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汶川重生

2011年05月11日 20:02 来源:中国财经报

  ——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

  谨以此文献给为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出突出贡献的全国财政人。

   ——本报编辑部

  □ 本报记者 解希民 马忠

  3年前,这里断壁残垣,举世关注。

  3年后,这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令人振奋。

  “一步跨越20年”——曾有人这样形容灾后重建成果,“脱胎换骨”——人们这样比喻灾区巨变。

  巨变如何发生?奇迹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奔赴羌山岷水间,我们一路探寻,一路思考……

  毫无疑问,巨变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力量,是13亿人的守望相助,其中也有我们财政人的默默奉献。

  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

  从成都到汶川,从什邡到绵竹,从北川到青川,当我们走过那些曾经令人心酸流泪的重灾区时,不禁被一个个重建奇迹震撼了——

  我们看到:民居、学校、医院、福利院、文化设施等等,以一步跨越10年、20年的速度,从废墟里“长”出;

  我们看到: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带上,映秀、汉旺、红白……100多个涅槃重生的小镇,如颗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看到: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突飞猛进,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劲发展……

  民生是重建的根本。震后一个月内,中央财政向灾区拨付了第一笔灾后重建资金300亿元,用于灾区倒损农房的重建补贴;一个月之后,中央财政决定建立3000亿元规模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并在当年安排投入740亿元。

  资金投入力度空前,拨付速度前所未有,体现了中央财政对灾区民生的高度重视和无限关爱。

  记者从四川省财政厅了解到,在重建资金的安排上突出民生优先,对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中央和省级基金予以重点保障,补助标准达到投资额的45%以上,最高的达到77%。中央财政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中安排专项补助资金23.2亿元,专项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加固和教学仪器设备重置。

  翻开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时间表,调整重建进度,“加快”的主要是民生项目——

  震后10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100天,完成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置;震后1年内,350多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1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2年,26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震后3年内,38个恢复重建重点城镇已经建成,2899所学校、1883个医疗卫生机构相继竣工。

  来自四川省财政厅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1年3月底,四川省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600多个项目已完工27500多个,完工率为93%;完成投资近8000亿元,占概算总投资8600亿元的92%。

  现在四川有句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记者走进绵竹市汉旺镇第二小学,看到师生们在功能齐全的校舍里快乐地学习、生活……俨然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当记者端起相机时,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围了上来,他们的笑脸定格在了记者的镜头中。

  汉旺镇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镇第二小学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全部倒塌,包括21名幼儿在内的228名学生和22名教师不幸遇难。地震过后,该校择址另建。2010年1月,师生们从板房搬进了新学校。副校长潘华勤告诉记者,新学校总投资1800余万元,设施一流,可容纳500多名学生。

  走进北京对口援建的什邡职业中专,现代化的教学楼旁,一块黄绿相间的足球场格外显眼。橘红色的塑胶跑道上,学生们正在跑步锻炼。这所学校投资2.1亿元,阶梯教室、计算机教室、专业车间、现代化的设施应有尽有。

  在北川县人民医院,前来看病的擂鼓镇五星村71岁的陈安芳老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崭新的医疗大楼,不仅安装了电梯,还设置了无障碍卫生间。那些过去只有大医院才有的电子胃镜、核磁共振、螺旋CT等现代化医疗设备一一齐备,一拨又一拨的农民像过年逛庙会一样来看他们身边的新医院。

  该院副院长杨盛友介绍说,大地震使北川人民医院房屋全部倒塌,设备全部损毁,127名医务人员遇难。2009年11月,选址在永昌镇中心城区的新医院开工建设,不到1年时间即投入使用。杨盛友告诉记者,新医院由山东省潍坊市整体援建,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00张。

  汶川、北川、青川、什邡、绵竹、都江堰……走进灾区,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民生设施成了当地标志性建筑。在灾区的每一个乡镇,目前至少都有一所学校、一座医院、一个供水站、一个文化中心。这一切,不只让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整体跨越,同时也使灾区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废墟上,重建新家园

  什邡市红白镇峡马口村,是一个地处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沿着一条狭长的公路蜿蜒而上,陡然间,青山绿水中一幢幢依山而建的新民居映入眼帘。

