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8日 07:26 来源:金融时报
陈宜萍
记者陈宜萍“中信银行在此后一段稳定的时间内无需再融资。未来若再有融资计划,公司将考虑采取次级债的非股权融资方式。”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近日在该行2010年业绩发布会上如此表示。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国强同时表示,在当下监管力度趋严、指标提升的背景下,银行单靠资本消耗、走外延扩张之路已到尽头,须顺应监管和环境变化,调整盈利模式,提升资本效率。中信银行董事会秘书罗炎则透露,中信银行A+H配股项目计划于6月底之前完成。
本月20日晚间,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表内外杠杆率不得低于4%。新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意味着对商业银行的四大监管标准,即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的实施细则开始逐步“落地”。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投资者担心,在宏观政策紧缩的背景下,预期中的再融资潮流将成为股市下行的主要推动力。现实正在验证这种预测,迎面而来的再融资潮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在银监会资本金达标的刚性压力下,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众多上市银行密集启动再融资计划。如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于5月30日召开股东大会,拟寻求对新发行股份进行表决。据其公告,其新发行股份数量将不超过A股/H股各自总股数的20%,其最多将可发行43.15亿股,融资额度将近600亿元;民生银行拟通过增发融资214.79亿元,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准备通过发行次级债,融资500亿元和150亿元。而华夏、兴业、中信、浦发等多家中小上市银行也相继发布再融资计划,以补充资本金。银行业新一轮再融资大潮再次涌起。
密集再融资的背后是上市银行的集体“缺血”。从股份制上市银行公布的一季报来看,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延续了2010年年报的下降趋势。截至3月末,除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未披露相关资本充足率情况外,其余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出现下滑。其中,浦发银行为11.68%,下降0.34个百分点;中信银行为11.05%,下降0.26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为10.91%,下降0.56个百分点;光大银行为10.73%,下降0.29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为10.71%,下降0.58个百分点;深发展为10.13%,下降0.0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目前国内14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有20多家正在进行上市准备或有上市意向。其中,上海银行、重庆银行、江苏银行等有望跻身今年城商行上市的第一梯队。据此前公布的数据,广发银行与重庆银行分别计划融资300亿元和50亿元。由此,今年银行再融资与城商行IPO总额将突破4000亿元,银行股总市值年内将突破7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权重也将上升至21%。
各大券商研究机构都表示,杠杆率旨在约束表外扩张。虽然截至2010年年底,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深发展A和光大银行尚未达标,但并不影响银行结构调整使其杠杆率提高。值得提及的是,招商银行2011年的杠杆率会达到4%,符合监管层要求。其余3家还需要通过融资来解决杠杆率的达标。
中信银行在一季报中指出,该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根据监管要求,首次将市场风险资本计入风险资产,并调整政府融资平台相关业务的风险资产权重,导致加权风险资产余额的上升;招商银行则在一季报中指出,该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主要缘于监管层要求将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额度纳入到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口径中。
对于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原因,中信银行认为是“根据监管要求,首次将市场风险资本计入风险资产,并调整政府融资平台相关业务风险资产权重,导致加权风险资产余额上升。”招商银行则解释,因为根据银监会新规,将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额度纳入到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口径中。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面临严格的监管标准,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亟待提高,再融资也是必然。而在去年银行已经天量融资的情况下,此次密集再融资对市场流动性造成不小冲击,不过,此次多家银行都选择债券融资方式,相较于直接股权融资的影响小很多。而且,从一季报看,银行股的盈利多数超预期,仍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银行首季资本充足率下降在市场预期之中。由于去年银行再融资,各家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处在历史高点,而随着贷款规模的增加,资本逐渐被消耗。除了贷款增长,监管层年初对于部分种类贷款风险资产权重的改变,也在客观上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目前银行的内生资本补充能力依然较弱,根据其在给定条件下的模拟测算,未来两至三年各银行仍将通过再融资的方式来补充资本。他表示,国内商业银行以净息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并未改变,信贷投放井喷会让银行系统的资本金补充变成一个无止境的融资过程。只有彻底摆脱过度依赖信贷的增长模式,才能根本缓解银行融资饥渴的问题。
有关市场分析人士表示,银监会出台的四大监管指标中对于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补充资本的较大压力。由此,抛出再融资计划实为时势所迫。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