小康虽对当时中国节能的状态并不满意,却没有贸然举动。他决定先摸摸家底。半年多的基层调研和密集的各层级座谈会之后,王小康认识到,这是一家极具发展潜力的公司:首先肩负着光荣的国家使命,是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得力的实施者。其次产业本身的社会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企业的发展将对社会带来极大益处;同时节能环保领域的先发优势和央企的金字招牌是企业重要的制胜法宝。
但这些还不足以支撑中国节能的快速发展。
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王小康及领导团队面前,亟待解决。由于是由行政主体转型而来,所以中国节能当时仍残留着明显的行政机构色彩,与其现代服务业者的身份并不吻合;彼时中国节能尚未囊括节能环保这个尚属弱小产业的完整价值链,技术创新状况不尽如人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非主业板块比重较大,主业不够清晰;同时主业侧重投资、运营的发展模式还带给中国节能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名义上是投资公司,却长期持有被投企业的股权。
为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上述问题,王小康及其领导团队结合宏观背景、产业发展趋势,为中国节能梳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发展思路,即始终专注于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致力于城市节能环保基础设施,致力于工业领域节能减排,致力于资源综合利用,致力于新能源和清洁技术,致力于生态修复与生命健康。从而将中国节能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技术集成能力最强,世界一流的节能环保综合服务运营商。
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新班子开始了一系列的调整、布局。横向而言,确立了节能、环保、新能源三大主业板块,并以子公司为依托,进一步加大对主业的投资力度;纵向而言,则要打通主业的上下游产业,实现原有产业链向价值链的转化。
2008年1月,王小康到任后第一次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节能科技公司总经理曾武的一项“关于进一步重视节能服务业”的建议得到了新领导的高度重视。“会上当即明确了要把节能服务业当做公司主导产业”,曾武回忆称。
当时中国节能旗下有一家名为中节蓝天的咨询公司(现已更名为中节能咨询公司),是一家研究相关产业政策、提供战略服务的三级公司。王小康敏锐地意识到,在一个功能齐备、战斗力强的产业军团中,离不开宏观战略支持。因此,他将中节蓝天升级为二级公司,进一步强化中国节能在咨询规划领域的影响力。
其后,通过控股六合天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节能填补了烟气脱硫脱硝与重金属污染治理环节的空白;通过组建集科研、制造、开发、运营于一身的中国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使得中国节能在新能源板块力量进一步壮大。
如今,新班子为中国节能确立的发展思路已得到了公司上下的全面认可:2010年新增投资全部集中在主业领域,贸易等非主业产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环保业务涵盖了水、大气及固体废弃物等三种基本污染形态的治理,绿色能源业务包括了风电、太阳能、小水电、海洋能等化石能源以外的多种可再生能源,而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业务包含了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耗能领域。中国节能的主业构架基本确立。
战略重组
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是由中国新时代集团、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公司、原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等三家央企组成的一家央企,勘察设计、工程技术服务与施工的实力强大。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安排,2009年新时代集团准备与其他央企进行联合重组。
中国节能获知消息后,积极寻求与新时代集团的多方接触。因为转型在即的中国节能迫切需要加强自身的研发、设计、工程建设能力。较强的产业互补性使得中国节能在十多家有合作意向的央企中胜出,得到国资委的支持并获得国务院批准。
2010年3月,重组后的新公司正式定名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此次重组创造了一种联合(管理)与并入(业务)结合的全新模式,原有的新时代非军品业务合并为三家二级公司,纳入新集团旗下。
中国节能总经理余海龙表示,“由于集团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带动了两家企业的思想融合。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员工在重组过程中,坚决服从集团统一部署,主动沟通,换位思考,互相尊重和支持。加上之前双方有较长时间的充分沟通协商,因此在资产整合、业务对接、人事安排、文化融合等各方面进行得都很顺利。”正如王小康所说,“效果超出了预期”。
重组后,双方不少子公司主动开展了产业链上下游业务的对接,运用多种形式共同开发市场。国际工程公司与中地集团合作,成功进入坦桑尼亚、卢旺达、刚果(金)等国家的国际工程市场,累计签订合同金额10亿元;风电公司与中地集团组成联合体,参加了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风电项目的投标,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国际工程公司还积极参与了集团总部、浙江公司、太阳能公司、上海公司有关项目的规划设计,有效实现了国资委央企重组的战略意图。
