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职业化“房托”转战商铺市场 客少大厅全是托人气都是装出来

2011年05月11日 01:56 来源: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记者卧底两天探秘“火爆”的商铺销售现场

  本版撰文/摄影:信息时报记者 田木 张金娜

  有“医托”,有“饭托”,时下广州还出现了“房托”。近日,记者卧底了一回房托。在雇主的“调教”下,房托就是一“群众演员”:每天盛装出席,记者来采访时,要会对媒体对答如流;有客看房时,要会和现场的销售人员配合,现场算账装做要买房的样子只是其中最基本的“表演”,还要会躲在暗处察颜观色,以便在需要时及时出现,在真正的买家面前,适时地签合同下定金。

  销售现场前台工作人员口中一间又一间被卖出的铺位,其实多数买家是房托。而这些衣着光鲜的房托,每天的工资也不过55元。

  卧底房托第一天 先接受培训教如何做托

  信息时报记者上周被安排上班的第一天,是与一位40多岁的“资深”房托同一组。

  上午十点多,记者来到东风东路上一商铺销售处大厅内。“3层27铺位已经下定。”扩音喇叭不时传来下定的“好消息”,现场的销售人员与买家或盯着手里的计算机精打细算,或与旁边座位上的人低头商量着什么,整个销售现场看起来十分火爆。

  记者在与销售人员对暗号确定身份后,穿过热闹的销售大厅,到财务处签到上班。随后即被组长带到销售现场后方接受培训,主要包括:一,遇到记者来采访,只能讲买商铺的好处;二,看到客人不多时,要及时到大厅内坐在位置上冒充购房者,避免现场冷清,而一旦看到买家来了又没有位置坐,就要赶紧去前台成交,给真正的买家让座;三,做完一单,要消失两个小时左右,以免给同时进来的买家碰上,两个小时后继续回来做。经过简单的培训,记者即和当天一起开工的房托,分成不同的组开始上班了。

  刚刚在火爆的销售大厅坐下,即有售楼人员过来揽客,“旧业主”,与记者一组的“资深”房托赶忙报上暗号明确身份。

  与销售做戏做全套 砍价格算折头抢落定

  明知不是买家,销售人员还是很热情地递过来一堆资料,开始介绍该商铺处在东风东路上黄金地段的有利位置、未来升值空间以及他们的管理模式等等。

  一番推介之后,销售开始问我们对哪个铺感兴趣,与记者一组的“资深”房托随便指了3楼一间面积较小的铺位并询问价钱。

  紧接着销售人员递上来一台小型计算机,开始煞有介事地算账:原价多少钱、折后多少钱,以后收益会如何等等,“资深”房托则时不时配合几句,感觉我们真的有意要买下这间铺位一样。正在算账的过程中,另外一位售楼人员走过来悄悄俯身暗示:旁边坐的是买家,要注意一下,然后闪身离开。算账给我们的销售明显坐得更直了,将刚算过的价格煞有介事地写到旁边的纸张上,继续推介。

  正当我们“入戏”时,却听到前台的高音喇叭问:3楼xx铺要下定吗?销售举手示意是的,随后告诉我们付款的注意事项,同一组的“资深”房托即示意记者和她一起去付定金,跟着销售一起来到前台,只见“资深”房托递上一张银行卡,前台工作人员操作后,递过来一张需要签名的单,草草几笔后,离开前台又跟着销售继续走,走到一拐弯处,销售递上来银行卡,记者与“资深”房托客气告别后,就走出销售大厅。

  出来后,该资深房托提醒记者:刚才前台叫我们去成交,是在提示我们有客来看,要我们赶紧让位给人家,你还不快点,你没看到那个销售很着急吗。记者此时才恍然大悟,赶紧问道:“那他们真的刷你卡上的钱了吗?”“还不是做个样子,按个0,确认一下”,对方很老道地回答。

