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30日 02:15 来源:《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 戴廉
他戴着墨镜,不时用手拉低鸭舌帽的帽檐。讲话前,先声明:不能照相、录音。
2008年体检检出HIV(艾滋病病毒)呈阳性后,他失去了工作。后来他做过装卸工、送水工等。重体力活刺激了旧有的腰伤,他只能回家疗伤。
在一家骨科医院,医生一开始信心满满:“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必须手术,立刻住院。”他告诉医生,他是个HIV阳性。医生立刻改口了:“我们医院病床满了,你这病保守治疗就可以。”在其他几家医院,这一幕数次重演。
如果他不说,手术会不会顺利进行?“没用的,手术前的检查照样会测HIV,到时候手术一样会被取消。”
实际上,给艾滋病病人做手术有风险,但只要防护得当,风险可降到极小的范围。
可现实就是这样荒诞。两年后的一天,他架着双拐,向众人诉说他的遭遇,一度哽咽。“我的儿子今年18岁,他今年要高考,学习成绩很好,他是我活下去的惟一希望。”他说,“我准备好了足够的安眠药,一旦哪一天实在无法承受,我希望能安静地离开。”
还有更荒诞的。一位HIV阳性患者的眼睛需要手术。数次被拒后,终于有一家医院同意手术,但要求是:配合医院的媒体采访,手术过程全程录像。这个要求被断然拒绝:“我宁愿瞎了也不愿意让孩子因为我而受到歧视。”现在,他真的成了一个瞎子。
当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铁石心肠。
一位传染病科的医生说,他结交了其他医院各科的医生,碰到需要手术的病人,会以私人方式请他们过来,对方“连费用都不会收”。
还有一位河北的医生,在家里设置了手术室。手术室里没有手术台、没有可以搭一把手的同事,那些手术器械,甚至是在高压锅里消毒的。 据说,即便是这样,依然有越来越多的病人慕名前去。因为,还有谁给他们做手术?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