此次重组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节能由投资公司向综合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换。目前,中国节能初步形成了节能环保领域勘察设计、规划咨询、施工、设备制造、投资、运营为一体的完整价值链。无论是存量性质的节能环保,还是增量性质的新能源,中国节能都可以提供量身定做的整体解决方案。这样的公司,目前中国还没有第二家。
“我认为,这与多元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王小康解释称:“市场需要成本低、效益高的解决方案,而采取这样‘一业为主,相关多元’的架构,有助于降低服务成本,抵御市场风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规范治理
2010年5月19日,中国节能被国务院国资委纳入规范化董事会建设试点中央企业,王小康被任命为董事长,陈津恩任党委书记,余海龙任总经理,5名外部董事陆续到岗履职。
对于中国节能的当家人王小康本人而言,对于中国节能而言,这都是一次重大的转变。
为此,中国节能设立了董事会办公室,全面协调董事会的有关工作,为外部董事做好服务工作;为保障外部董事有效履行职责,设立了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等机构。制定了《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各专业委员会议事规则、《董事会授权管理制度》等重要制度,保证了董事会工作按流程运转。中国节能还组织多次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调研活动,考察了多家二级子公司和重点三级企业,使外部董事较快地熟悉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和业务结构;全面提供经营信息,通过为外部董事开通OA系统等方式保证外部董事全面获取公司信息。
对于中国节能董事会的运行状况,国资委评价为“运作良好”。
在董事会建立之前,王小康的角色集决策和执行于一身,现在则要在制度的框架下,进行角色地位的快速转换。为此,王小康要求自己不去参加总经理办公会,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涉及集团发展的重大事项上,比如发展战略、组织架构改革、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分配机制改革等。实际上,随着出国考察、与各合作方会谈、签约等事项的日渐增多,王小康确实也不能在具体的经营事务上花费太多精力。“我希望按照中央领导和国资委领导的要求,将40%的精力放在集团发展等大事上,将40%的精力放在内部调研和对外交流上,剩下20%的精力来关注经营状况。”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节能环保产业具有技术先导性的明显特点,因此科技创新的意义更加重要。
2009年年底,在赴天津调研返回途中,中国节能企管部主任邹结富坐在王小康身边。在谈及同行业蓬勃发展态势时,王小康说:“目前中国节能的发展正在接受各方的严峻考验,要想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重视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集成能力。”邹结富深以为然。
回到北京不久,中国节能设立了总工程师职位,邹结富兼任首任总工,负责协调管理公司科技工作。2010年年中,中国节能召开了科技大会,明确地将创新提升到了公司战略的高度,科技创新体系的系统构架随之确立,即所谓的“一二三四”。在中节能技术创新管理办法(一个办法)的推动下,建立对接内外科技信息的供需平台,建立基于市场需求的研发应用平台(两个平台),从资金、人才、激励制度三个层面来保障其正常运转,针对每个项目,则设置了选取、监管、评审、知识产权保护这四个流程。
“科技创新不是简单的实验室工作,需要与市场推广严密对接才能发挥作用。”邹结富表示,目前中国节能的一些技术本身已经没有太大问题,比如宿迁生物质能源项目,日前已成为国内整个产业界称赞与学习的榜样,但问题在于中国节能内部的推广力度不够。
宿迁项目立项之初,并未采取费用高昂且易水土不服的引进技术,而是联合浙江大学进行自主研发。最终,双方创造出了一种可以很好适应当地秸秆状况,且节省一半投资建设费用的“生物质燃烧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双方共有知识产权。目前,年运转时间行业领先。
但是,自主研发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该技术投产初期,运转效果并不理想,年发电量还不足以支撑成本。双方又几经改进,终获成功。具体承担该项工程的中国环境保护公司总经理刘建平坦率地表示:“毫不夸张讲,虽然这个项目现在风光无限,但伤痛自知,至今我们还在舔舐当年的伤口。”
“技术创新项目的发展虽有受制于政策和考核机制的案例,但技术创新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核心主题与必由之路。中国节能坚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力求尽快改变此前较为被动的现状,这是长远大计,需要时间,也需要努力。”邹结富表示。
提升软实力
王小康等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在调整业务结构的同时,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凝聚起了一支爱岗敬业、团结奉献、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人才队伍。这也正是中国节能这些年引以为豪的重要成绩之一。
为了凝聚人心,在2008年七一大会上,王小康提出了要做“中国节能精神守望者”的观点:“中国节能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反过来,作为中央企业,中国节能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国家节能环保事业做贡献,为了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因此他希望中国节能人能有“拼搏、奉献、创新”三种精神和“责任、忧患、大局”三种意识,倡导“宽容、感恩、关怀”。
此后,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外事场合,王小康都对中国节能的企业文化大加宣传。“我希望中国节能的员工及其家属,在与亲朋好友聊天时,能自豪地说,我或者我亲属在中国节能工作。我就是要让公司和全社会都知道,中国节能从事的事业,是崇高而伟大的,是可持续的,是符合时代潮流和人类需求的。”