  天天要穿靓衫扮有钱人 每天的工资不过55元

  记者得知,负责招聘的人会叮嘱每个做房托的,天天要穿靓衫,看起来像是出得起几十甚至上百万的人,而事实上,每个房托每天的工资才55元,并且不包吃饭和车费。而因为房托经常换,销售不一定认得,于是大家就统一暗号。

  不过,该资深房托还是很介意告诉记者他的姓名,理由是:“没必要啦,经常换来换去的”。

  两个多小时后,记者与该资深房托返回售楼大厅,因为位置上坐满了人,记者被暗示上二楼“看铺”,上来后才发现一僻静处,坐着七八个人,看着他们打招呼,记者得知:这些都是“自己人”。

  一名被称为组长的约50岁的师奶不停往楼下销售大厅看。闲来无事,记者仔细观察一下,确实每个人的着装都还过得去,仿版的LV包包,手腕上的“名表”,或者戴一副金丝边眼镜等等,怎么看都不像是会为每天55元工资奔波之人。

  坐得无聊了,记者问旁边一位带着眼镜的中年男子房托:今天是不是买家比较多?他倒也没什么戒备地告诉记者:“也不是,有一两个吧,其余的是自己人。”

  看到有座位空着,组长示意旁边的“眼镜男”赶紧带记者一起下去到销售大厅。其余则继续留在这里“待命”。

  可能午饭时间刚过,真正来看商铺的人几乎没有。我们很放松地坐在位置上,而过来配合演戏的销售也很放松地和我们闲聊,诸如是不是第一次来做“旧业主”之类。在销售走开的空档,“眼镜男”房托还会扯到别的话题上。反正大厅放着音乐,邻桌也听不到相互之间的谈话内容。

  销售走过来和记者和“眼镜男”无聊地算着商铺的价格,却听到喇叭里播出:“X层XX铺已售出!”这无疑是个信号:有客人来了,赶快演戏!于是,我们又开始像真正要买房的样子,开始计算价格,讨价,算首期,算利息,憧憬未来的收益等等,好一番忙活。

  签合同下定金假戏要做到底

  记者发现,可能是因为客户在“眼镜男”的对面坐着,“眼镜男”在与销售小姐一番探讨之后,又“征求”了旁边记者这个“客串夫人”的意见,然后再决定去买。

  看到记者和“眼镜男”决定要买了,销售小姐赶紧站起来去取合同。她把合同放到我们面前,很认真地填每一项,填到首付及付款注意事项时,还很认真地叮嘱我们要怎么做。填完每一项,又要“眼镜男”签名。

  签完合同,“眼镜男”告诉记者说:“我去交定金,你坐在这里等我。”又重复一次刷零的程序之后,“眼镜男”拿着一张信用卡的签名凭证走回来,示意记者可以走了。就这样,记者一天之内“买”了两间商铺,不仅下了定金,还签了合同。

  据了解,这些商铺首层均价10万元/平方米,当天交定金并在30天内一次性付清余款,享受折扣价后,总价在180万元左右。楼层越高均价越低,三层的铺位均价在6万元/平方米。

  客少时大厅全是托 人气都是装出来的

  走出销售大厅,路上记者开始与“眼镜男”闲聊,才知道刚刚满屋紧张兮兮的,其实真正来看铺位的只有一位,其余全是自己人。

  在附近闲逛两个小时左右,记者与“眼镜男”又要回去开工了。此时已经是下午5点钟,当天不是周末,再回去时,已经有经验的记者明显看出销售大厅内几乎全是闲聊的人-表情和真正要买商铺的人还是有差别的,低头闲聊一会,再抬头四下看一看,似乎在等着什么,又似乎在防着什么。而彼此熟悉的房托也会时不时彼此会意打个招呼。

  因为没有客户,大家都在熬时间等着下班,记者也与“眼镜男”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从他那里确认:不少时候,大厅里都是“自己人”,“不能让现场看起来冷冷清清嘛,如果你买楼,看到没人气,估计也不要了”。不过“眼镜男”也好心告诉记者:白天容易有客来,大家还是要做做样子的,这会人比较少。

