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8日 18:23 来源:上海侨报
华人律师季奕鸿免费为华裔当事人打赢官司
近日,西班牙埃尔切(Elche)市地方法院就2004年发生的焚烧华商仓库、烧毁大量中国鞋恶性案件作出终审判决:28名肇事者分别被判处6个月至18个月有期徒刑,赔偿原告、华商陈九松个人经济损失2.6万欧元。
代理此案的中国律师事务所华人律师季奕鸿随即举行新闻发布会:“历经7年的艰辛诉讼,终于胜诉了。”
本报记者第一时间独家连线了季奕鸿,听他披露7年诉讼的种种内幕。
本报记者_陈丽伟
800万元烧没了,
华商破产远走波兰
5月15日,本报记者致电身在西班牙的季奕鸿律师。虽然恶徒已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但当事华商的命运却令人唏嘘不已。季奕鸿告诉记者:“当年青田籍华商陈九松刚从波兰到西班牙不满一年,烧鞋事件让他当即破产,只好回到波兰重新创业。这几天他正在国内探亲,判决下来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他,他在电话里激动得不得了。”
回顾当年案件发生的原因,季律师说:“埃尔切是西班牙最大的制鞋中心,在欧洲制鞋业也是数一数二的。当地华商经销的中国鞋大多数是温州出产,价格是当地同质量产品的一半。这对当地制鞋业冲击很大,一些鞋企因此破产,工人失业,成为引发烧鞋事件的直接原因。”
“当地人印发了数百张传单,通过电话串通,2004年9月16日,近千名当地工人聚集在埃尔切市的中国鞋城内。”目前已经回到国内的陈九松回忆说:“那天中国鞋城的铺子都提前关门,可不巧,当游行队伍走到我的店门口时,我的一个集装箱货柜刚从波兰运到,准备卸货。一些不法分子看到后,就冲上来放火烧了卡车和我的店面、仓库,烧毁共16个集装箱、1.2万双鞋,经济损失约800万元人民币。”
10亿中国货临危,
凶犯竟有当地鞋企老板
“28名凶犯中有当地的制鞋业工人,还有鞋企老板,包括4名女性。” 季奕鸿律师告诉记者,这28人并非一次性抓到的,而是通过法院允许,对相关人员电话监听,搜集证据后,一个个抓捕归案。他们中有人点火,有人堆积垃圾桶。
历经7年的诉讼,艰辛异常。季律师介绍:“案件从2006年5月初审结束,整整5年后才开庭。28名嫌犯均对初审判决不服,一个一个地上诉,还上诉到当地的省法院,想找出漏洞逃脱惩罚,利用当地诉讼程序拖延时间。7年来,我们多次在法庭上交锋,取证和诉讼过程都非常艰难。现在这个是终审判决,不得再上诉。这次胜诉让不法分子不敢再轻易侵犯华侨华人的利益。”
陈九松的货物被焚后,“中国鞋城还有64位主要从事批发的华商财产面临危险,他们的货物价值最少都有100多万欧元,总价值约5亿到10亿元人民币。”
季奕鸿表示,埃尔切烧鞋事件是西班牙史上最大暴力性排华事件,此案中的“排外特性”是西班牙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因此当地政府和法院高度关注。
赔偿不足十分之一,
“灰色通关”留隐患
此案的赔偿额度和华商的实际损失相差甚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华商当年进口货品时,采用“灰色通关”手法所产生的后遗症。
据当地一位知情的法律界人士透露,“灰色通关”就是为了节省货物到港后的报关费用,少报货物量。这位人士说:“比如你是10个集装箱的货,但是入关时只报了2个,所以报案时只能拿出2张发票,那么赔偿也只能是按两箱的货物赔。我们听说他(陈九松)本来是20个集装箱的货,中国人总觉得先赚了钱再说,但现在看来,一旦出事就要吃大亏,800万元的损失才赔20多万元。”
这位知情人士还告诉记者,温州人最初到埃尔切市做生意,通常是由第三方代理。对环境熟悉了以后,大家开始自己设摊,既是出口商、进口商,又是经销商、营业员。“这样虽然赚得更多了,但把整个产业链上的钱都赚完了,当地人没得赚了,人家就不干了。”
倒贴10万欧元,
华人律师树维权典范
海外华商遇到这样的重创,如何紧急应对、有效维权?季奕鸿律师认为,华商的问题,首先是维权意识不强。
“总体来说,华商都是老实本分的老百姓,出了事怕跑法院麻烦,万一官司赢不了,又白花了钱。所以权益被侵犯时,宁愿息事宁人。其实,如果出了事不在第一时间报警,让司法力量尽早介入,反而会吃亏。除了维权意识,维权策略也很重要,要根据当地法律,不能想当然。”他感慨道。
季律师还向记者透露,这次烧鞋案,他追踪了7年。因为当事人损失惨重,季律师免去了他所有的诉讼费,并自掏腰包,垫付了10万欧元的相关费用。“但是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海外华商大型维权诉讼案件的一个重要胜利,树立了海外华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典范,警示国外不法分子不要轻易侵犯华商的利益。”
记者手记
被烧疼的“温州力量”
在西方,华商的形象仿佛工蚁,大多数时候安静沉默,一天到晚劳作、不好享乐,这次维权成功,显示“温州力量”爆发出的巨大能量。
其实,如果离开中国货,没有哪个西方普通家庭还能享受低价、高质的生活。但我们不能责怪那些一边从超市里寻找Made in China的便宜货,一边腹诽华商的当地人。因为走出超市时,他的工厂正经受着来自中国低价货物的猛烈冲击,他的工作正因为中国工人的低工资而岌岌可危。
低价,并非总是利人利己。在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商品价格和劳动力价格背后,你的经营主体、场地、行为、资金往来等各方面是否合法?你的企业和文化是否真正融入了当地社会?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低价竞争中,华商企业如何能获得未来竞争力?
反观国际知名跨国企业,都十分重视与当地民情、文化的融合。不仅专门聘请学者和市场行销专家为顾问,确保产品和企业的形象不至于冒犯当地的民俗和文化,还定期拨款,赞助当地的公益和文化事业。但是不少温州企业仍是家族式轻工企业,极少吸引家族以外的人才加入,这不仅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也在自己与当地社会之间树起了隔膜。
我们时常感叹温州货行销世界,赞赏温州人走遍天下。但在焚烧中国货的火光中,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只有反思才能孕育出真正有竞争力、受人尊重的“温州力量”。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