  今年50岁的梁崇玲正在庭院里忙着打扫卫生,房前的几株牡丹正绽放着鲜艳的花朵。梁崇玲家共有6口人,地震时家里的房子全倒塌了。她所在的峡马口村95%的农房倒塌,有35人遇难。2008年10月,梁崇玲决定和妹妹一家联合起来重建家园。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的7间新房很快就建好了,有130多平方米。

  “没想到这么快就住上了新房子,而且比过去的漂亮多了。”梁崇玲说。这是一幢披檐阁楼、青瓦白墙的乡村别墅。走进室内,塑钢门窗、实木地板、现代家具、各类家电一应俱全……梁崇玲告诉记者,他们的新房子共花了10多万元,财政补贴了6.6万元,政府贴息贷款4万元,自己只花了很少的钱。

  与梁崇玲邻村的王明玉,地震前属于低保对象,没有固定收入。地震后,他家房屋倒塌,当地财政部门积极下拨了农房重建补助资金,王明玉先后领取了财政补贴、北京援建补助和特殊党费补助4.3万元。加上当地村组给予的扶持,王明玉未掏一分钱就住进了新房。

  据了解,为帮助解决建卡贫困户和低保户灾后住房重建贷款问题,四川省建立了规模为40亿元的担保基金。

  走进地震重灾区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如同走进一座“世外桃园”。行走在一排排白墙黛瓦的漂亮小楼间,房前屋后鸟语花香,宛如江南小镇。环境优美的“武进友谊广场”成为村民休憩的好地方,便民服务中心、村民书屋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堪比现代化新城镇。

  村支书孙秀华风趣地告诉记者:“汶川大地震使我们村一步跨越了至少20年。”

  在灾区采访,那一栋栋农家新居常常让我们流连忘返。从什邡的别墅洋房,到绵竹的川西民居,从汶川的藏式小楼,到北川的羌式小楼,一处比一处漂亮。曾经满目疮痍的100多个重灾乡镇,转眼间大多变成了美丽的田园小镇,一步跨越10年、20年。

   要让灾区百姓有活干、有饭吃

  今年43岁的董德,是映秀镇中滩堡村4组村民。3年前,地震让他失去多位亲人,包括他的一双儿女。去年腊月,董德一家搬进了如同别墅区一般的映秀镇新居,那是一栋藏羌味浓郁的3层别致小楼。利用底楼,董德开了家土特产专卖店。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几十块甚至上百块。”董德说。陪同采访的汶川县财政局副局长张多文告诉记者,为了让搬进新居的老百姓有活干、有饭吃,在规划建设新民居时,专门设计了商住一体的格局。“这种下店上寝的布局方式让很多群众在居住的同时,实现了增收就业。”张多文说。

  大山深处、一片郁郁葱葱的新绿之下,刘晓荣的农家乐生意异常火爆。

  地震让刘晓荣失去了丈夫,苦心积累多年刚刚建好的房子也顷刻间化为瓦砾废墟。然而,生活还要继续。2010年初迁入新居后,刘晓荣决定开办一家农家乐。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去年3月28日,刘晓荣的农家乐正式开业了,取名为“玄郎人家”。

  刘晓荣说,开业那天,镇财政所专门送来了2000元的“红包”,说是政府补贴,这让她感到很惊喜。刘晓荣告诉记者,从建房到开农家乐,财政共给了他们一家4万多元的补贴,政府还帮助贷款3万多元,由财政贴息。后来,刘晓荣专门请人制作了一块牌匾,上书:“党比母亲还伟大”。

  灿烂的阳光下,什邡市方亭街道上,44岁的廖玉秋正骑着自行车巡街。她的手臂上戴着“卫生监督员”的袖章。因灾失去工作的她,十分热爱这份工作。正是通过由财政埋单的公益性岗位,她的生活逐步有了好转。

  和廖玉秋一样,万千灾区群众瞬间失去生活来源。应急响应实施就业援助——四川省迅速扩大公益性岗位认定范围,通过财政出资购买岗位,因地制宜,及时开发出伤员看护、余震监测等20多类共19.7万个公益性岗位。

