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双汇瘦肉精事件后突围 开放式办厂邀消费者监督

2011年05月26日 09: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双汇瘦肉精事件后突围开放式办厂邀消费者监督

  3月31日,双汇集团在漯河召开万人职工大会(资料图片)

  曾经

  双汇曾一度陷入“说什么都是说谎、做什么都是作秀”的舆论旋涡。

  用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的话说,他讲了十几年的“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不及央视15分钟的报道。

  现在

  万隆接受商报采访时说,“我们将这次考验当作一次全面体检”。

  目前,双汇集团把生猪在线“头头检测”作为一道工序,实行开放式办厂,邀请广大消费者到企业参观考察和监督。

  未来

  5月15日,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双汇在应对瘦肉精事件中表现了不推诿、不埋怨、不气馁的“三不”精神,以及敢面对、敢揭短、敢担当的“三敢”作风。卢展工寄语双汇:来之不易、倍加珍惜,痛定思痛、再创辉煌。

  所谓气场,通常是讲架势的高下、魅力的大小、信心的强弱等,与精气神有关。

  如何进行自我评价、如何对待社会评价,则是双汇气场的直接表现。

  【编者按】

  瘦肉精事件,宛若核爆,给双汇带来了剧烈震荡。

  当这一事件渐如背影走远,当舆论碎片渐如尘埃落定,双汇迎来后瘦肉精时代。

  历经此劫,舛后余生,双汇可见的变与不变都有哪些?

  通过双汇,我们可以清晰地察觉河南对质量安全的痛定思痛、所转所变。

  毕竟,正如卢展工书记所说:质量是大计、质量是民生、质量是关键、质量是形象。

  对双汇集团而言,瘦肉精事件堪称势大力沉的一击。

  瘦肉精事件后,作为头人,如今的万隆处在什么样的局面之中?

  是四面楚歌,还是八方来援,还是爱恨交织?他是如何总结瘦肉精危机的得失?

  5月22日,万隆现身回答了河南商报社记者所提的多个问题。

  他说:“我们没有抱怨,没有推诿,也没有气馁。”

  他说,这是2个多月来他第一次正式接受纸媒的采访,“我非常坦诚”。

  且听他说。

  “瘦肉精事件

  是对企业生死攸关的考验”

  河南商报:瘦肉精事件发生后,两个月过去了,先谈谈双汇的损失吧。为此痛心吗?你们的反思是什么?对瘦肉精事件,双汇是如何定义的?

  万隆:瘦肉精事件,在内部,我们将它视为刻骨铭心的教训和生死攸关的考验。对于双汇来说,最令人痛心的损失恐怕还是企业用20多年时间铸就的“放心肉”品牌受到质疑。

  但在这个事件中双汇也有收获。双汇集团视监督为帮助,视批评为关心,把整改当关键,把考验当财富,不抱怨,不推诿,不气馁,切切实实地把质量内控措施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员工身上,系统控制保障食品安全。

   “我们的销售队伍和客户队伍稳定”

  河南商报:具体到双汇供应链条上的人,比如经销商,他们还有信心吗?这期间有没有和双汇分道扬镳、转投他处的?

  万隆:双汇品牌20多年来的积累,在消费者心目中还是有基础的。

  首先,事情发生之后,双汇集团敢面对、敢揭短、敢担当;为确保食品安全,不惜代价,率先在行业内实施生猪“瘦肉精”在线头头检测,将企业标准提高到了行业标准之上。

  其次,截至5月20日,根据公开报道显示,全国已有230多个地市的政府权威部门公布了抽检结果——双汇产品无一例检出“瘦肉精”,这说明,双汇产品在整体上是经得住检验的,双汇集团是在尽力保障食品安全的。

  另外从目前来看,我们的销售队伍和客户队伍稳定,消费信心回暖,市场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我们相信,随着双汇集团的整改措施进一步落实,随着消费者对双汇品牌信心的重建,双汇的市场一定会实现新的突破。

  经销商的信心来源于双汇的品牌影响力、产品质量以及双汇集团应对危机的态度。

  (责任编辑:符仲明)

  

双汇瘦肉精事件后突围开放式办厂邀消费者监督

  漯河食品博览会上,双汇展览现场打出“批评是帮助,监督是关心”标语

   “五六月份市场将恢复到80%以上”

  河南商报:目前双汇的经营情况如何?恢复了几成?预计多长时间能够恢复到事件之前的状态?你们有担忧吗?你们对未来是如何考虑的?比如养殖翻一倍还多,目前开始了吗?

