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河南

2011年05月10日 16:26 来源:《中国商界》杂志

  文/赵发中

  河南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而得名。因古时为豫州,故简称豫,因豫州居九州之中,故又称中州、中原。河南的历史无比辉煌,从夏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全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河南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中国《百家姓》姓氏中,有70多个源于河南。自古以来,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风流人物更是灿若群星,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不但是河南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

  然而,除去曾经拥有过的光芒,近代的河南却是多灾多难。抗战时期,国民党炸开花园口,致使黄河水一泻千里、泛滥成灾,造成面积很大的黄泛区,民不聊生,生命涂炭。“大跃进”期间,粮食生产首放卫星,又让不少群众因此挨饿。改革开放后,河南焕发勃勃生机,但由于负担沉重,缺口较大,各项事业一直都在低位徘徊。

  前几年,河南人的心情很不好。因为河南的头上总带着那顶贫穷落后的帽子。而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河南的人多,现在已突破1亿,名列全国第一。河南的经济总量虽然很大,但一平均就在全国落到了后几名。由于先天的不足,河南的发展总是处于捉襟见肘的地步:相对于东部,他们没有临海的区位优势;相对于东北,他们没有深厚的工业基础;相对于西部,他们没有丰富的资源,他们所拥有的只是众多的人口。而在河南这众多的人口中,农业人口就占了60%。历史上看,河南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栖居地。现实上看,河南一直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没有人种地就打不出更多的粮食。

  前几年,河南人对发展也很着急。全国都在发展,谁肯甘心落后啊。改革了、开放了,河南人也在变,他们也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学游泳。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外出打工,北京的“鸟巢”、远洋的货轮、全国的角角落落都有他们的身影,河南话在全国到处都能听得到。也有的开始向南方和东部沿海学习,琢磨如何像温州人那样做生意,为了原始积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还有的开始打起资源开采的主意,一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污染企业也开始点火冒烟。还有的向外省学,向外国学,有时不得不交上昂贵的学费。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他们很努力,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几年,河南在努力解决发展落后的问题。他们认真反思,检讨过去,总结教训,得出一个结论:河南许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发展滞后,解决河南的问题就要牵住河南发展这个牛鼻子。他们还要一如继往地坚持抓粮食,国家交给的粮食安全的任务不能丢。他们开始加大工业发展的力度,根据自己的条件,拉长产业链条,食品加工、有色金属、石油和煤化工、纺织服装等在全国争得一席之地。他们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会展业,形成中原通、全国通的大格局。他们打出了文化牌,凸现自己的人文优势,洛阳龙门、安阳殷墟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寺名扬海内外,云台山景区成为黄金线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们要变人多的负担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加大了职工技术培训,使河南成为全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打造了一批全国知名劳务品牌。

  河南这几年发展的步子并不慢,“十一五”成就很大。GDP已经突破2万亿,稳居全国第五;粮食产量突破1000亿斤;地方财政收入连年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跃居全国第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稳居全国第一;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树立了一个个典范。概言之,河南在传统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转变,被许多媒体称之为值得研究的“河南现象”。

  河南想树立自己的新形象,在中部率先提出“中原崛起”的口号,并付诸实施。“中原城市群”得到社会广泛认同,郑、汴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区域发展的“凹陷地带”得到重视,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建设中的郑东新区更是一个大手笔,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显示了中原要崛起的坚强信心。

  当然,发展中的河南不是没问题。从自身方面看,思想不够解放,许多观念还没有跳出计划经济的老框框,等、靠、要的多,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少;虽然经济建设成绩不小,但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发展水平低的基本省情没有变;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跻身全国第五,但产业层次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开放程度低的深层次原因没有解决,加快发展还有难度。从外部环境看,国家虽然提出中部崛起并加大对“三农”地区投入,但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任务加重提出了新挑战;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已经失去了不少先机,要想迎头赶上会有很多困难;即便是在同属中部地区的6省,竞争也在加剧,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湘城市群已经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已经与此擦肩而过。而此前,郑州铁路局已被拆分,预示着河南省交通枢纽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接下来,河南又该怎么办?似乎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目标走下去,还是自暴自弃,怨天忧人,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所吓倒,何去何从、如何抉择是摆在河南全省面前的首要问题。

  可喜的是,“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让河南上下充满信心。针对当前形势、特点,结合河南省实际,省长郭庚茂提出“八策并举”,力争取得扩大需求、稳定投资、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的综合效果。 一是持续推进大招商活动,抢抓机遇,承接转移,“一举应多变”;二是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争取主动权;三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四集一转”,落实发展方式转变;四是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跨越式发展支撑能力;五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解决资金制约问题;六是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保障发展用地需要;七是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富民增收,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八是大规模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投资、促消费、惠民生。

  “这八项举措,是适应当前形势变化、针对破解发展难题提出的阶段性应对之策,也是国家政策鼓励和我省发展需要的结合点。”郭庚茂说,各地和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专项方案,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带动全面任务的完成,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中国商界》杂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