  几天房托做下来,记者总结出,几乎每有新客走进销售大厅或者在看铺位时,都会时不时“成交”或者“下定”几套。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铺位买家都是房托。

  工商说法

  商家雇房托或涉嫌营销手段不规范

  就商家雇佣房托诱导消费者购买房产的做法,信息时报记者昨日咨询了工商部门。广州工商相关负责人表示,商家在卖楼时,雇佣房托人为制造火爆销售场面来诱导消费者购买房产,销售手段明显不规范。

  房托现身说法

  “怕被客户认出每天不同地方上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信息时报记者在与不同房托的聊天中逐渐搞清楚一些内幕:所有的房托是有人专门负责招聘的,一名瘦弱的自称姓陈的30来岁的女子,是招聘房托的负责人之一。

  为了让现场看起来更逼真,现场的房托除了退休的阿公阿婆,年轻人也占一部分。据陈小姐称,她会在一些Q群中发布诱人的招聘信息,比如环境优雅室内播放音乐,工作轻松之类的。“这样能吸引一些年轻人过来,当然包括一些男士。”

  在记者做卧底的时间里,也被指定到不同的地方去做房托,例如昌岗附近一商铺销售处等。后来经过与其他房托确认,才知道每个人几乎都是头一天晚上才会收到通知自己第二天到哪个销售大厅去上班,“估计是怕我们会被客户认出来,需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经验的老房托说。

  而从周一到周五,一个销售处会雇来20个房托,分成两班若干组见机行动,两组的上下班时间错开一个小时,分别为对方预留出吃饭时间等。周末来上班的房托则要多一些,一般会有30人左右,绝对保证只有十几张座椅的销售大厅人气很旺。

  “未做托前也差点被骗买下商铺”

  “眼镜男”告诉记者,他说做了房托之前,也差点被房托以同样的方式说服买下一商铺。

  眼镜男自述,自己是潮汕人,春节后才来广州谋生。初来乍到无事可做,有天陪朋友到正卖得热火朝天的白云区某商铺闲逛,现场全是买家,场面十分火爆。销售人员在一番推介之后,自己看到也有些动心。正在犹豫的时候,立即杀出一买家来抢购,销售则在一旁趁机煽风点火:“你看,这么抢手,你不赶快下定就被别人买走了。”“现在想来,抢着买的那个人,应该跟我现在一样就是个房托”,眼镜男感慨道,“还好当时没被诱惑”。

  专家分析

  造势迷惑外行人 买家一时冲动就会购买

  对于这些商铺用房托来托市的做法,中原地产商铺部区域经理法永能表示,请人造势是一些开发商或是策划公司的一种营销手法。而该营销手法不仅仅体现在房地产市场,在其他的一些领域都是存在。商家积极营销,以“低投入超高回报率”吸引买家,再以一些大噱头蒙蔽买家,若再造成现场热销的氛围,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买家因一时冲动而出手购买。

  而中原三级市场发展部总监刘广浩则认为,其实买家在投资商铺时,很难分清楚到底是商家造势还是真正畅销,商家请人造势是房地产行业的一贯作风,但是出现在商铺市场中,还是比较少,由于去年开始这些小面积商铺的出现非常多,而今年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后续经营差 代理行一般不接商铺代理

  法永能分析称,目前对于这些看似美好的承诺,其一切的包装都是为了销售,而并非是为了经营,如果买家购买后,发现经营了两三年而经营不下去了,这些被分散的商铺也难以盘活。目前不少大型的代理行也不敢接这些商铺代理。

  “目前商家制造热销的场景,其目的就是逼迫一些犹豫不决的买家赶紧购买,制造紧张的氛围,其实这种小面积商铺虽然总价低,但是单价非常高,并不是真好卖。”资深专家韩世同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