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机构争锋A股“见底论”

2011年05月27日 19:59 来源:财新网

  多数机构人士对A股“见底论”态度谨慎;中信认为,未来可能导致市场上行的基本面因素可能分三步:通胀可控,政策放松和经济上行

  【财新网】(实习记者 郝小兵 刘菂)A股见底了吗?随着2700点关口的逼近,市场争论之声渐隆。

  5月27日,沪指挫近1%,出现七连阴。财新记者采访了多家机构,多数机构人士对A股“见底论”态度谨慎。

  银河证券明确提出“见底论”。银河证券在本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从稍长的视角看,输入型通胀压力正在减轻、二季度经济短暂回调后将重回升势,中国A股市场低估值决定当前已处于确定性的底部区域,市场随时可能发生逆转。

  然而,这一观点,在机构公开发布的观点中尚属不多见。

  中信证券分析师刘津也对财新记者表示,依据中信证券本周发布的A股策略报告,表明股市底部特征的九大信号(包括宏观经济可观察四个信号,三个政策调控信号,两个业绩估值信号,详见“中信证券:A股市场调整的底部信号”)还没有完全显现,此时判断市场底部时机还未成熟。

  刘津对财新记者表示,很多大股票从估值下行的假设来看确实很低,可以确认是历史底部,但剔除银行石油业股票后的估值其实并不低。若未来银行和石油石化的盈利预测出现下调,指数还可能会下跌。

  刘津强调,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三步走”,即未来可能导致市场上行的基本面因素可能分三步:通胀可控,政策放松和经济上行。若今年下半年能观测到通胀可控,食品等价格数据开始回落,从而缓解市场担忧,则国家宏观政策有望放松,以加强市场信心。

  5月27日,中国石油(601857.SH)发布大股东计划增持其股票的公告称,中石油集团25日通过上交所系统增持公司股份3108万股,并拟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比例不超2%。同时,攀钢钒钛(000629.SZ)亦披露,股东鞍山钢铁集团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的增持计划。

  上述信息让不少市场人士联想起,去年沪指2300点左右很多公司也公布增持计划。

  南方基金小康基金经理、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中石油增持只是稳定市场信心的一个信号,大国企不缺钱,中石油市场表现较差。前期也就是A股大跌3%的时候给市场造成了一定的恐慌情绪。

  渤海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杜征征亦对财新记者称,大盘蓝筹一直相对估值低,有较好的防御性,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抄底进入市场的好时机。

  部分市场人士将社保基金入市以及中石油获股东增持解读为市场处于估值底部,现在可入市的信号。社保基金对于股市择时能力从成功抄得2008年A股大底中得到了认证。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的三个月里,社保基金连续新开32个A股账户,而这三个月中恰好是上证指数从1664点开始触底反弹的历史低位。

  “从历史经验看,社保基金对市场的时机把握是比较准的。但是本轮市场下跌主要是投资者对于经济硬着陆和经济进入滞涨的担忧引发的。” 杨德龙表示,大盘现在处于震荡筑底过程,还是弱势的,下有2660点的支撑,资金在各大板块的流动比较频繁,股市难有持续热点,上行缺乏动力。如果沪指跌破2660点,就会一路下行而去。

  中金公司则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从时间点上讲,当前的基本面状况的确存在一定风险,主要是目前到6月份的经济数据可能非常差,通胀最高而经济增长类数据最差。不过,报告依然认为很有可能,经济状况尤其如PMI,工业增加值等在3季度会有改善,但是通胀可能依然是一个长期威胁。

  中金指出,A股本轮的下跌是基于一些中短期因素,主要包括:干旱电荒可能导致的经济出现“滞胀”环境;国际板传闻;市场预期6月份的银行日均贷存比监管要求开始实施对市场资金面的压力。

  中金在报告中指出,中长期困扰A股市场的核心问题包括:经济增长的模式问题(消费转型和新兴经济是否有可能,国进民退的问题等);A股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地位问题(一直以来,A股二级市场投资者似乎总是被定位在“被融资者”的地位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报告认为,只要那些长期问题得不到解决,A股就不可能出现整体性的大牛市。■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