这样的企业宗旨,自然易于得到认同,成为了凝聚公司上下力量和智慧的精神纽带。
中国节能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相当多的项目所在地区条件都比较恶劣,或风沙大或日光烈,且不少人迹罕至,交通不便。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因此,中国节能制定了外派人员进京休假、家属探亲、住房及医疗享受相应待遇等规定,每年安排京外先进工作者及家属到京休假,组织退休人员参观上海世博会。在集团总部,还设置了休闲健身设施。工作之余,员工可以在这里健身、跑步、打球、做瑜伽??
尊重员工的现实需求,把员工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公司发展紧密相连,让员工分享中国节能发展的成果,在工作上有尊严,在生活上有质量。如此一来,中国节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干部职工斗志昂扬。节能人去国外出差,来不及倒时差就赶回单位,加班更是寻常之举。虽累却快乐,中国节能人真正将公司的事当做了自己的事。
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中国节能开始着手打造人才队伍。
中国节能制定了《2010-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启动了领军人物和核心团队的培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创新;为了促进人才队伍年轻化,中国节能选拔和引进了一批优秀青年干部进入中层领导岗位;为了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水平,中国节能建立了制度化的培训机制,积极提高全体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
更重要的是,中国节能形成了一套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这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
在中节蓝天成为二级公司之时,时任中节蓝天董事长邹结富获知,下面一个部门主任许泓接到世界银行的聘请,开出了相当优厚的待遇。邹结富知道,虽然许泓在公司的职位并不很高,但是在行业内的影响却相当大。因此,将此事短信汇报给了王小康。当晚1时,王小康回复信息,让邹结富向许泓转达“明早8时30分,请务必来我办公室一趟。”
次日一早,王小康列出了九个理由,为许泓展现了一幅可以大展身手的广阔场景,并由此引出九个“请你留下”。王小康的诚恳感动了许泓,她最终选择了留下。如今,中节蓝天更名为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许泓已成为中节能咨询公司副总并兼任国务院国资委央企节能减排中心副主任,也是国务院节能减排核查专家组核心专家。
类似的事例不止一个。
此前中国节能曾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合资成立了一家海特公司。这家公司在半导体激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厂商的禁运,使得同类产品进口价超大幅度下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该企业相对缺乏市场意识,产、学、研、用结合得不够好,导致企业亏损,大批人员离职。在调研这家企业时,王小康注意到,海特公司有一位博士后王晓薇,在技术、市场、管理三方面的能力都很出色。三次长谈,打动了王晓薇,最终她临危受命,走上了海特公司负责人的岗位,开始了重振企业雄风的艰难征程。
随着上述措施的逐步落实,如今,一支覆盖面广、层次结构合理、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年龄进一步优化的人才队伍已经初步形成,其中,80后已经成为骨干。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成为中国节能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障。
共享成果
中国节能通过自身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行业的进步,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以一己之力兼济天下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中国节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品牌知名度高企,全新的企业文化逐渐建立,企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更是全面丰收。
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节能资产总额超过5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近25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为国资委年度考核目标的149%,经济增加值为国资委年度考核目标的423%。实现了五年内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翻三番的快速发展。
同时,利润结构发生可喜变化,利润总额中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三项比例有了大幅上涨。
骄人成就的取得,固然要归功于国家和社会对于节能减排事业的日益重视,但外因终究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正如王小康所说,“市场不相信眼泪,央企更不相信眼泪”,对于无任何垄断资源,面对的竞争趋向白热化的中国节能来说,一切业务都要依靠自身技术和服务能力去争取。在此过程中,中国节能领导团队以及3万名员工,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自是可想而知。
单以王小康而论,既要思考发展大计又要关注日常经营,既要调整布局又要塑造文化,既要谋一时需关注长远,沉重的工作负担让王小康觉得很累,尤其是在上任之初。
开放式发展
