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4日 07:34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清华大学迎来了百年校庆盛典,引发了人们对出身清华的一批大师级科学家的集体回忆,对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再次成为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曾指出,纵观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一个杰出领军人才,往往能够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甚至能引发一场技术革命。没有钱学森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就不会有“两弹一星”的成功;没有王永志等一批航天工业领军人才,就不会有“载人航天”的实现;没有袁隆平等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就不会有杂交水稻的问世。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创新。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以期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
找寻培养杰出创新人才的路径,现在有很好的机遇。“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5年我国将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如何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培养更多科技领军人才?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环境、机制、理念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不同类型的人才有各自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需要为其提供潜心钻研的环境,创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火花迸发的良好氛围;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在工程实践中锻炼成长,应该提供给他们更多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机会;对于技术支撑人才,则需要结合技术支撑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大稳定支持的力度。
其次应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建立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的一整套机制。比如合理的分配制度是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主要方式,中科院率先在全国科研系统实行了“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的结构工资制,并先后试行了研究所“法定代表人年薪制”、特殊拔尖人才的“协议工资制”、项目聘用人员“合同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凝聚和稳定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更为重要的是理念上的转变,大学、科研机构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用为本,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如笔者在珠三角地区采访发现,近年来当地涌现出了诸如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一批新兴的科研机构,他们紧密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实践,以全新的模式培养出了众多高端领军人才。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并提出未来10年,我国要以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全面带动科技人才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都开始响应时代召唤,积极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努力提高聚才育才能力。最近,清华大学全面启动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我们期待百年清华能够续写领军人才培养的辉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