  地震的“阵痛”后,免费就业培训、创业带动就业……一系列促就业、保民生的新政接二连三地出台,让灾区群众在困难的外部环境中享受到了政府带给他们的稳定与信心。

  “你摔倒了,有人扶你时,你自己也要用力撑,这样才能尽快站起来!”说这话的是北川县擂鼓镇胜利村村民韩玉梅。

  北川羌绣制品厂门前,韩玉梅坐在一张小凳上,专心绣着香包。据说这种手工羌绣很受市场欢迎,一个香包可以获得80元的收入。韩玉梅说,震后不久,她便主动参加了由财政埋单的羌绣培训,就业后1个月能赚到800多元。虽然生活还不富裕,但她的心里踏实了不少。

  为了让老百姓“住得下、能发展”,灾区各地频出新招——

  什邡市红白镇以奖代补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业,农民种植1亩茶叶财政补贴600元,1亩猕猴桃补贴1000元,灾毁耕地复垦每亩补贴3000元,开办三星级农家乐财政奖励2万元。

  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人重拾画笔,还办起了年画传习所,搞起年画游。过去,年画是手艺、是文化,现在,它更是玄郎人增收的门路。

  龙门山下,这样的“年画村”鳞次栉比,与新近种植的万亩玫瑰园、葡萄园、茶园一起,共同构成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沿山产业带。在当地人眼中,这就是未来的“东方阿尔卑斯”。

  “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的“盖碗茶”老板杨继才说得很有底气。杨继才告诉记者,他家5口人,修了10间房子,新房花了不到20万元,财政补了5.2万元,政府担保贷款3万元,现在还有3亩田,家里子女外出打工,自己和老伴则在家开茶馆。投资仅1万多元的茶馆自2009年5月12日开张以来,每天的营业额有几百元,1年下来能挣3万多元。

  据了解,四川人民在接受各项援助的同时,感恩奋进,不等待、不依赖、不观望,自己动手,奋发图强,重建家园。灾区群众激发出空前高涨的积极主动意识,从内心深处喊出了“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口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流血流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天府大地发扬光大。

  产业领跑,发展起跳

  灾后重建,既是一场“强筋健骨”的重生历程,更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发展洗礼。东汽汉旺老厂的时钟,永远定格在那悲情一瞬,而灾区发展振兴的脚步一刻也没有驻留。

  在什邡市湔氐镇下院村,清一色标准化的猕猴桃园漫山遍野,星星点点的猕猴桃花透出芳香。

  “地震前,我们的猕猴桃只有400亩;地震后,已经发展到了2000亩。”下院村村委会主任李炳其感慨地说:“这多亏了财政部门帮助我们在村里建起了猕猴桃展示中心、猕猴桃主题公园和猕猴桃长廊,再加上财政出台了每发展1亩猕猴桃补贴1500元的补助政策,吸引了业主来流转土地带动村民发展猕猴桃。”

  据什邡市财政局局长张肇梧介绍,灾后3年,什邡市农业发展经历了“三级跳”:2008年,基本恢复农业生产能力;2009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恢复到震前水平;2010年,扩大猕猴桃、食用菌等特色农业规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7324元,比2007年提高2000元以上。

  除了农业,工业重建也紧锣密鼓。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是什邡市的财源支柱企业。该企业在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什邡市财政局了解情况后,特事特办,在认真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后,从工业企业产业恢复重建资金中及时拨付给该企业迁建补助资金3000万元,从而帮助企业恢复生产,走出困境。

  阿坝铝厂,也曾是一个让人伤痛的名字。地处汶川县漩口镇,与映秀镇相邻,是离地震中心最近的工业企业,也是阿坝州最大的工业企业。

  为帮助企业恢复重建,四川省财政等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对该企业恢复生产急需的维修和流动资金融资贷款给予大力支持。如今的阿坝铝厂,产能从震前的1.9万吨提升到14.2万吨。

  据了解,为减轻灾区企业和社会负担,四川省对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3年内免收8项政府性基金、免收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预计3年可减轻灾区社会和企业负担15.3亿元。目前,四川省2440个受损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恢复生产99.5%。

  走进人来车往、建设正酣的北京—什邡产业园,才知道什么算是真正的大手笔。在北京市的援建下,什邡市财政投入3亿多元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将7.8平方公里河滩荒地变成了配套完善的产业园。为了增强灾区的“造血”功能,北京市财政等有关部门先后组织了6次招商引资推介会。截至目前,产业园工业企业总数达到95家,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6亿元。