作为行业先行者,中国节能对于行业的规范和各项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几年来,中国节能积极推动节能减排行业的发展,参与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的修订,为有关部委研究起草了《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管理办法》、《工业节能节水、环境保护项目税收优惠政策》、《工业企业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工业固定自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导则》、《中国沼气发电项目建设技术导则》、《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途径分析及相关财税政策建议》、《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等一大批重要政策法规性文件。
国资委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测中心设在中国节能。该中心负责央企节能减排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定期将有关情况上报国资委领导和有关部门,起到了良好的参谋和助手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中央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得到了国资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协助国资委和国家外专局引进的欧盟能源管理师体系已经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承担了工信部工业节能环保信息中心筹建任务、开发了工业行业节能环保信息监测系统;承担了财政部有关节能环保课题和政策研究建议;为国务院有关部委和一大批地方省市提供了绿色产业及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
在新能源格局中,太阳能位置重要但是发展却相对滞后,因为国家的相关政策还不够明朗,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发展。
“新能源是中国节能的主业之一,在太阳能产业上一定要谋求发展。”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华斌介绍说,2009年中国节能战略性进入太阳能产业以来,就没有停留在单纯的运营商概念上,而是不断向上游发展。尤其是2010年与新时代合并以后,新时代设计院有力的支持,降低了上游的研发成本,为运营环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领军企业应该对行业的发展前景做出准确判断,积极推动产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是央企义不容辞的职责。”
此外,中国节能还有力地推动着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发展。王小康2009年发表在《求是》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就专门提及大小企业共同发展、携手进步。他认为,“类似中国节能投资公司这样的大型专业化节能环保产业集团,与节能环保中小型科技企业携手或组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低碳产业的集团军,更有利于在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抓住商机,在节能减排服务、环境保护、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三大领域获得长足的发展,为中国履行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因此,中国节能打造了一条开放式的全产业链,随时欢迎其他企业的加入。
六合天融原是一家股份制企业,在烟气脱硫脱硝领域占据行业领先地位。2010年,在双方多次接触后,六合天融加入了中国节能,弥补了集团在烟气治理领域的不足。双方的合作之所以异常顺利,除产业互补以外,更重要的是双方价值观的接近。六合天融的企业文化颇具特色:除糅合了传统文化和西方管理经验外,该企业一直传承着铁军风采,以产业报国作为该企业发展的核心诉求之一,自然与中国节能“情投意合”。“现在我们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环保铁军产业报国的理念。”六合天融总经理朱彤很是感慨。
发展节能与节能发展
在发展节能产业的同时,中国节能还实现了与产业、社会的共同发展。
2002年起,中国节能注意到,河北省张北县风力资源丰常丰富:当地全年有效风速天数达300天以上,且风向稳定,没有破坏性天气,是优质风能资源区域。于是中国节能开始进军张北,发展风电。
据中国节能董事会秘书张超介绍:“当地一度把多数可开发地区都划拨给我们,但最终随着同行的陆续进入,中国节能让出了一半的资源,力求行业共赢。”如今,风电已成为张北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经济收入中的占比举足轻重。中国节能掀起的这波张北风电开发热还为当地带去了风机制造等多项产业,使得张北这一原来的国家级贫困县成为如今全国重要的风电基地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工业水平,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就业、收入状况。
石嘴山,则是另一个受益于中国节能发展的地区。2009年9月30日,中国节能投资建设的50MWp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一期10MWp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该项目是我国最大的10MWp级大型荒漠式光伏电站。时至今日,该项目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当地的太阳能资源,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支撑,而且为当地的环境改善做出了贡献。由于太阳能电池板有效地遮挡了阳光,减少了水分蒸发,项目所在地的荒漠上如今已经长出了点点嫩草,成为当地人的意外之喜。
