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顾海兵:高官参选院士是官本位体制怪胎

2011年05月27日 18:02 来源:财新网

  不少部委高官或央企高管参选工程院院士,显示出“官本位”体制日渐向学术领域渗透

  【背景】 5月25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有效候选人共计485人,最终增选院士总额将不超过60人。据财新网统计,有效候选人名单中,有23位在职或卸任的央企高管、政府高官。

  中国工程院现设九个学部。在工程管理学部中,央企高管或政府高官最为集中。该学部2011年有效候选人共44名,其中有12名高官和高管,包括中石化董事长、原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中石化副总曹耀峰,原中石油副总胡文瑞,中电投副总张晓鲁等。

  此外,上述名单还包括:上海市副市长、上海交大医学院教授沈晓明,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原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安监总局原副局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凤懋润等。

  目前,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已有44名院士,其中包括铁道部原部长傅志寰,大庆油田原董事长、黑龙江省原副省长、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王玉普,水电部原副部长、能源部原副部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陆佑楣,国家航天局原局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栾恩杰,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鞍钢原董事长刘玠等。

  在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其他学部的有效候选人还包括神华集团总经理张玉卓、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等。

  事实上,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就已出现政府不少高官和央企高管候选人,也曾引发很大争议。但是,两年后仍然如此。对此现象,怎么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海兵认为,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出现不少高官与央企高管,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它与现行院士遴选程序的设计有关,是中国“官本位”体制的怪胎,应当彻底反思,并加以改变。

  这种政府高官和央企高管参选院士的做法,与现行院士遴选程序有关。“目前,各部委、省级政府、各大企业和团体均有资格推荐候选人。实际上,推选过程基本上是按行政级别来推荐的。”顾海兵说,“推荐过程是怪胎,推荐结果更是怪胎。”

  在他看来,中国工程院中,工程管理学部的设立就是一个错误。顾海兵指出,工程院院士应秉承原科学院的宗旨,就工程技术本身的创新程度评选。但是,工程管理学很大程度上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在该领域设院士,本身就值得反思。

  按《中国工程院章程》,工程院的职能和任务之一是“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技术问题组织开展战略性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接受政府和有关方面委托,对重大工程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方案及其实施提供咨询”。

  顾海兵指出,就上述职能而言,一些部委官员和央企高管有否学术建树和专业能力,令人怀疑。更重要的是,在某些领域,官员和企业本就可能是利益相关者,理应回避;如果身为院士,参与其中,则有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之忧。

  目前,中国工程院属事业单位,有其行政级别,主要靠政府拨款运行。而在大多数国家,这些机构通常是纯学术组织,有特定的资金来源。如果政府要对其拨款,必须经过议会讨论,尤其要从拨款程序上确保对其他组织的公平。

  他认为,不能说凡是部委高官或央企高官就不能当院士,但较多部委高官或高管参选院士,正显示出“官本位”思想和制度逐渐向学术领域渗透。一方面,行政权力有干预学术之动力;另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有时候学术机构甚至甘愿“被控制”。

  顾海兵认为,现行院士制度有两个缺陷:一是院士资格事实上由政府认定。但是,政府机构没有资格,没有能力,更不应该干预学术事务;二是院士已成为最高学术荣誉的代名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实践中,院士往往享有多项特殊待遇,正反应了学术的异化。

  他建议,中国院士制度应当改革,未来可实行“会员制”。如果把附着在院士身份上的权力与利益剥离,还其学术荣誉的本来面目,那么,目前“削尖脑袋争当院士”的局面就会有所改观。■

  (财新记者 张新名 采写)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