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网民:制止“瘦身涨价”不宜简单化

2011年05月18日 01:02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目前,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公司纷纷通过减少包装容量的做法,实现“变相涨价”的目的,这一现象涵盖了饮料、方便面、啤酒等诸多商品。网民认为,这是一种变相涨价行为,某种程度上是对消费者的隐瞒和欺骗。还有网民建议,制止“瘦身涨价”要从多方面分析原因,区别对待,措施不宜简单化。

  产品“瘦身”就是“变相涨价”

  对于产品包装容量减少的原因,很多企业都给出自己的理由。但是网民认为,无论什么样的理由,都不具有说服力,产品“瘦身”就是“变相涨价”。

  网民“大智若”表示,之前,联合利华由于发布涨价信息,被罚款200万元,这让商家感到走正规轨道不通。所以,他们会绕开“高调”涨价,走“低调”涨价的路子,搞“暗度陈仓”,“变相涨价”。谁也不敢率先挑起涨价大旗。相反,“减量”的手段比较隐蔽,不容易为消费者察觉。

  署名李志起的博客文章认为,到底产品同时改变包装及容量的现象是否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目前还很难界定,但对于外包装没发生变化、只是减少分量的饮品,则明确属于厂家变相提价的行为。我们把“顾客就是上帝”这样的口号吆喝了几十年了,也不知道品牌们在推出这样的“瘦身饮料”的时候,是否有那么片刻把顾客当做了上帝。

  “变相涨价”有失企业诚信

  有网民指出,“变相涨价”也算涨价的一种方式,这种打法律擦边球的做法并不高明。商家玩变相涨价的游戏,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厂家应该以醒目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以体现诚信交易,不要让消费者糊里糊涂消费。

  有媒体评论指出,迫于成本增加的压力与利润的考虑,企业适当提高产品价格,本属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但通过“减量不减价”的做法,把生产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有失诚信。如果每次成本上涨,都以这种变相涨价的方式应对,最终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署名李志起的博客文章认为,其实“瘦身饮料”让消费者很受伤的同时,饮料企业本身也深受牵连。试想,在物价飞涨的当下,面对竞争达到白热化的市场状况,谁敢首先涨价呢?而偷偷摸摸地来个“瘦身”大法,落得个不讨好的恶名,谁都不愿意如此糟蹋自己的品牌美誉度吧。

  制止“瘦身涨价”不宜简单化

  有评论指出,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有所作为”,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治一治这种不厚道的“隐性涨价”行为。譬如可对饮料、方便面等商品的外包装进行规范,要求必须将净含量在显著位置以突出的字体标注出来,让人一目了然,让隐性涨价“隐”不起来。而最根本的办法是,给方便面、饮料这类小包装食品设立统一的净含量标准,不允许企业私自在“量”上动手脚,如此一来,“隐性涨价”就会寿终正寝。

  署名郭振栋的网络文章表示,制止饮料“瘦身涨价”措施不宜简单化。商家逐利,天经地义。但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约束商家的逐利行为,将其控制在合法的范围,把商家的利润水平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价不是不可以涨,但要合理合法地涨。维持物价平稳不能简单化、粗暴化,不能单纯地采取一纸命令要求厂家不得对其商品涨价,而是要客观分析其涨价的原因,对症下药。如果是运输成本过高,那就想方设法帮助其降低运输成本;如果是摊位租金过高,那就想方设法帮助其降低摊位租金;如果是原材料价格上涨,那就想方设法控制原材料的价格……比如说,我们当前面临的“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困境,消费者多花了钱,生产者却没多赚到钱,甚至有的菜农血本无归,被逼上了绝路。从地头到市场的高额差价到底流失到哪些人、哪些单位的手中?是不是也像我们付出的高价油钱一样,变成了某些人杯中的茅台酒?因此制止“瘦身涨价”要多方分析原因,区别对待,措施不宜简单化。

  (记者 张松 整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