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30日 02:15 来源:《新世纪》周刊
迪恩·贝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亟待改革,而斯特劳斯-卡恩已付出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亟待改革,但其总裁斯特劳斯-卡恩遭性侵犯指控,期待IMF做出重大改革的人们一定大失所望。如果指控成立,斯特劳斯-卡恩为改革该机构所付出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IMF对其生活的影响有多大。事实上,在很多国家,较之本国政府的决策,该组织对人们的福祉有更大的影响。
有些国家十分熟悉IMF的能量。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该组织根据克林顿政府财政部的指令,对一些东南亚国家施加了苛刻的条件,坚持要求其全额偿还债务。IMF事实上扮演了债权人联盟的领导者角色,把美国和欧洲能收回的贷款最大化。否则,偿债额会大打折扣。
十多年前,IMF在其他国家,最典型的有巴西、俄罗斯和阿根廷,扮演了同样角色。当时,俄罗斯面临严重经济衰退,直到1998年夏,最终与该组织脱钩,才有所好转。尽管最初阵痛难免,但是此举为其后十年强劲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IMF与阿根廷的斗争更为突出。IMF强加的紧缩政策加剧了阿根廷的经济衰退。最终,2001年12月,因国内动荡削弱了政府的权威,阿根廷别无选择,放弃了IMF的方案,宣布延期支付国家债务。
此后,IMF尽其所能去削弱阿根廷的经济。它甚至发布数个经济预测,持续、严重低估阿根廷的经济增长,打击人们对该国经济的信心。不过,这些破坏行为并未奏效。经历三个月的严重下滑后,阿根廷经济趋于稳定,2002年下半年则出现了迅猛增长。这种强劲增长一直持续至2009年。
受IMF政策影响的,不只是上述曾陷入危机的国家。全球的发展中国家都汲取了上述教训,不想被迫转向该组织寻求支持。为了保护自己,各国开始加快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
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结果,资本并非从富国流向穷国,而是从穷国流向美国等富国。这有悖于任何经济学教科书讲的基本原理。但是,IMF无视反常的资本流动造成的不平衡,反而告诉各国,只要聚焦于稳定、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就万事无碍。
这当然会出问题。全球贸易失衡支撑了美国和其他数个富国巨大的楼市泡沫。2007年至2008年,楼市泡沫破裂,世界金融体系的生存受到威胁,全球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崩溃造成数千万人失业,全球生产损失总计可能超过10万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IMF领导层或官僚体系中,没有人因这个重大的政策失误而被解雇,甚至连降职都没有。
斯特劳斯-卡恩试图改革该机构。他邀请麻省理工学院的奥利维尔·布兰查德担任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宏观经济学家之一。卡恩赋予布兰查德以自由行动权,而后者立即使用该权力,严厉批评该机构内的正统观念。
2010年秋,IMF公布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研究表明,在经济危机期间,财政紧缩会进一步抑制需求,提高失业率。这扭转了该机构曾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IMF正式为扩张政策和增加就业呼吁,而不再是限制和紧缩。
当然,各国经济相差甚大。有些国家为了争取IMF的支持,实施了特定具体措施,并对此深信不疑。拉脱维亚、希腊和西班牙等国实施了“内部贬值”(降低工资和物价)计划,结果失业率升至两位数。
当时,卡恩意在推进一个不同的改革议程,但这些国家并不在意。它们遵从的是IMF的执行董事会,这才是该机构的实权部门。而现在,IMF的董事会主要受控于美国财政部。
斯特劳斯-卡恩之后,IMF会继续在总体上优先满足金融业的需要,同时把美国金融业摆在突出位置。
作者迪恩·贝克(Dean Baker)为经济和政策研究中心(CEPR)联席主任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