  万隆:目前双汇的销售情况逐步向好,市场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按照眼下的势头,五六月份,市场将恢复到(往年同期的)80%以上,7月份有望基本恢复正常。

  食品企业涉及的产业链长,环节多,企业对上游产业链条的把控力度直接关乎对食品安全系统风险的控制能力。

  双汇集团将加大在养殖业的投入力度,强化产业链源头控制。目前,双汇集团已经建有年出栏30万头的商品猪和13万头种猪的养殖基地,其中,种猪养殖基地可满足年出栏1000万头商品猪供应。今后,我们将围绕工厂配套建设年出栏50万头的养殖基地,并配套建设年产2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以此来保证对上游生猪资源的安全控制。

   “要做百年企业,首先是食品安全”

  河南商报:你们的发展目标变了吗,比如百年企业?现在,你对百年企业的定义是不是有新的认知?那么,双汇将做哪些改变呢?

  万隆:双汇集团的发展目标没有改变。“十二五”双汇集团投资速度不减,超千亿元目标不变,立足大中原,发展大食品,一定要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担当起重任。

  目前,我们对百年企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要做百年企业,首先是食品安全,要将消费者视为企业价值的最高评判者。围绕着食品安全,不安全是绝不能干的,宁可不生产都不能干!必须依法经营,确保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要把我们讲了十几年的“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落实到每一个员工、每一个细节,企业才能长治久安。

  “投资速度不减

  超千亿元目标不变”

  河南商报:请问你如何看待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万隆:近期,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漯河调研,提出了,“质量是大计,质量是民生,质量是关键,质量是形象”。特别是卢书记到双汇集团调研,针对食品安全强调,“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深刻揭示了保障食品安全的极其重要性。

  河南商报:从双汇自身来说,它将如何做?

  万隆:作为中国最大的肉类联合加工基地,双汇集团更要把抓质量和讲诚信这两件关系到食品安全的生死攸关的大事,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中。

  双汇集团把生猪在线“头头检测”作为一个工序,每年投入3亿元保食品安全,实行开放式的办厂,邀请广大消费者、新闻媒体和政府部门到企业参观考察和监督,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专业化质量安全服务,做到产品更优、企业更强。

  卢书记针对“双汇”这个品牌,指出“来之不易、倍加珍惜”,我们深有感受。依靠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依靠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双汇用20多年铸就了一个全国知名的民族品牌,我们65000名员工一定要把它发展好,打造好。

  对于双汇今后的发展,卢书记提出要“痛定思痛、再创辉煌”,我们一定不辜负卢书记的期望,抓好食品安全,在“十二五”期间双汇集团投资速度不减,超千亿元目标不变,立足大中原,发展大食品,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担当起我们的重任。

  (责任编辑:符仲明)

   “我们将这次考验

  当做一次全面体检”

  河南商报:对双汇而言,20多年发展中,这次事件是否最为严重?

  万隆:应该说,这是一次最为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血与火的洗礼。我们将这次考验当做双汇从500亿元到1000亿元过程中的一次全面体检,找出问题,强身健体,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我们感谢消费者、新闻媒体、政府部门的监督和批评,我们也有信心在危机中推动企业的升级发展。

  他们的信心决定着双汇的信心,他们的选择决定着双汇的生死。

  信心就像光芒,聚在一起能成太阳,若分散,只能成为暗淡的星光。

  河南商报记者齐亚琼王海圣文/图

  双汇曾一度陷入“说什么都是说谎,做什么都是作秀”的舆论旋涡。

  这是最可怕的旋涡,因为背后的逻辑是:信,还是不信?

  而这一逻辑将影响65000名双汇人、消费者以及双汇利益链上的供销商等环节的选择。

  在瘦肉精事件后,上述人群是继续选择双汇,还是已经动摇?

