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7日 04:2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商学院只是一个形式,关键在内容和师资。惠普商学院的讲师全部来自公司内部的高层,公司的总裁、副总裁、高层管理者都是商学院的讲师。然而,中国企业办起的商学院,很多时候并不能看出师资上的优势,道理很简单,要
企业商学院 为何难成器
作者:■本报记者 任超然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数:3109
麦当劳也办学了。这个被人们熟知的快餐品牌,其实在教育领域扮演着角色。近来有报道说,麦当劳的中国汉堡大学计划在未来5年总投资2.5亿元,为其管理人员提供运营管理及领导力的相关培训。
麦当劳中国汉堡大学原来在香港,成立了10年后迁移到了上海。据悉,迁移的原因是麦当劳本身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管理人才,其汉堡大学肩负了这个任务,目前正跟北京一所国内知名院校合作开设相应的管理类课程。
其实早10年前的美国,当时就有近3000家公司设立了自己的商学院,而排名前500强公司中,大约70%都拥有形形色色的企业大学。
中国企业办商学院的案例在过去的10 年内 也屡见不鲜。2001年,伊利集团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了“伊利集团奶粉商学院”;2002年,海尔集团就曾联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成立“海尔商学院”;2005年,一家名叫三棵树的涂料公司的企业自办商学院,名字就叫“三棵树商学院”。
一位民企老板向记者表示,他对中国企业办商学院的做法并不抱乐观态度,“中国商业教育的平均水平尚未达到理想状态,而且中国本土真正有资金实力办商学院,并能坚持办学的企业并不多”。
记者还致电了几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士,在企业办的商学院吸引力方面,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并不感兴趣,他们表示,如果有意愿在商业领域进修,也会选择国内外知名学府的课程项目。
“雨后春笋”般冒出
在美国,企业办商学院的案例很多。1956年,时任通用电气公司总裁的拉尔夫·科迪纳在纽约州奥思宁的一块52英亩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名叫克罗顿维尔的商学院,为的是培养管理人才。
作为第一家由大企业创办的管理学院,克罗顿维尔曾经被美国《财富》杂志誉为“美国企业界的哈佛”。就是在这里,科迪纳将“分权思想”灌输到企业的各个等级之中,最终促使“通用”管理思想成功变革。
摩托罗拉的创始人保罗·高尔文也曾因为 一场网球比赛失败,看到了培训的重要。为了让每个员工都成为业内最出色的人才,摩托罗拉将巨资投入到员工培训上。在1979年,摩托罗拉大学成立。
同样,麦当劳汉堡大学在华成立也是出于人才的考量。汉堡大学方面表示,大学的主要作用是为麦当劳培养人才和管理者,为其员工提供的职业培训和领导力提升课程。
只是这些西方企业成功办商学院的事实,并不代表所有企业都能做得到,至少这些有影响力的商学院都是那些非常有实力的超级国际企业创办的。因为无论是师资还是办学硬件,若想做到成功,不是一般的企业就可以应付的。
比如海尔商学院,曾经名噪一时,当时成立的时候,媒体报道中充满了赞誉和期待:“海尔商学院的成立,是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海尔集团在多年合作基础上的一次新的联手,是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的大胆探索和尝试,这将促进海尔集团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加快产业结构和学科结构调整,共同为中国的科教文化事业和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只是到了2004年以后,海尔商学院突然改名,由原来的海尔商学院更名为青岛培训中心。据业内人士说,之所以改名,可能是海尔集团已经不再是其股东。
这样的情形并没有放缓中国企业办商学院的脚步。近十年来,国内企业巨头自建商学院的不在少数,像是春兰大学、海尔大学、联想商学院、伊利集团奶粉商学院、亚信商学院、新希望商学院等等。同时,很多中等规模的企业也加入到这个行列,像是金大地企业商学院、武汉小蓝鲸企业商学院、广州梅山马利集团学习中心、威克多企业商学院等等。而在这些林林总总的企业商学院中,有的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有的则已经无疾而终。
目的虽好 效果难料