除此之外,中国节能建成了亚洲最大的节能环保建材生产基地,利用煤矸石、页岩和火电厂废料等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土地和能源;中国节能在各地建设节能建筑,在国内开发了13个大型低碳园区,仅杭州西湖国际一个园区,年产值就超过200亿元;中国节能打造了全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秸秆直燃发电项目,全国第一个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发电项目,为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做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贡献。中国节能还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在冶金、化工、建筑、照明等领域,为高耗能项目提供从节能诊断、能源审计评估、设计,到融资、改造、运行、移交“一条龙”式的节能环保综合解决方案,有力促进了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
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国节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节能清洁能源发电量总计达到100亿千瓦时,共减排二氧化碳800万吨,化学需氧量35万吨,节约标煤400万吨,处理固体废弃物达600万吨,为国家节约耕地7000亩,平均每年减排二氧化硫150万吨、烟尘10万吨、氟3万吨、氯4万吨、降低能耗300万千瓦时。
总体来看,中国节能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者的均衡发展,这也正是中国节能所想要的。王小康坦言:“目前来看,部分项目经济效益可能还相对弱一些,但是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和支持力度的加大,这种局面最终会得到改善,我们坚信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提早布局也十分必要。”
再绘宏图
现在虽是中国节能各方面历史的最好状态,但在中国节能的长远规划中不过是一个转折点,一个新的起点
近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重要的国际场合郑重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对此,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对王小康说:“中国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非常具有挑战性,绝非轻而易举就可完成。但是中国是个言出必行的国家,已经开始‘自下而上’推动低碳增长。”
2010年,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发展蓝图中,提出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和“四强四优”的要求。与此相呼应,中国节能召开的“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总体目标为“资产总额达2000亿元,营业收入达800亿元,利润总额达80亿元,主要经营指标进入央企优秀水平行列,主要节能环保指标达到行业内优秀水平,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带动力;圆满完成国资委确定的经营业绩考核任期目标”。相较于现在的水平,即要在五年内实现各项指标均翻两番。
对于这一系列目标,记者接触到的所有中国节能人都表示信心与压力并存。王小康坦言,“这是一个艰巨的目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对此,他笑着说:“这是一个需要使劲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目标。”
有效益的规模
中国节能之所以将目标定得这么高,有着现实性考虑:市场需求扩大;国内发展环境的日趋优化让节能环保产业日渐吃香,竞争随之更加激烈。最重要的是,中国目前的行业发展集中度还不足10%,一盘散沙的行业中,企业弱小和分散,根本无法与即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国际巨头抗衡。目前是关键时机,国家和社会呼唤一支更加强大的本土节能环保集团军。“因此,我们有意制定这一用力跳才能够得着的目标,以激发大家的潜能和迎接挑战的激情。”王小康表示。
盲目的规模扩张绝不是中国节能所追求的,王小康想要的是“有效益的规模和有规模的效益”。
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节能从各个层面对“十二五”目标作了详细分解:如五年后中国节能要在节能环保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经过五年努力,中国节能“走出去”战略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国际市场收入占比要在三分之一左右;经过五年努力,中国节能要形成若干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利润总额超5亿元的支柱企业,力争实现集团整体上市。五年内,中国节能将努力把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员工,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个着力点
目标愈是耀眼,通向它的道路就愈加艰难。
日前颁布实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共16篇、62章,其中直接和间接涉及节能环保产业的有5篇,特别是第六篇通篇涉及到了节能环保产业;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的七大产业里,有四大产业为中国节能主业所涉足。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中国市场的环保投资将达3万亿元、节能投资上万亿元。
