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结构性通胀”的背后

2011年05月18日 19:21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文/张晨

  从严谨的经济学定义上说,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的长期持续上涨。但“价格总水平”之于我们,犹如大象之于盲人,每个人能够感知的只是它的一个部分。于是,“结构性”就成为了此轮通胀的“中国式概括”,每每见诸报端,“结构性”的概括似乎可以解释一切与通胀相关的问题。

  然而,任何一次通货膨胀都可以说成是“结构性”的,因为在通胀,众多价格不可能在相同时间以相比例上涨。那么,本轮所谓的“结性通胀”到底是一种什么结构?是什么塑造了此轮通胀的“结构性”?这样的“结构性通胀”透露出了哪些较为隐秘的信息?或许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正在经历的这次通胀,“结构性”特征非常显著。例如,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所反映的商品中,食品价格的涨幅最为引人瞩目,而家用电器、交通设备等制造业产品涨幅则相对有限,甚至有的还在降价。因此,此次通胀的“结构性”特征就被简单地概括为了“食品涨价”。

  然而,问题可能并不这么简单。如果此轮通胀仅仅是“食品涨价”,宏观管理部门也大概不会如此紧张。若以CPI为衡量标准,本轮通胀事实上也并没有那么严重,去年以来,虽然CPI逐月攀升,但5.3%的月度最高涨幅不但远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而且与中国2007年CPI的涨幅相比,也还有不少差距。

  虽然如此,不仅人们的通胀预期空前高涨,宏观管理部门的紧缩政策也极其强烈。更为吊诡的是,此前针对食品中价格上涨最为猛烈的蔬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性的措施,而今甚至引发了“菜贱伤农”的局面,而物价上涨的整体形势却仍未改观。

  可见,把此轮通胀的“结构性”特征理解为“食品涨价”,并没抓住问题的本质。

  实际上,本轮通胀最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在于——隐藏在消费品价格小涨背后的投资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最典型的投资品,如黄金等贵金属、房地产、大宗商品期货等的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有的品种甚至屡创历史新高。一些“偏门”的投资品,比如古董字画、珠宝玉器、红木家具等的价格涨幅也都令人咂舌。在消费品中,农产品由于自身属性特征,极易转化为投资品,因而其价格涨幅也很大。大蒜、生姜、绿豆等价格疯涨的农产品背后,都有投机炒作的影子。除了变身投资品的部分农产品之外,大多数消费品价格的涨幅都较为有限,表现为我国并不太高的CPI。

  那么,是什么塑造了本轮通货膨胀这种“结构性”呢?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流通中的钱多了而商品没有相应地增长,价格水平自然就会上涨。然而,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商品对于货币的“吸引力”是不同的,因此,在货币超发时,不同商品价格变动的程度也不相同。(详情请见《新产经》2011年第五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