关于企业商学院的话题,记者采访了媒体圈的多位同行,但结果却让人感到意外,很多媒体人都对这些商学院的名字感到陌生,就算知道也多半是因为企业本身的知名度。很显然,这些商学院本身并没在社会上引起多大影响,其教育和培训的功能有多大更不得而知。
“商学院只是一个形式,关键在内容和师资。”有企业管理咨询师如是说。比如惠普商学院,它的讲师全部来自公司内部的高层,公司的总裁、副总裁、高层管理者都是商学院的讲师。然而中国企业办起的商学院,很多时候并不能看出师资上的优势,道理很简单,要么是受限于资金问题,外聘不到好的讲师;要么就是企业家本身并不具备成熟的商业经验,很难将自身经历转化为教育。
目前,国内企业办商学院的模式无非三种:一种是跟某知名大学合办,比如海尔商学院、克胜商学院等,这种方式也是最普遍的方式,因为能用最快的方式得到师资。但最大的弊端就是,这和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商学院并没有显示出特别的优势,因为老师大多都是合作大学的老师,很难针对企业或行业本身进行商业管理方面的培训。
还有一种,用成立教育基金等方式投资到某所名气一般的学院,成立一所新的商学院。比如去年,因话题人物唐骏加盟而颇受关注的新华都商学院,便是如此。当时,新华都集团以慈善基金会的名义出资和闽江学院共同成立新华都商学院。有媒体表示,这无非只是个新闻噱头罢了,因为企业能借商学院为自身赚取“眼球”。但就培训和教育本身而言,效用就很难看到,因为跟知名高校的商学院比起来,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至于第三种,则是自办商学院的方式。就在去年,广东东菱王电梯有限公司就曾出资20余万元自办商学院,免费培训所有员工。据了解,该学院采用学分制和奖学金制度激励员工学习,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完成学业优秀者,即使是清洁工也可以跨专业调岗去做行政管理。该公司总经理表示,由于在招工难中遭遇招人困境,所以考虑用办内部商学院的方式,对员工培训,不仅可以提升职工技能,还增强了公司人员稳定性。
然而,从这样自办的方式也同样折射出了问题,那就是企业本身投资做教育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每年年初的时候很多工厂招工难,缺少优秀技术工人的现状才是让某些企业自办内部商学院的原因,简单地说,是情不得已而为之。
只是,商学院不是想办就办的,除了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外,业内人士还提到了以下这些要求:一是要具备良好的师资,教师不仅要有教师资历和资格,更重要是要有与专业相对应的实际职业经验;二是有条件的话,建立国际交流机制,扩展学生、教师的视野;三是选取合适的教材很重要,可以直接沿用西方经典教材,但是案例更多要用中国企业实例;四是学生有定期实习的课程和场所。
盲目跟风 前景不被看好
中国企业创办商学院的速度一度也非常惊人,曾在半年内就前后有6家企业建立。由于上马速度太快,很多并不具备实力的企业都盲目地加入了办学的大潮中来,因此众多业内人士并不看好中国企业通过创办商学院可以达到教育和培训的目标。
一些企业商学院没成立多久,问题就出现了。由于企业创办的商学院很多时候难以受到社会民众的青睐,生源也只能是来自于本公司内部,久而久之就因为没有足够生源而缺乏活力。
过去10年来,中国企业创办的商学院还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校成为与通常的培训部门没有差异的同质化重复建设,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加上师资条件不良,使得商学院最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渐渐淡出了舞台。
中国企业办商学院,就算最终能留下来,也很难说是成功,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郑州大学MBA中心主任刘伟曾就此问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企业要做到足够大才能支撑起一个商学院,企业不能盲目地赶时髦。”
前几年,国内人力资源杂志《财智》对国内企业大学作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企业还没有搞明白企业大学与人力资源部的培训或传统高校教育的区别,就迫不及待地建立企业大学。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一些企业办商学院实际上是为了“搞关系”。比如,通过商学院拉近企业跟政府官员,或是上下游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企业的人际联络的目的。而这样的方式根本不是在做教育和培训。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