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9日 09: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18日)下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这标志着我国水运建设史上最大的航道工程历经40年研究和13年建设取得圆满成功。全长92.2公里的"水下长城"经过一年的试通航后正式投入生产运行。
三期工程的竣工,意味着一直制约长江航运的"瓶颈"被彻底打破。据初步估算,未来,打通"大动脉"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每年产生的航运直接经济效益将达200亿元。
长江一直被誉为"黄金水道"。之所以"黄金",不仅仅因为它"长",更因为它年货运量目前已经排名世界第一。但除了经常出没于长江口的船员们外,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条黄金水道曾经被入海口的"拦门沙"卡住了脖子。从字面上理解,"拦门沙"就是拦在入海口的淤沙。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朱剑飞解释说,每年,上游奔流而下的2、3亿吨泥沙在长江口淤积,形成了长约六公里的混浊浅滩,最终堆积成了卡喉 "拦门沙"。
朱剑飞:整个长江口水体的含沙量更高,咸淡水交汇以后涨了潮流都分歧,就形成了续凝,续凝以后小颗粒变成大颗粒,大颗粒就落瘀,落瘀以后就变成我们的回瘀,明显以后就形成一个拦门沙区段,这个区段的回瘀比别的上下游更严重,这块就形成了一个拦门沙。
其实,凡是有一定含沙量的河流,入海口一般都有拦门沙。要想解解决航道卡脖子问题,唯一的方法是打通"拦门沙"。1958年,我国开始研究长江口的"拦门沙",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论证工作开始。40年后的1998年,一期工程终于开工建设。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徐光: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于2002年9月竣工验收,航道实现8.5米水深;二期工程于2005年11月竣工验收,航道水深增深至10米。三期工程于2006年9月开工建设。
原计划3年完工的三期工程,中途遇到了回淤量增加等技术难题,但专家们很快拿出了解决方案,工程在延期半年后,于2010年3月实现了12.5m通航水深的全线贯通。甩掉枷锁后,长江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如今,5万吨级的船舶可全天候双向自由通行在92.2公里的深水航道上。而之前,1.5万吨的船也必须乘潮才能进入长江口。航运界有句名言:"一寸水深一寸金"。航道加深的"黄金水道"喷发出的经济效益让人惊喜。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徐光: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以来,截至2011年3月31日,仅集装箱、散货和石油三大货种船舶产生的航运直接经济效益已经累计达800多亿元,12.5米水深航道试通航一年产生的航运直接经济效益约140亿元。预计到2020年,每年产生的航运经济效益将可望达到200亿元。
相关部门预测,从2010年9月到2020年12月,长江口深水航道将累计产生的航运经济效益将达1835亿元,年均177亿元。这意味着157.6亿元的总投资额,在工程投入使用后一年就被消化。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