  “现在看了以后决定该咋吃还咋吃”

  5月14日,河南商报记者在双汇集团漯河第一加工厂园区采访时,偶遇来自郑州市经七路一社区的卜春花女士。年逾花甲的卜春花是随团来双汇参观的,她和从郑州来的53位消费者一同走进双汇,了解冷鲜肉以及猪肉制品的生产过程。

  从生猪屠宰到在线头头检验,从白条猪定级到鲜冻品分割……18道工序一路看下来,卜春花说:“前段时间是能不吃就不吃,不能不吃就少吃,现在看了以后,决定该咋吃还咋吃。”

  他们不是到双汇集团参观的首批消费者,自“3·15”瘦肉精事件曝光以来,除济源双汇之外的国内12个加工厂,每天都接待不计其数的消费者。

  卜春花的同伴告诉记者,她3月份就报了名,等了两个月后才来到双汇,大家想来看看吃的肉安全不安全。

  每批来访的消费者参观完18道检验工序后,再到双汇漯河一号店,即第一家双汇连锁专卖店参观购物。双汇集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这是该企业几年前启动的消费者体验式营销活动,近期不少区域经销商演绎成“双汇集团工业一日游”,尤其是“3·15”以后,来访者更多了。

  不少员工曾担心万隆能否承受

  “为什么很多消费者又吃双汇的肉了?因为双汇更让人放心。”一位双汇职工说。

  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发现,对双汇,不管是其职工还是经销商,言谈举止之间还是充满信心的。在他们看来,多年来双汇的销售额从100亿元到现在的500亿元,路太顺了,不能因其一次“跌倒”就失去信心。

  “几十年来,万隆董事长都有个习惯,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下班后都到加工园区和部分生产车间转转看看。那些天在园区里看见董事长,我真想跑上前握住董事长的手,告诉他加油、顶住。”在双汇工作了30年的老职工石荷花告诉记者,瘦肉精事件刚发生时,不少员工担心董事长万隆能不能承受。

  危机背后有“危”也有“机”

  如果没有瘦肉精事件,行业带头大哥双汇会是什么样?

  据双汇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双汇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06.7亿元。

  辉煌背后潜伏危机,于是瘦肉精事件来了。危机背后,不仅仅有“危”,也有“机”。

  “多亏有了瘦肉精事件。”这是双汇一高层的感慨,在他看来,对双汇长期发展来说,这次风波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也是件好事。如果没有央视“3·15”瘦肉精曝光事件,带头大哥双汇或许依然沿用100亿、200亿时的内部组织体系,在猪肉王国的大道上狂奔,直到冲破1000亿元的“十二五”规划目标,直至演变成没有“安全底裤”的裸奔。

  自瘦肉精事件披露当日起,前后一个多月,双汇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那段时间,双汇说什么都被看成说谎,做什么都被看成作秀。”双汇集团一中层分析说,双汇沉默了下来,谨言慎行,埋头苦干,如履薄冰“过日子”。

  5月15日,省委书记卢展工专程到双汇集团调研座谈时指出,双汇在应对瘦肉精事件中表现了不推诿、不埋怨、不气馁的“三不”精神,以及敢面对、敢揭短、敢担当的“三敢”作风。卢展工寄语双汇:来之不易、倍加珍惜,痛定思痛、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符仲明)

  

双汇瘦肉精事件后突围开放式办厂邀消费者监督

  质量、安全等字眼几乎在双汇的每个车间都能看得见

  在爱恨交织中“震荡恢复”

  痛定思痛,双汇开始谋求经营理念的转变,而转变的方式之一,就是本文开头所描述的开放式办厂——请消费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了解监督双汇。

  在双汇集团副总经理杜俊甫看来,双汇加强开放式办厂的目的是向消费者展现一个真实的双汇,让消费者监督双汇食品安全的大门,同时,双汇此举的用意也在向社会证明,今后双汇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会经得起消费者检验。

  河南商报记者对郑州消费者团随机调查,近九成消费者表示吃的还是双汇的肉,但部分消费者参观后仍有抱怨,认为应该加强养殖环节的监督和检验。

  爱也好,恨也罢,万隆提供的一组数据是明晰的:“根据5月初的市场形势,5月份市场恢复到60%以上,争取6月份恢复到80%以上,7月份恢复正常。”

  “生产销售自3月15日之后迅速跌入谷底,4月20日后产销量逐步提升。”在杜俊甫看来,“3·15”后瘦肉精时代的双汇,在生产销售上呈现“震荡恢复”的特点,下半年争取恢复正常。

  瘦肉精事件已不仅仅是瘦肉精问题,而是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

  安全也不再局限于食品行业,所有行业所有产品的质量都应该是安全的。

  双汇集团已在旋涡里翻腾两个多月了。

  根据双汇提供的数据,随着消费者信心的提升,双汇的销量也在逐步恢复。表面上看,瘦肉精事件似乎已经到了终点。

  而对食品安全来说,瘦肉精事件恰恰又是一个新起点:如何让消费者用上质量更安全更放心的产品?