  对口援建变对口合作,与援建省市共建工业园,搭建共同发展平台,成为灾区产业重建新模式。

  如今,18个受援县市都与援建省市建起了产业合作园区。行走在一个个援建产业园,感受到的是灾区未来发展的强劲脉动。

  产业领跑,发展起跳。灾区产业正在走出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生之路。去年四川省6个重灾市州工业得到恢复性增长,灾区财政收入触底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快增长。2008年—2010年3年重建期间,39个地震重灾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达44%,高于全省县级平均增幅16个百分点,整体已超过2007年震前水平。各项重点支出特别是民生支出保障有力,与震前2007年相比,39个重灾县教育支出增长65%,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00%,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40%。

  以记者走访的绵竹市为例,该市提出了“两年重返全省县域经济十强、三年再造一个绵竹”的发展目标。在短短2年多时间里,绵竹财政收入走出低谷,达到并超过震前水平。2010年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69亿元,同比增长70.4%。

  产业上马,就业扩大,灾区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去年,39个地震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震前水平。

   资金监管,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灾难,不仅考验财政人的勇气和责任,更考验财政人的智慧和能力。

  当一笔笔重建资金和一个个援建项目源源不断地涌向四川灾区时,资金监管成为考验当地财政部门的一个重大课题。

  令人欣慰的是,四川省财政厅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在应急抢险阶段,全省没有任何地方因为财政资金不到位而影响抗震救灾;在灾后重建阶段,全省没有任何地方因为财政资金不落实而影响规划重建项目的开工建设。

  谈到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四川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坦言“压力大、紧迫感强”。压力和紧迫感来源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重建资金来源渠道多,带来的资金申请工作量大;援建工程进度快,要求资金拨付必须快;援建项目优化设计,带来资金预算变化大;援建项目集中建设,资金监管难度大。

  为加强灾后重建资金监管,财政部还特别安排经济建设司的周法兴同志赴四川省财政厅挂职副厅长。

  3年来,黄锦生厅长和其他厅领导研究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坚持“五加二”、“白加黑”,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省财政厅所有厅领导跑遍了39个地震重灾县的每一个角落。

  一段路、一所学校、一座医院、一栋农房,投资多少钱,财政该补助多少,四川省财政厅的很多厅领导、处级干部都了如指掌。

  据了解,为确保重建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四川省财政厅从建章立制入手,“剑指”资金监管。在预算管理方面,要求各级政府安排的恢复重建资金,必须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在资金拨付方面,要求恢复重建资金必须由财政部门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有关程序拨款;在财务管理方面,要求恢复重建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单独建账核算,按规定的标准开支;在捐赠资金管理方面,开设专户进行管理;在特殊党费管理方面,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在融资创新资金管理方面,制定了《四川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融资创新资金管理办法》,通过注入投融资平台,建立贴息、担保和奖励基金,投资补助等方式,解决规划内项目的资金缺口;在竣工项目财务决算审批和结余资金安排使用方面,提出了“重建资金的利息收入、项目结余资金,按预算程序和相关政策规定安排用于规划内其他项目建设”的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每一分钱都要花得清楚明白,四川省财政厅研究开发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对项目资金的适时在线监管。

  在四川省财政厅重建办,记者打开该系统,轻轻一点鼠标,规划内的所有重建项目一目了然,既包括项目类别、项目名称、项目事权、建设方式、建设内容,又标有总投资、年度投资、资金筹集、开竣工日期和建设进度等基础信息。系统还设置了财政性资金分类控制数约束功能,资金分配和拨付只能在分类控制数额度进行,不能擅自修改。

  “这样一来,就避免了资金用于规划外项目、超计划使用资金问题的发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黄锦生表示,经过全方位、多层面的审计检查,全省灾后重建资金使用管理没有发现大的违纪违规问题。

  既要保证资金快速拨付,又要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同样使灾区的基层财政人感受到了压力。

  面对一个个投资额巨大的灾后重建项目,什邡市财政人敏锐地意识到,建立自己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减不合理、不合规的财政支出,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借外脑,求援助,招能人,2009年3月,由5名专业人员组成的什邡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应运而生。短短2年时间内评审项目443个,审定金额41.41亿元,审减金额3.3亿元。