这些固然是中国节能发展的有利条件,但这些政策是普惠整个行业的,对于中国节能的竞争对手亦是一视同仁,对中国节能并无特殊照顾——企业性质决定不了发展速度,实力决定一切。因此,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迈向辉煌,关键还要看中国节能自身。
为此,中国节能提出,要把经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力求制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发展战略规划;将科技创新和“走出去”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控模式,提高经营责任主体的创造力和活力。重中之重,则是“十二五”期间的三个着力点:即技术集成、资源整合、资本运作。
所谓技术集成,是指要通过加大自身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引进国际国内先进技术,联合重组那些有细分专业优势且自身能够赢利的公司,系统地提升中国节能基于市场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所谓资源整合,要集中系统内优势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节能环保产业部分细分领域有所突破,要强化各二级子公司的资源整合责任,从而进一步完善增强集团公司资源整合能力;资本运作即是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更多地撬动社会资金推动企业发展。“这三个着力点,既是目前中国节能的现有优势,又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不足,尤其是资本运作能力,是中国节能的一大短板,眼下要重点关注。”王小康解释称。
中国节能和各子公司发挥整体优势,分别与福建、湖北、河南、宁夏、成都、武汉、贵阳等省市,施耐德、苏伊士、中国建材、中国南车、北京金隅等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对于现代服务业最为关键的资源整合方面,中国节能已占得先机。
记者手记
印象中国节能
采访的整个过程中,记者一直在留意中国节能自身在办公过程中节能减排方面的表现。记者很好奇节能环保理念在他们头脑中的真实地位。
记者看到,中国节能总部大厦采用了自行研制的自然光照明系统,无须耗能;记者看到了洗手间中到处张贴的擦手纸巾只限一张的标语。中国节能还倡导减少各种纸张浪费,推进无纸化办公,提倡双面打印。 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包括王小康、陈津恩在内的节能人,名片全是使用再生纸制造的。
低碳,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正体现着中国节能“聚合点滴,创生无限”的发展理念。
印象王小康
与想象中不同,王小康并不“官员”,他更不希望大家以为他是个古板严肃的人。
他是北京大学法律系高材生,诗人海子的同学。数次接触,记者的感受是,他真诚而富有激情,演讲水平极高,极富感染力和感召力。更重要的是,他充满了朝气。朝阳产业中,一位富有朝气的企业家带领着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一直是王小康致力追求的目标。
对于中国节能的行业地位,他不回避与国际同行之间的巨大差距,但也绝不因此而自卑。对于中国节能的发展前景,他欣然于未来的巨大市场前景,也直承压力很大。
采访中记者发现,中国节能中层领导都比较敬畏王小康,因为他对这一层级要求十分严格,不仅对业务要求高,而且要求到行为细节。王小康亲自组织培训,培训内容除经营管理外,还包括礼仪、艺术、哲学、文学、法律等。但基层员工很喜欢他,因为他平易近人。
关于未来,年轻时颇为喜欢武侠的王小康期盼自己的状态是:“我希望手下的总经理们在其行业中业绩卓著,颇具影响,如同武林高手,而我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和关注他们。每当有人赞誉他们的时候,我都引以为自豪。”
专 访
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
访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
《国企》:在您看来,除去行业环境改善等外部条件之外,中国节能这几年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王小康:首先,得益于国资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国资委提出了“三个突出”、“四个能力建设”、“四强四优”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等一系列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国节能都坚决执行。
其次,得益于中国节能发展目标的正确、战略执行的坚定和工作思路的稳定,我们确立了一个专注(专注于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五个致力于(即致力于城市节能环保基础设施,致力于工业领域节能减排,致力于资源综合利用,致力于新能源和清洁技术,致力于生态修复与生命健康)的发展思路,旨在将中国节能打造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技术集成能力最强、世界一流的节能环保综合服务运营商。此后,中国节能的产业结构虽有微调,但都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没有出现发展方向的变化和动摇,避免了人心浮动和思路摇摆。
再次,中国节能领导班子和骨干队伍有激情,整个团队的精神状态非常好。作为企业领导,除了要有管理能力之外,还要富有激情,要有基于现实的广阔想象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员工而言,大家一致践行着“团结干事、和谐办事、用心做事”的工作心态,一直为集团的奋斗目标而共同努力。
《国企》:您认为,在过去至将来一段时间,中国节能乃至整个中国节能环保产业遇到的最大困扰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王小康: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除政策法规滞后性的限制之外,还受到市场的开放程度、民众的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甚至某些方面的开放程度超过了西方。但对内的开放却没有跟上,其具体表现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有些地方政府,为保护地方企业,在外地企业获取当地节能环保资源的时候设置不合理障碍,影响了行业的公平、有序进步。
