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德阳市灾后重建成果卓著 经济社会发展恢复向好

2011年05月16日 09:49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德阳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灾后恢复重建两年多来,按照中央“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德阳在各方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始终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市工作的中心,围绕“做大总量、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强力推进“两个加快”。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全面完成;教育基础设施完成98.8%;卫生基础设施完成88.8%;项目投资完成92.2%。灾区面貌发生巨变,民生得到根本改善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得到调整,经济布局更加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

  一、大地震德阳损失惨重 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

  

  德阳市是四川的经济强市,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2%,总量居全省第三位;财政收入超百亿,总量居全省第二位。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特大地震,德阳市6县(市、区)、128个乡镇全部受灾,绵竹、什邡受灾尤其严重,是国务院确定的“5.12”大地震12个极重灾区。大地震造成德阳受灾人口327.3万人,占德阳总人口的85%;死亡17137人,相当于2007年出生人口的60%;受伤74086人,需要安置123.6万人,“三孤”人员1084人。地震使全市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工农业生产设施遭到巨大损毁,直接经济损失2500亿元,相当于德阳建市以来投资额总和的三倍,近七年经济总量的总和,导致全市经济总量、经济地位下滑。

  2007年、2008年德阳及绵竹、什邡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单位:亿元、%

  指标名称

  2007年

  2008年

  GDP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GDP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德阳市

  648.4

  122.4

  356.1

  169.9

  695.0

  129.4

  383.4

  182.2

  占全省比重

  6.2

  5.8

  7.7

  4.5

  5.6

  5.5

  6.6

  4.2

  绵竹、什邡合计

  269.9

  31.8

  179.9

  58.2

  197.0

  27.4

  123.0

  46.6

  占德阳比重

  41.6

  26.0

  50.5

  34.3

  28.3

  21.2

  32.1

  25.6

  从2007、2008年德阳及两个极重灾区绵竹、什邡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看出,2007年德阳经济总量648.4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增长速度14.8%,增速位居第7位;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6.2%。“5.12”大地震后的2008年德阳经济总量695亿元,总量仍居全省第三位;但增长速度仅为1%,比2007年下滑13.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0位,下滑13位;经济总量占全省的5.6%,比震前的2007年下降0.6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下降较多,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德阳县域经济发展较好,是德阳经济的重要支撑。大地震德阳6县(市、区)全部受灾,巨大的灾难造成存量资产和不动产损失严重,县域经济发展受阻,经济实力大幅下滑,财政收入下降。绵竹、什邡是全省“十强县”中仅有的两个地震极重灾县,经济损失尤为严重。2007年绵竹、什邡两市经济总量占德阳的41.6%,其中第一产业占26%,第二产业占50.5%,占居了德阳第二产业的半壁河山,第三产业占34.3%,两市经济在德阳的地位举足轻重;震后两市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008年两市经济总量占德阳的比重为28.3%,比重了下降13.3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下降了4.8、18.4和8.7个百分点,绵竹、什邡对德阳经济的支撑力减弱,2008年,什邡市从2007年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第2位下滑到19位,绵竹市从第4位下滑到34位,双双被挤出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

  二、灾后重建对德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5.12”大地震给德阳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德阳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其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德阳又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面对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不利影响,全市人民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将挑战视作机遇,加快灾后重建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恢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灾后重建是德阳经济社会实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最大的机遇。大地震使德阳经济遭受重创,损失重大,但不会改变德阳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德阳是重灾区,但并非全部是极重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实力仍然具备较强的恢复和发展能力以及发展条件。德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具有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坚实基础。德阳作为中国重装基地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发展基础,稳步发展势头不可逆转,加之灾后重建难得的积极因素,如政策、投资、土地、援助、消费需求等,有效促进德阳经济的全面恢复发展。德阳确立了“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的灾后重建总体目标,以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生态重建为重点,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任务,截止2010年完成灾后重建投资1567.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9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11.2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97.6亿元。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82.6亿元,产业完成投资544亿元,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完成投资662.7亿元,使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全市及县域经济正在重新步入四川省先进行列。