  “干了一辈子财政工作,财政人从未经手过现金,但由于地震后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不得不手工清点几千万元现钞。”说这话的是绵竹市财政局局长王锐。据了解,为加强资金监管,绵竹市财政局建章立制,出台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监督管理办法、“特殊党费”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于每一笔救灾资金都要经过“六关”:乡镇党委书记、市长、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人、财政局长、会计,最后由当事人按手印。

  “特殊时期,资金监管不能搞‘特殊’。”王锐说。

   让我们记住这个群体:既是灾民,又是财政人

  到达四川后,记者很想去北川县财政局采访,但又犹豫不决,真的怕触痛他们悲伤的记忆。3年过去了,43名财政干部永远地被埋在了废墟下,而幸存的43名财政干部不知现在过得好不好,当初无一个完整家庭的他们是否又开启了新的生活。

  感动,无法忘却。走进北川县财政局临时借用的办公场所,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这些可敬可爱的基层财政人吧——

  他叫周甫,北川县财政局局长。地震发生后,周甫被埋在倒塌的废墟中,当他艰难地自救脱身后,没有去寻找自己的亲人,而是义无反顾地冲进废墟中,搜寻幸存人员,硬是将10名同事从死神的魔爪中夺了回来。别人得救了,但他心爱的妻子却永远地离开了他,至今还被埋在废墟中。

  在灾后重建的特殊时期,周甫不顾自己受伤的身体,强忍失去爱妻的悲痛,在居无定所的困境下,重新搭建起保障有力的收支管理平台。由于他对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及时,自始至终,北川县没有任何地方因为财政资金支付问题而影响救灾和重建。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一名同时失去了幼女和母亲的财政人。他在大难来临之时,为了更多的母亲和孩子,忍住巨大伤痛,恪尽职守,用自己的肩膀分担起更多人的苦难。

  他就是朱福勇——现任北川县财政局纪检组长,是一位羌族汉子。地震发生时,朱福勇正在县里参加一个会议,当他从会场跑出来后,没有回家去看一眼,便冒着余震和山体滑坡的危险,迅速赶往单位参加救灾。途中,当他经过县机关幼儿园时,发现有许多老师和孩子被埋在了废墟里,便毅然加入了抢救之中,亲手救出了6名幼小的生命。而当时他的母亲、妹妹和3岁的女儿等11位亲人却还都被埋在废墟之中。事后,当他从幸存者的口中得知,他的母亲和女儿当初还活着,并且一直在呼唤他的名字时,那一刻,朱福勇心如刀绞,这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伤痛……

  “天塌了也不要哭,要用肩膀顶住。”羌族汉子、北川县财政局国库股股长李福贵就是靠着这股韧性,在失去爱妻和儿子的巨大悲痛中坚持工作。在地震中李福贵身受重伤,绵阳市中心医院鉴于他伤势严重,要他转院到重庆进行治疗,被他婉言谢绝。因为他所在的原本3个人的国库股中,只有他1人幸存。在得知局里工作恢复运转后,李福贵强行出院,拄着拐杖,缠着绷带,穿着铁背心,一头扎进了救灾工作中……

  今年51岁的熊玉兰如今身兼数职——北川县财政局主任科员、投资股股长、评审中心主任、重建办主任、工会副主席。大地震使得她全身遍体鳞伤、双腿4处骨折,左大腿皮肤坏死。她在北京做完手术不久,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毅然回到北川,一人承担起了多项工作。

  灾难发生后,北川财政人擦干眼泪,忍着失去亲人的伤痛,积极投身抗震救灾一线。他们第一时间统计受灾群众人数和上报灾情数据,积极筹措和拨付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很多财政干部在简易的帐篷里一住就是几个月。没有办公场所,他们在路边临时搭设,重新开设新账户,启动新印鉴。

