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私募百亿畅想 规模冲动遇惩罚

2011年05月22日 21:18 来源: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记者 尚志科

  “泽熙的个股我们会重点盯。”私募基金经理A近日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管理规模3—5年内超越泽熙。”私募基金经理B对记者表示。

  曾经有人怀疑,阳光私募界不大可能产生“王亚伟”式的神人。近期记者在跟多位阳光私募基金经理交流后发现,多人或提及泽熙重仓股,或将泽熙定位自己的目标。

  这些迹象表明,泽熙有成为私募界“王亚伟”式标杆的潜力。当记者把这一观点抛给阿尔法基金研究中心研究主管庄正时,得到了他的默认。

  目前阳光私募有1600多只产品,管理规模上千亿元。不少业绩出现爆发增长的公司,都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做大规模。

  也有不少冷静者。私募基金经理C就调侃:“哪位兄弟那么有自信啊?过度自信是会崩盘的。”

  规模上去,业绩下来,历来都是资产管理行业的一个怪圈,阳光私募也不例外。阳光私募该如何平衡业绩的持续性,与做大规模间的冲动?

  私募做强新标杆

  从容、尚雅……一个个私募大佬,在2011年的市场业绩中“倒了下去”。

  当记者问私募基金经理B做强影响力的原因时,他回答:“今年以来私募的老大哥们,尤其是公募派业绩大幅下滑,给私募行业丢了脸面,该有一批新人给这个行业争争气了。”

  产品数量和规模呢?“3—5年内超泽熙吧”。他说,这两年自己一直在蛰伏期,团队配置和投资能力都做了重组准备。

  无独有偶,私募基金经理但斌也在微博(http://weibo.com)上说,一位朋友“刚去深圳调研了19家私募基金。不少公司都将未来5年的规模目标定在了50亿到100亿。”

  1978年出生的泽熙领军人徐翔,有“前宁波涨停板敢死队队长”之称。但其为人却极其低调,加上其产品发行后与华夏大盘精选一样都会封闭,业界对泽熙最新规模没有统一说法。据记者了解,2010年,其规模已达到60亿元,目前泽熙规模很可能已接近百亿元。

  但在发行产品数量上,在泽熙之上的大有人在。目前私募产品数量最多的三家公司,分别是上海尚雅投资、上海朱雀投资和北京星石投资。他们平均拥有30只以上的产品。他们均成立于2007年,而泽熙投资成立于2009年底。

  这些私募做大的途径,一般是凭借历史上良好的超额收益,促使日后的规模迅速增长。如2007年与2009年分别成为私募业绩冠军的云国投、新价值,2008年业绩优异的星石投资,2010年产品表现优异的尚雅投资,在日后规模都迅速膨胀。

  这些管理人产品数量迅速增长,将国内阳光私募基金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提升到和成熟市场相当的水平。目前产品数量最多的前十大管理人,几乎掌管了全行业近1/5的产品数量。

  泽熙的做强道路似乎更隐蔽,没有大量的产品发行,没有做主动的宣传。而凭借其神秘背景、出色的投资业绩、精准凌厉的操作手法、众多重仓股频频暴涨,被市场所追捧。这种影响力相比之前的私募,更深入人心,或许这也是不少私募将泽熙作为标杆的原因。

  规模“冲动”遇惩罚

  私募产品性质灵活,且持有的小盘股落后于市场表现,清盘、业绩下滑的质疑缠身。庄正认为,“问题没市场所反映的那么严重,如果跟公募放在一起的话,私募业绩会更好。”

  规模做大是否直接影响业绩?他的研究发现,规模过大,会削弱私募基金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导致旗下产品业绩排名差距越拉越大。

  如云国投2008年规模扩张后业绩一路下滑,2010年跌至后1/3;星石投资排名下滑同样发生在规模增长最快的2009年,从前三滑落到后1/3;2009年私募冠军新价值,2010年产品数量增至24只,2011年以来业绩在后1/3。

  规模大了,同系产品间的分化不可避免。如2010年云国投旗下收益率最好的产品和收益率最差的产品之间排名相差近80%。而在2007年规模未扩张时,这一差距不到30%。

  以蒋国云为例,创立瀚信资产前,他管理的股票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2007年—2009年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国内第一。到阳光私募后,在短短一年中成立了13只非结构化私募产品。但截至目前,这些产品只有3只实现正收益,其余10只跌幅多在15%至5%间。

  业绩分化原因,除了产品数量增多外,多基金经理制、投资风格差异、打造明星产品等,都会不同程度拉开产品之间的业绩高差。

  如新价值实行多基金经理制,客观上拉大了不同产品之间的业绩差距以及投资风格差异。

  “从容产品按投资风格分已经分别有优势系列、稳健系列、成长系列基金等,按行业基金分有医疗行业系列基金等。但无论是产品说明书、信托合同还是月度报告,都不见其对不同风格产品差异的描述,更没有对不同产品风险收益特征历史业绩的比较。”庄正表示。

  对于私募迅速扩充规模,但斌也不认同,“私募基金还是走内生性增长更靠谱。”

  庄正也表示,私募基金规模扩大后业绩分化也说不过去。“如3个产品买同一股票时不会影响流动性。而10个产品同时买一只股票会影响流动性。”

  他的观点是,私募基金过早夸下海口,三年超过泽熙不现实。“三年后超越现在的泽熙,还是未来的泽熙呢?跟泽熙同等规模的私募基金,为什么没有人像他那样那么频繁进入十大流通股东?他把规模做上去了,为什么操作还会那么灵活?私募基金需要先把管理能力、投研团队做扎实。”

  同系分化不公平

  从不同的年度看阳光私募业绩榜单,都会出现不同的面孔。阳光私募能不能长期战胜市场?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戏言:“从每年基金排名的后十名中,拣选资金管理者,如果哪一年排名冲进了前十名,一定要换资金管理者。”

  庄正也有同感。他目前发现的主要问题是评级,“没有办法甄别出来业绩是否具有持续性,还需要评价机构做出更系统的跟踪和评价。”

  单以年度表现看,私募产品不缺好产品,但把期限拉长点,就不容易找到。“现在好多公司的产品都是1—2个在前面,做出了知名度。其实,这些产品只是在某个月冲了一下,然后把一年收益做出来。而其他产品并不理想。”他表示。

  而很多后续投资者的介入,都是冲着前期产品的业绩预期。他认为,产品出现分化,对新进入的投资者来说是不公平的,管理人需要给投资人作出更明确的解释。“如果不小心买到表现特别差的产品,让管理人怎样去说服投资者是被公平对待的?”

  阳光私募要不要做更多产品,是对投资人负责任的表现。而规模的大小,也因人而异。规模做大,会影响投资标的的选择,也难逃业绩分化。

  也有部分私募选择了稳扎稳打。如深圳武当资产目前共管理18只阳光私募,这18只产品近一年业绩在前1/4—前1/2之间,绝对收益和指数相当。近一年,该公司没有发新产品,主要精力用来打造投研团队,如引进了券商的高开宇和公募的刘冀云。或许,这值得同行借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