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缓解"卖菜难"现象 北京十招破解蔬菜供应难题

2011年05月11日 13: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为缓解部分蔬菜品种“滞销卖难”现象,减少蔬菜的流通环节,北京将继续着力推“农超对接”等10余种蔬菜零售终端新模式,进一步拓展蔬菜直销对接,让更多的新鲜蔬菜以最短的运输时间、最少的流通环节、最实惠的价格从产地直供到社区百姓餐桌。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委了解到,为缓解外地部分蔬菜品种“滞销卖难”现象,减少蔬菜的流通环节,北京将继续着力推“农超对接”、“农餐对接”、设立社区“直投菜柜”等10余种蔬菜零售终端新模式,解决蔬菜供应“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目前,北京的各大超市已开始行动,从蔬菜源头增加“农超对接”的采购量。同时,在零售终端加大促销力度,实行菜价“平进平出”加速菜品销售。

  免收进场费为菜农减压

  据了解,4月18日至24日,商务部重点监测的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降5.9%,连续四周回落,累计下降21.1%,其中青椒、圆白菜、辣椒、生菜价格降幅居前,比前一周分别下降20.9%、12%、8.9%和8.1%。据北京多家批发市场的信息显示,圆白菜、团生菜两种蔬菜价格降幅分别达到了36%、30%。北京市的41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2.92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28%;其中9种蔬菜价格上涨,32种蔬菜价格下降。

  记者从新发地市场了解到,为缓解“菜贱伤农”问题,新发地市场从4月25日至5月15日,对大白菜、圆白菜、芹菜这三个品种免收进场费,降低了蔬菜25%的成本。新发地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部分蔬菜品种因集中种植,大量上市造成价格暴跌,目前下跌势头还将持续。预计六、七月份时,蔬菜价格还将下降一两成。

  超市援助专区应对“卖难”

  4月23日,针对蔬菜品种出现“卖难”现象,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商务部已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维护菜价稳定和市场平稳运行。同时,要求商务部门与农业部门建立密切协作机制,千方百计缓解蔬菜“卖难”。采取加强商农合作,促进产销衔接;细分产销信息,拓宽发布渠道;支持菜农投保,建立救助机制的措施。

  同时,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4月27日,商务部在北京组织开展农超对接救助“卖难”菜农行动。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司长王炳南指出,此次行动将重点建立农超对接救助机制,多采购“卖难”蔬菜,努力把采购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建立农批对接救助机制,在大型批发市场设立“卖难”蔬菜销售专区,减免蔬菜入场费;建立网上救助机制,使菜农与农产品流通企业之间信息互通等。

  记者了解到,物美集团等12家超市联合发出倡议,希望超市企业建立蔬果“卖难”应急联合行动机制,积极维护蔬菜市场稳定和广大菜农切身利益。这12家超市承诺将加大农超对接直采力度,扩大“卖难”蔬菜采购量,推动平价销售,并在主力门店设立“卖难”蔬果销售专柜等措施。据介绍,物美等超市对山东、河南等地的滞销蔬菜增大了采购量,并且在进价基础上不加任何利润,压低销售价,实行菜价“平进平出”。“援助专区”销售的主要是山东等地滞销菜,超市不添加任何利润,这样就把菜价压低了10%到20%。

  加大力度深化“农超对接”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委了解到,市商务委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化农超对接工作。首先,增加对接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数量,加强日常对接、特色对接和精品对接,提高农超对接层次和水平。据悉,2011年计划对接的北京市和外埠农业生产基地增加10家以上,8家超市实现农产品农超对接,果蔬经营面积和销售额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5%左右。今年一季度本市8家连锁超市通过农超对接销售果蔬农产品达2.8万吨,增幅超过15%,销售额达3.8亿元,增幅超过10%。

  同时,北京市商务委探索建立京蒙农超对接信息沟通机制。参加京蒙区域合作办对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市农业基地建设的调研活动,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并组织物美、京客隆、华堂、华冠、沃尔玛等5家超市采购部门负责人参加江西省商务厅、农业厅主办的农超对接大会,赴外地对接,拓展农超对接合作区域,具有优势的江西土特产品正逐步走入京城超市卖场。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为缓解“卖难”现象,北京市商务委组织本市大型连锁超市加大对“卖难”蔬菜的采购和销售数量。目前,物美集团、京客隆、超市发3家超市叶类菜日采购和销售量达8万公斤。另外,沃尔玛、永辉、华冠、华堂等9家大型连锁超市共同发出倡议,号召全国超市企业共同参与农超对接救助“卖难”菜农行动。

  完善多业态并存的农产品零售体系

  菜价高低影响着百姓的生活,而菜市场的生存状况更是百姓关注的问题。据记者了解,近日有消息称北京五环内将取消农贸市场,北京市商务委对此做出回应称,农贸市场作为重要的商业业态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保障市场供应的积极作用。相关部门不会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取消农贸市场,强行推进传统商业业态升级。商业业态升级首先要满足现实消费需求,以保障市场稳定供应为前提。当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到一定水平,消费结构升级自然会带动商业业态升级。

  据了解,北京市蔬菜等农产品零售市场已初步形成了以规范化社区菜市场为主体,社区菜店、生鲜超市为重要补充,网络直销为新生力量的传统业态和现代业态并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北京市共有规范化社区菜市场298家、农贸市场310家、社区便民菜店230家、生鲜超市连锁店铺809家、直配企业及商户超过2500家。这些多业态、多类型的农产品零售网点,既满足了工薪阶层居民的基本需求,也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后的多样化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解决蔬菜供应‘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在于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据介绍,目前北京市商务部门正在着力推动“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场店对接”、本地和外埠蔬菜生产基地建立社区直营菜店、设立社区“直投菜柜”、社区菜市场公司化经营等十余种蔬菜零售终端新模式,进一步拓展蔬菜直销对接,让更多的新鲜蔬菜以最短的运输时间、最少的流通环节、最实惠的价格从产地直供到社区百姓餐桌。

  据悉,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菜篮子工程”建设和保供稳价的指示精神,近日,以“落实‘菜篮子’责任制加快蔬菜零售网络建设”为主题的现场会在海淀召开。会上,各区县将交流蔬菜零售网络建设进展情况以及工作创新,并现场考察了海淀区菜市场和便民菜店建设情况。

  相关链接

  大兴“网络超市”便利居民

  近年来,北京市大兴区商务委积极实施“社区便民菜篮子工程”,构建的“地头到餐桌”直供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了解,大兴区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为方便社区居民打造“网络超市”这种新型社区商业模式,采取网上销售与实体网点相结合的形式,在区内建立了1家配送中心和23家社区网络超市,可服务社区居民30万~40万人。

  目前,大兴区已有23家“网络超市”入驻社区,为大兴新城居民提供新鲜蔬菜、水果等2000余种商品并免费配送,所售的近50种果蔬不高于当地当日早市价格。“网络超市”开通后,社区居民既可到社区体验超市采购,也可网上、电话订购,超市免费送货上门。该服务项目已从购买蔬菜水果、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扩大到买电、交电话费等服务,形成一站式“社区便民服务站”。“据介绍,今年大兴区还将建设网络超市20家。同时,为使网络超市更加优质、低价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大兴区加大对“网络超市”的扶持,每开一家新店,会得到3万元补贴,并享受低租金或三年免租金的优惠。协调上游生产企业和30多个大兴农民合作组织与“网络超市”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开支,降低了流通成本。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