  北川灾后重建规划内项目总投资高达218.98亿元,数量巨大,来源渠道广泛,涉及部门众多,管理情况复杂。对此,北川财政人突破常规,与时间赛跑,在短时间内建章立制,恢复并完善了财政资金监督管理系统,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地震了!快往外跑!快去看看家人!”而绵竹市财政局局长王锐,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却从家里往单位跑,他想到的是大家的安危。他第一时间冲到第一线,冒着余震和楼房随时倒塌的危险投入抗震救灾。父母、妻子、女儿需要照顾,他抽不出时间回家看一眼。当他再次见到妻子时,已是10多天后。望着瘦了一圈、疲惫不堪的丈夫,妻子无言以对。王锐说,不安置好群众,心里不踏实。

  邹志勇、王慧、白敏、单木真、杜廷才、王俊、张雯、陈龙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张张疲惫的面容,深深感动着无数受灾群众。他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财政人,他们是英雄的群体,他们的背后是财政人的责任和奉献。

   “谢谢”如今已成为灾区人民的口头禅

  在什邡市红白镇镇口,竖立着一块巨石,石上刻有3个红色大字:“感恩石”。从巨石处往下看,一条巨幅标语映入记者眼帘:“感谢党和政府,铭记北京恩情。”

  几天来,穿行于地震灾区,给记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幅幅写有“感恩”字样的标语了。“党恩凝聚人心,互助体现真情”、“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标语随处可见。与灾区百姓交谈,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感恩”,听得最多的是“谢谢”。“谢谢”这两个字如今已成为灾区人民的口头禅。

  对口援建,为灾区群众揭开了幸福生活的新篇章。对此,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灾区人民懂得感恩,他们用“谢谢”这种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对兄弟省市的爱。

  去冬今春,山东出现大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山东大旱,四川人民感同身受,我们要全力支援抗旱救灾,回报山东人民对四川抗震救灾斗争的倾情援助。”

  今年2月10日,四川近千名突击队员紧急行动,在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的带领下,日夜兼程千里驰援山东打井找水。“援助山东抗旱打井是一次感恩行动,是一次回报山东人民的最好机会!”突击队员说。“感恩驰援,解‘渴’齐鲁大地”,200多口抗旱水井既是回报,更是友谊的见证。

  黄锦生厅长代表四川省财政厅特意通过本报表达对中央财政及全国财政的感恩之情:“我们永远铭记,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财政部给予的深切关怀;我们永远铭记,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兄弟省市财政系统的倾情支援;我们永远铭记,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社会各界的爱心汇聚。”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地震发生后,当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呼救的时候,中央财政5亿元的救灾补助资金已经紧急到位;当成群结队的灾民惊恐未去、开始为生活发愁的时候,巨额的补助资金让他们不再发愁;当灾区供水急待恢复、堰塞湖险情不断的时候,20多亿元的抢修应急资金如雪中送炭;当成千上万的灾民无家可归、盼望早日重建家园的时候,中央财政250亿元的重建资金和兄弟省市的援建资金源源不断;当四川为重灾区财政基本保障感到焦虑的时候,20多亿元的综合财力补助让他们特别的踏实……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在灾后重建阶段,中央财政安排四川2203.43亿元的中央财政恢复重建基金、64.5亿元的过渡期财力补助,代发地方政府债券360亿元,为四川灾后重建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创新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成为集中人力、财力办大事的“汶川样本”。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在18个援建省市和灾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目前,3663个对口援建项目已建成3617个,已完成投资762.58亿元,已到位对口援建资金776.6亿元;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分别给予了四川省100亿港币和55亿澳门元的资金援助。港澳援建295个项目已开工289个,完工50个,已到位资金99.3亿元。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时刻牵挂着灾区。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省共计收到社会各界捐赠资金201亿元,中国共产党特殊党费资金80.3亿元。

  在18个省市的对口援建下,一条条宽敞的公路,一座座耸立的桥梁,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一幢幢崭新的建筑,一栋栋漂亮的民居,从废墟上拔地而起……如同一座座丰碑,树立在了灾区人民的心中。

  与黄锦生厅长的感恩之情不谋而合,在什邡,一首由当地财政局组织创作的感恩歌曲深深地打动了记者——

  洒一路古道热肠

  都留下你的坚定力量

  唱一路欢歌悠扬

  都记着你的情深意长

  走一路鸟语花香

  都印着你的真心守望

  铺一路惠风和畅

  都彰显你的激情飞扬

  ……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