   食品安全讲了十几年

  不如央视报道15分钟

  瘦肉精事件已过去两月有余,双汇的得与失在哪里?

  这是一堂深刻的、代价巨大的安全课。用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的话来说,他讲了十几年的“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不及央视15分钟的报道。

  说代价巨大,是因为瘦肉精事件发生以来,双汇经济损失每天超过一亿元,按照业内人士估计,2010年双汇集团收入突破500亿元,此次“瘦肉精”将会至少“吞噬”双汇集团年销售收入的五分之一,甚至接近四成。

  与此同时,双汇也在刮骨疗伤。

  “从管理系统上可以看出,现在我们双汇集团有13个工厂,除济源双汇正在停产整顿之外,其他工厂都在进行调整。”双汇集团副总经理杜俊甫出示了双汇在瘦肉精事件两个月后的资金回笼状况:5月10日这一天是1.01亿元;11日是8200万元;12日是8600万元;13日是8900万元……而3·15之后最低时不足2000万元。

   事后做了八件事,明确公开透明开放理念

  双汇的市场在进行调整,双汇的经营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瘦肉精事件曝光满两个月之际,省委书记卢展工专程到双汇集团调研座谈,万隆在报告中说,3·15之后双汇做了八件事,更深刻地意识到了“公开”“透明”“开放”这些理念的价值。

  其中首件事是关停济源工厂,产品下架收回,处理责任人员。关于流程管理的有四件:一是整顿完善内控体系,严格落实各种法规标准;二是改生猪抽检为在线头头检验,确保100%安全;三是把好入口关,对原辅材料进厂实行批批检查、生猪进厂头头把关;四是把好出口关,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关于战略的有一件:今后将围绕肉类加工业发展养殖业,形成配套,强化对产业链的控制。

  此外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并同时成立“双汇集团食品安全监督委员会”,邀请肉类行业专家、政府官员、媒体参与他们的监督委员会;实行开放式办厂,欢迎媒体、消费者进厂参观考察,欢迎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把开放式办厂常态化。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八件事中,有措施,有理念,措施能解双汇燃眉之急,而背后的理念则决定双汇能走多远。

  (责任编辑:符仲明)

   双汇必须有爬起来的使命感

  资料显示,双汇拥有6.5万名员工,30万职工家属,原料带动300公里的养殖业,产品辐射500公里的市场,拉动当地种植、养殖等产值20多亿元。

  这就是捆绑在双汇身上强大的生态链条,而这一链条决定着在经历瘦肉精事件后,双汇必须有爬起来的使命感。

  5月15日,省委书记卢展工调研座谈双汇集团时,看到坐在对面的万隆,赞许他“坚强”。

  万隆总结瘦肉精事件的教训时,谈了三个方面:教训之一是企业内控体系不够严密,对个别人的管理有漏洞,致使饲喂“瘦肉精”的生猪流入济源工厂。教训之二是集团上层组织机构不够完善,现在还沿用企业销售收入100亿元、200亿元的组织机构配置,体系设计与500亿元的企业不适应,上层控制力不足,对下边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第三个教训是,全体员工学法、用法、执法的力度还不够,没有把《食品安全法》《动物防疫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到各项工作的细节中去。

  市场环境决定“瘦肉精”的生死

  “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一旦有人制造、储运、销售、使用瘦肉精这类危害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危险品,那么就没有任何一个肉类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幸免,包括双汇。”5月15日在郑州举办的“食品安全与绿色循环产业链建设高层论坛”上,企业管理专家王在安如是说。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实际监管工作中确实也存在一些监管边界不清、监管重复和空白并存等问题。”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唐贤兴说,“必须在立法上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能范围、明确追究责任的程序,建立跨部门的食品监督机构,杜绝机构间的相互扯皮推诿的困境。”

  卢展工书记在漯河调研时,提出“质量是大计,质量是民生,质量是关键,质量是形象”。这一观点,不仅值得双汇及食品行业深刻反思,也值得其他企业、行业反思。“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如果丢掉了本,丢掉了诚,企业即使做大,也只是一时辉煌。政府职能部门也应从这一事件中反思。正如事后媒体评论所称,“瘦肉精”事件中,遭受重创的还有承担监督检查之责的职能部门,它们损害了一心为民的形象,也辜负了群众的期待。

  因为再严密的法律规定,也架不住监管者的失职渎职。有什么样的质量监管部门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安全现况,保障产品安全的重拳必须先向监管部门击出,这是一个绝对的真理。河南商报记者王海圣齐亚琼文/图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