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5月汇丰PMI初值创10个月新低:企业去库存压力三季度或缓解

2011年05月24日 08:49 来源:东方早报

  

5月汇丰PMI初值创10个月新低:企业去库存压力三季度或缓解
目前中国经济正呈现两大相悖的现象:一方面能耗居高不下,电荒蔓延;另一方面PMI持续下滑,经济活力进一步减弱。 CFP 资料

  早报记者 杜琴庆

  5月23日,汇丰(HSBC)公布了名为“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的5月初值数据为51.1,较4月的51.8下滑了0.7个百分点,并创下10个月新低,同时,工业产生指数也创10个月新低。

  汇丰PMI调查数据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一般认为,“PMI50”是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5月初值51.1的数据,虽然显示中国经济仍处于扩张之中,但“创下10个月新低”则意味着,在控通胀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已有所削弱。

  “在新业务增速放缓之际,制造商持续减少库存,导致了制造业扩张步伐下滑至10个月低位。”汇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在评析PMI5月初值时如是认为。

  另有业内人士担心,如果未来宏观紧缩政策持续,企业采购动力还将继续下滑,因为从往年数据来看,二季度原本应该是企业对铜、钢铁等有色和黑色金属消费需求最旺盛的季节,如果企业在传统旺季都大规模去库存化,那么全年预期很难乐观。

  事实上,资本市场已提前作出了不乐观的预期。电荒、旱情、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消息轮番冲击之下,昨日A股市场恐慌性情绪蔓延,出现了近期罕见的放量破位下跌行情,多个关键支撑点位被击穿,除因电荒及干旱而表现尚好的水利板块,其他板块股票跌声一片。具有代表性的上证综指更是创4个月以来单日最大跌幅——2.93%。

  企业去库存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汇丰昨日公布的分项数据中,投入价格指数增速也创下9个月来最低,降至60.12;产出指数则进一步滑落至10个月最低水准。汇丰PMI初值数据以每月PMI调查总样本量的85%-90%为依据,一般与最终数值基本相当;终值定于6月1日发布。

  “虽然目前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但是企业购买热情并不高,一方面是对未来经济不看好,不愿意主动购买;另一方面,订单减少也导致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降低。”东证期货金属小组现货分析师黄帅指出。

  据黄帅了解到的现况,企业近期库存出现一定幅度减少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企业确实因为生产而在消耗库存;另一方面是由于资金紧张,企业用库存做抵押融资,以缓解资金压力。

  新湖期货在对国内包括玉米、油脂等产业调研中也发现,由于多数企业对经济高速增长的信心较为悲观,较多企业实际上产能恢复意愿并不强,市场表现出大宗商品的终端库存大幅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即使目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企业订单有所增加,但企业更多仍被动式在增产能。

  另据黄帅介绍,事实上,每年第二季度应该是全年铜、钢材等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消费旺季,价格原本也应该相应走高,但是今年此时大宗商品价格却在不断走低,由于他担心全年状况都将低迷,“市场资金若不放松,原材料价格或还将走低。”

  此外,市场人士还开始担心,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调整的影响,企业可能还将不得不为消化高价库存埋单。以史为鉴,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宗商品高位暴跌导致企业为高价囤积的库存埋单,并导致当年四季度业绩大幅下滑成为全年最低点。

  汇丰数据显示,自去年11月起,制造业PMI订单库存比稳步下降。

  渣打银行驻上海分析师朱慧称,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一些中小企业近期的去库存化,是源于上半年持续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它们的资金面受到了一定压力,但预计到下半年,随着调控的节奏降低,中小企业资金受到政策的压力会相应减轻,与此同时,主要行业在经历个2-3月持续的去库存后,重建库存很可能三季度才会重新到来。

  “不会硬着陆”

  事实上,对于紧缩政策是否还需要持续的话题,眼下为业界广泛讨论。Knight资本投资策略师Mark Lapolla甚至提出,中国经济现在类似美国大萧条之前。依据:1、财富和教育资源分配极为不公;2、工业化及劳动力的快速转移;3、不透明及误导性的经济数据;4、新兴阶层财务杠杆率飙升;5、住宅和固定资产泡沫;6、信贷膨胀;7、经济增长向内需转移;8、劳动力成本上升。

  但这毕竟只是一家之言。包括屈宏斌在内的多位经济学家并不认同大萧条一说。

  屈宏斌指出,尽管PMI下滑,但并没有必要担心经济硬着陆,因为当前的PMI水平与13%左右的工业增加值和9%左右的GDP增速是一致的,“政策的着力点仍然是抗通胀,预计当前的紧缩措施仍将在未来几个月持续。”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近日也指出,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因为中国经济减速是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

  “政策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没有必要等到物价明显回落的时候才收手。那样的话,政策可能就会过度,将给下一轮经济增长起步造成阻碍。”范剑平说,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最重要的是权衡经济减速和物价减速之间的关系。如果以后几个月经济减速成为一种趋势,货币政策可能就慢慢到位了。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属事业单位。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