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奥商会"谱写"对华经贸绚烂篇章

2011年05月23日 21: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奥商会"谱写"对华经贸绚烂篇章

  图为:现任奥地利联邦商会亚澳事务部主管的维尔纳-索姆韦伯曾于1993年到2001年被奥联邦商会派驻上海担任贸易代表。摄影王宝锟

  中国经济网维也纳5月23日讯(记者王宝锟)中国和奥地利于1971年建立外交关系,今年是中奥建交40周年。如果以欧元计算,1971年,中奥双边贸易额仅为2900万欧元,到2000年,双边贸易额突破5亿欧元。近10年来,双边贸易发展势头更为迅猛,按照奥方统计,2010年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28亿欧元。截至2010年底,在华奥企业已经达到370多家,拥有630多个生产基地或者销售代表处。奥也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技术进口国之一。2011年5月初,为庆祝中奥两国建交40周年,奥地利总理法耶曼访华。作为此次访问的一项重要成果,两国总理在会晤中达成一致,到2014年让两国贸易额再翻一番。

  在这些重要经贸成果的背后,以及奥中经贸关系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都有一个熟悉“身影”,这就是奥地利联邦商会。可以说,两国经贸关系实现稳步提升,奥地利联邦商会功不可没。

  在中奥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的发展要先于政治关系的建立。奥地利联邦商会1961年在香港设立经贸代表处,同时负责与中国大陆南部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而在1966年,中奥两国即签署了《经贸合作协议》,由此拉开了中奥经贸不断发展的序幕。当年奥联邦商会就在北京设立了经贸代表处,奥地利经济界和企业界的目光开始聚焦中国的发展。1993年奥联邦商会在上海设立了经贸代表处,3年后奥驻上海总领馆才正式建立。2000年前后,奥联邦商会又先后在广州设立经贸代表处,在成都、西安设立了地区办公室,2004年又在沈阳设立了地区办公室。迄今奥联邦商会在华已经设立了四个经贸代表处,三个地区办公室,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省份。

  奥联邦商会之所以如此大步伐的跃进中国市场与奥地利企业的需求密切相关。服务企业“走出去”是奥联邦商会的重要职能,企业走到哪里,商会的服务就应该覆盖到哪里。从中奥经贸关系建立以来,奥地利企业从最早的北京、上海、广东逐渐扩展到福建、山东、河北、辽宁、江苏等25个省或直辖市,特别是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维也纳贝尔格(WIENERBERGER)屋顶材料公司、乌姆达什-多卡(Umdasch-doka)建筑模板公司、福伊特(Voith)纸业设备公司、奥钢联(Voestalpine)等奥地利大型企业也开始走向四川、湖南、湖北、陕西等中国的内陆省份。奥地利联邦商会亚澳事务部主管维尔纳-索姆韦伯表示,相信随着中国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条件的改善,会有越来越多的奥地利企业在那里落户。

  曾于1993年到2001年被奥联邦商会派驻上海担任贸易代表的索姆韦伯至今对那7年中上海的变化和奥中经贸的迅速发展印象深刻。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意进军中国市场的奥地利企业纷纷将目光聚焦上海,希望选择将上海作为登陆中国市场的“桥头堡”,因应所需,奥联邦商会迅速在上海建立了经贸代表处,而索姆韦伯就是代表处的创立者。

  在他的记忆里,初到上海,感觉巨大的城市当时还缺少现代气息,自行车仍然是主要交通工具,汽车并不多见。那时的上海浦东还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处于未开发状态。但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上海的人力资源就非常丰富,特别是各种外语语言类人才充足。德国和奥地利代表处迅速招募到了德语员工、而同期开设代表处的意大利也很容易招募意大利语员工,即使语种独特的芬兰语也能招到足够的员工。那时的他通过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看到了日后上海的经济腾飞。当他2001年离开上海时,上海已经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在上海经贸代表处建立初期,奥钢联、福伊特、物流企业吉布达伟士(GEBR DER WEISS)等当时在上海的奥地利企业用一个手就能算清楚。而2001年当他离开时,已经有超过80家奥地利企业落户上海。从1993年到2001年,在上海的奥地利企业以每年平均10家的速度不断增长。索姆韦伯认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奥地利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次高峰,那时奥地利企业的落户地主要在南方的深圳和广州地区。而90年代出奥商会在上海设立贸易代表处则推动了奥企业进军中国的第二次高潮,落户地重点就是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他在上海的7年中,平均每个月要接待50多名奥地利商务人士。每年要接待的人数将近700人,1997年和1999年,奥联邦商会还在上海举办过奥地利特色舞会和“当年酒节”,每次邀请的中国客人就有400多人。这些都足以见证中奥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

  2010年,奥地利对华出口增长了近50%,创造了历史增幅的记录。奥地利从中国进口贸易增长了13%,双边贸易发展更加平衡,中国已经成为了奥地利在欧盟外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奥联邦商会认为,中奥经贸关系正处于最好的时期。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原定在2014年以前对华出口额翻一番,达到对贸易总额4%的目标可能会提前到2012年底就能实现。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成绩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取得的,如果没有金融危机,双边贸易增长可能发展更快。目前,奥地利重要的传统海外市场美国需求已近饱和,而中国市场需求增长潜力巨大,奥联邦商会对中国市场更加看好。

  在贸易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奥对华经贸交流的热情也越来越高。2011年6月份,奥地利联邦商会主席莱特尔计划率领另一个奥地利经贸代表团访华,计划在一周时间内访问北京、天津、上海三座城市,中国发改委、环境部、贸易促进会,以及各个城市的相关部门洽谈多项合作项目,重点是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项目合作。同时,为了庆祝中奥建交40周年,奥联邦商会今年还将在中国和奥地利举行50多场商务和经贸交流活动。一方面,欢迎更多的中国企业到奥地利投资,密切民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利用奥地利的区位优势,作为进军中东欧市场和东南欧市场的“跳板”;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奥地利企业开发中国市场潜力。在最新的一份对奥地利企业的调查中,奥企业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评价很好,对进入和扩大中国市场依然充满热情。

  (责任编辑:杨海洋)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