  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是德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机遇。德阳把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项措施,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围绕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确保德阳经济社会快速恢复、跨越发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德阳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有效改善,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生产能力增加,德阳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恢复增长时期。2010年,德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1.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3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6.2亿元。农业经济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实现灾后连续两年增产,达到202.2万吨,肉类总产量49.7万吨。工业企业规模扩大。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8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40户,医药、建材、化工、食品、机械等主要行业全面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88.6亿元。消费品市场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7亿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0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86元,全面超过了震前水平。

  三、灾后重建促进了德阳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5.12”特大地震虽然给德阳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但同时也给德阳灾后重建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国家投入巨额的灾后重建资金,北京市对什邡市、江苏省对绵竹市的对口援建以及其他市州和单位、港澳地区的援建,加快了德阳灾后重建的步伐,同时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灾后重建引领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德阳紧紧抓住产业恢复重建和国家政策支持的有利时机,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为契机,提升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工业企业恢复重建为基础,大力推进工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以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和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城乡统筹和第三产业发展。2008-2010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567.8亿元,超过了1983年德阳建市以来投资总和,2009年投资747.6亿元,创造了建市以来年度投资之最。投资结构优化,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完成59.0亿元、611.2亿元和987.6亿元,投资结构为3.8:38.9:57.3,第三产业投资大大超过了第二产业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弥补了长期以来对第三产业投资的不足。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大幅增加改善了发展环境,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共投资282.6亿元,改善了交通运输、水、公共设施、教育、卫生、文化等环境,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打下了基础。

  德阳市灾后重建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合计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18.9

  747.6

  601.3

  1567.8

  按三次产业分

  第一产业

  4.6

  37.0

  17.4

  59.0

  第二产业

  109.6

  273.1

  228.5

  611.2

  其中: 采矿业

  5.8

  10.1

  9.4

  25.4

  制造业

  98.9

  227.9

  190.5

  517.3

  第三产业

  104.7

  437.5

  355.4

  897.6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7.9

  41.1

  63.7

  112.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0

  1.7

  2.1

  5.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7.3

  49.4

  74.4

  131.1

  教育

  3.6

  45.7

  20.5

  69.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8

  12.2

  11.7

  24.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9

  4.2

  10.3

  15.3

  按投资构成分类

  基础设施建设

  20.5

  108.6

  153.5

  282.6

  产业投资

  104.7

  238.0

  201.3

  544.0

  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

  93.0

  378.8

  190.9

  662.7

  其他投资

  0.7

  22.2

  55.6

  78.5

  产业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灾区原有产业,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德阳灾后重建以来,围绕“三年重建两年完成”,强力推进“两个加快”,在灾后重建中调整结构,在调整中做大总量,在升级中淘汰落后,在转型中培育特色,在整合中扩大就业,在创新中合作发展,在统筹中联动推进。

  (二)灾后重建促进了德阳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灾后重建的逐步完成,德阳市生产布局得到调整,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0年,经济总量达到921.3亿元,是震前2007年的1.42倍,居全省第二位,第一产业比重由2007年18.9%调整为2010年的16.5%,下降2.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由2007年54.9%上升到2010年的57.8%,提升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25.7%,略微下降0.5个百分点。

  德阳市灾后重建以来产业结构情况(单位:亿元、%

  指标名称

  2007年

  2010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德阳市

  648.4

  122.4

  356.1

  169.9

  921.3

  152.4

  532.7

  236.2

  比 重

  100.0

  18.9

  54.9

  26.2

  100.0

  16.5

  57.8

  25.7

  1、农业产业化有效推进

  以发展效益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特色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劳务产业和农村服务业等为重点,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构建技术链支撑和延长产业链的主线,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灾后新农村科技建设科技示范等工程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产业得以培育,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一村一特色,一乡一品位”: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村以一棵生长了1200年的红豆树为载体,发掘婚庆文化,开发婚庆产品,将红豆村打造成为西南第一“婚庆民俗文化村”;回澜镇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依据各村特色,种植西芹、番茄、川芎,特色种植占总面积的50%以上,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的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绵竹金花镇玄郎村、遵道镇棚花村办起年画传习所、年画刺绣所,依托年画搞旅游开发,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成为农民增收的门路。在绵竹市沿山的五个镇,这样的特色村鳞次栉比,与新近种植的万亩玫瑰园、葡萄园、茶园一起,共同构成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沿山产业带;孝德镇建起了“绵竹年画村”,传习年画,办起乡村游,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收入模式。

