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紧缩政策是否“超调”引争议

2011年05月25日 00:56 来源:一财网

  由于对通胀形势判断的分歧加大,使得市场上对于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走势的判断也出现不同的观点。随着前四个月PMI、消费和实际投资等数据都有所下滑,关于紧缩政策“超调”的观点近日逐渐受到关注。

  在这一时间点争论这一问题,也成为我国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方向是否要发生转变的探讨。

  是否“反应过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昨日撰文指出,中国应该防止紧缩政策“超调”,核心出发点是经济开始明显回落,担心回落的幅度可能超出“平稳回落”的范围。

  他指出,由于GDP与CPI的回落存在明显的时间差,这客观上使得政策的紧缩力度与节奏的把握存在明显的偏差,经济容易出现下行幅度过大的风险。同时,需要关注企业等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成本上升幅度,目前看实体经济感受到的利率紧缩力度已经接近2007年底水平。

  这种“超调”的观点近来并不鲜见。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从2010年以来中央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清理力度及2011年货币政策的动向看,2009年危机应对似乎有“反应过度”的嫌疑。现在中央银行频频出招以“稳健”之名行“紧缩”之实的货币政策,正是印证了2009年拉动内需政策的“反应过度”。

  由于央行在过去几个月频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很多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民间的贷款利率提高到10%甚至更高,给中小企业生存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前四月的PMI、消费和实际投资等数据都有所下滑,这也引发市场对于经济增长的担忧,认为紧缩政策已经伤害到实体经济。

  “目前对宏观调控政策走势的争论,核心主要是市场对于物价走势判断产生了分歧。”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认为,今年全年物价将处在可控的范围内,经济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也不太可能。

  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则认为:“如果通胀压力不变,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方向不能松动。”

  针对市场上的这些争论,央行似乎并不太担心。在今年4月初央行网站刊登的央行副行长胡晓炼讲话中,胡晓炼表示:“从历史上看,每次货币政策从宽松向收紧调整时都会面临压力,也要经历一些痛苦,必然需要调整经营和淘汰落后。”

  此轮通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规模刺激计划带来的流动性泛滥后遗症。胡晓炼表示,由于外汇持续流入,当前流动性仍然比较充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以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基础。在国际收支逐步趋向平衡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必要的货币对冲力度,回收多余的流动性。从理论和实际分析测算,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未来还有相当空间。

  下半年“防通胀、保增长”?

  今年以来,监管层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动用这一数量型工具,今年共调整过五次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自去年以来第11次的调整。

  截至目前,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将达到21%,处历史高位。货币政策未见松动。

  从4月份数据来看,4月份CPI同比上涨5.3%,这一增幅比3月份创下32个月历史高点的5.4%略有回落,但仍在高位。M2同比增幅为15.3%,较上月下降了1.3个百分点,重回16%的调控目标之下。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数据并未表示流动性的下降。

  一方面是物价上涨难抑,另一方面是宏观走势下滑风险显现。今年前4月,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上升25.4%,环比略上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与上月相比下滑了约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升17.1%,低于上月0.3个百分点。这几个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

  近日北京大学发布的 《2011中国经济增长报告》称:从我国目前的宏观失衡特点来看,既面临通胀的压力,同时也面临增长乏力的危险,必须防止“滞胀”的发生。

  很多专家也都赞成,认为随着翘尾因素对物价的影响逐渐减小时,CPI在三四季度逐渐回落,政策天平会从此前的“防通胀”向“防通胀、保增长”倾斜,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会放缓。

  “今年经济走势的确错综复杂。”王军认为,“目前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的确非常有限,但是如果今年下半年物价仍在高位运行,货币政策方向不会松动。”他建议,未来一段时间,应更多地使用财政政策以及行政手段来调控物价。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