同时,由于不少公民的节能意识相对滞后,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理解还很不够,比如城市垃圾处理必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垃圾填埋只是把问题遗留给后代,而没有实质性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就技术而言,所谓垃圾焚烧产生二英的说法有失公允。实际上,垃圾的不当处理会产生更多的二英,科学焚烧处理反倒使二英的数量大大减少,只要坚持技术标准、规范化运营,一定能够有效控制有害气体的产生。在国际社会中,垃圾焚烧也是发展趋势,外国焚烧企业的数量虽然减少,但处理规模却在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改进。当然,民众意识的进步需要长时期舆论的引导,中国节能愿意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企》:您同时提出了“十二五”是中国节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王小康:是的,这取决于三个方面。
宏观环境来说,“十二五”时期带来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机会可谓千载难逢。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仅中国市场的环保投资就达3万亿元,节能投资上万亿元,新能源的投资更是数万亿元。
产业环境来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经历了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到了提升产业集中度的关键阶段。目前的产业集中度不足10%,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内的1105家环保装备制造企业,总产值不过700亿元。因此,我预计产业兼并重组浪潮不久将到来,中国节能将大展身手。
经历这几年的发展,中国节能已经在产业中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很强的专业队伍,这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无形资产;中国节能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强,很多客户非常看重这一点;再者,节能环保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一次性投资大,利润回报周期长,这几年的投资都到了回流期。
所以我认为,无论内外环境,中国节能都即将迎来最好的时候。
《国企》: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节能未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有哪些规划?
王小康:节能环保产业涉及面广,产品门类众多,中国节能将认真分析已有产业的特点和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对能发展成行业内前三名或名列前茅的产业。加大投资力度,尽快使其成为集团的重要业务板块,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同时,由于目前不少省市都在争取央企投资。鉴于各区域投资环境不同,集团实力有限,战线不宜过长,因此中节能会把有限的资源投到投资环境好、合作关系好、项目收益好的地区,有针对性地开拓重点区域市场,形成区域优势。
目前中国节能存在专业公司和区域公司两类经营主体。下一步集团将要求专业公司更好发挥专业优势,坚持走专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区域公司要更好发挥区域优势和综合经营性特点,走“一业为主、相关多元、区域总部”的发展道路。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要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合理有效的利益机制,积极促进专业公司和区域公司的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放大集团化经营的协同效应。
《国企》:中国节能提出要在未来五年跻身世界一流节能环保企业行列,您如何看待国际竞争问题?
王小康:国际竞争不仅是国际市场的竞争,而且包括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巨头之间的竞争。在国际市场方面,我们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同时也要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
应该注意到,发达国家在支持和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正通过主导国际节能环保标准的制定,迫使发展中国家以高昂代价进口其技术装备,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输出。他们正试图通过新一轮的国际规则,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因为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将大量耗能、污染的非低碳产业转移至国外,本国市场已相对饱和,必须抢占全球低碳经济市场。
在此背景下,中国节能必须将压力转变为动力。一方面可以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发挥自身固有优势,尽快抢占低碳经济时代的制高点,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争夺产业的国际话语权做出应有贡献。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