  2、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恢复重建,既是一个原地起立的过程,又是提升跨越,实现飞跃的过程。工业恢复重建围绕“两个加快”,以“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为工业经济发展主线,切实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项目投入和自主创新,注重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和环保、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培育,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项目投资、要素保障等措施,通过制定产业调整规划,明确调整目标,确定对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主导产业,积极谋划德阳工业未来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着力抓了一大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产出水平高的工业项目实施与技术改造,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加快以技改为核心的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一是抓住国家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的机遇,瞄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前沿的领域,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德阳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推进风力发电、太阳能、核电、潮汐发电、生物能、燃料电池等6大可再生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把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作为德阳的战略产业来培育,努力把德阳建设成为中国最重要、最具竞争力的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如今全国60%以上的核电产品、50%以上的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以上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以及20%的重型锻压设备,“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国际示范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都是德阳灾后恢复重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杰作;二是抓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灾后重建期间是德阳园区建设投入最多、建设力度最大的时期。工业重建以工业园区建设作为重点,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催生特色产业带,通过产业的优化布局,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德阳建设中国西部经济强市的重要助推器,现已建成国家级、省级园区4个,市级重点工业园区4个。德阳经开区依托德阳建设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吸纳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优势产业入园投资,努力将经开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的“新能源产业航母”,旌阳、广汉将机械加工、化工、天然气深加工、石油钻采设备、医药等产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什邡、绵竹则加速整合食品、机械、新材料等领域的优势资源;中江、罗江立足实情将电子元器件、纺织、仓储物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确定为优先发展产业。灾后重建以来,全市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均连续保持20%的速度增长,园区建成面积从2007年的20平方公里发展到2010年的98.5平方公里,园区入驻企业由100余户发展到141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8户,从业人数13万人,工业集中度达到60%。2010年,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261亿元,占全市工业的76%,工业集中度大幅提高,聚集效应日益凸显;三是抓龙头带动,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壮大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构建龙头带动、专业化运作、“精特新配”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二重、东电、东汽、剑南春、龙蟒等一批大企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下,一大批配套协作企业快速成长;四是抓技术创新,增强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五是抓环境营造,增强装备制造业发展比较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要素协调。力争把德阳装备制造业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努力使德阳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

  3、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

  一批关系灾区民生的重大流通基础设施项目集中推进,商贸服务网点从市、县向镇村延伸;一批具有区域辐射效应和节点功能的专业物流园区相继建成。把加快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重大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扩张的首选项目,一批生产型服务业的大集团、大公司,逐步进驻德阳,华西希望集团投资18亿元建美好希望之城,重庆银鑫集团投资30亿元打造旌南片区核心商业区,江苏常熟金信物流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建设西部国际商贸中心,湖北天润投资集团投资30亿元建西部商贸第一城,保利地产投资150亿元建设的保利国际城等一批服务业大项目正陆续开工建设,大量旅游灾后重建资金的注入,德阳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依托“三星堆”及“三国蜀汉”等优质旅游文化资源,引进北京中盛万吉公司投资10亿元建“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引进浙江隆大集团投资5亿元打造“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度假开发,一条新兴的精品旅游文化线路正逐步建成。北京、江苏援建文化与本地文化的交融,地震遗址、堰塞湖等使德阳旅游产品更加丰富;世界的关注使德阳声名远播;与江苏、北京等旅游发达地区的合作与学习,也使德阳旅游及时了解学习到了先进的旅游发展推广理念。德阳也将因此由旅游过境观光地转变为旅游目的地。服务业正成为德阳今后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重要支撑。

  随着灾后重建的全面完成,德阳的发展环境将更加优越,布局将更加合理,结构将更加优化,大地震没有使德阳倒下,反而使德阳“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个更加现代化、更加可持续发展、更加美好的新德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