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探访毛主席最简陋书房

2011年05月30日 05:40 来源:东南快报

  □本报前方记者 陈洪亮 郭亮 /文 林风/图 (发自龙岩永定)

  “身后是敌兵疯狂追击,身旁是悬崖峭壁,一个男子挥汗如雨,背着身材高大的毛泽东,在狭小崎岖的山路上,狂奔……”

  这是电视剧《红色摇篮》的开头一幕,这一幕就发生在82年前的龙岩永定,背着毛泽东的男子是闽西小井冈——金丰大山深处的老乡陈添裕。为了躲避敌军的疯狂“围剿”, 陈添裕背着在红四军七大会议上落选的前委书记、正患疟疾的毛泽东转移。

  在转移之前,毛泽东呆在深山哪个地方养病?那里现在又是什么光景?昨日,本报建党90周年采访组一行来到永定岐岭乡下山村,寻访一代伟人走过的足迹。

  金丰大山很美但山路不好走

  毛泽东化名“杨子任”,1929年8月第二次来此

  早上我们到达岐岭乡时,下山村的村支书陈京台正好在乡里开会。他嘱咐,从下山村到牛牯扑毛泽东纪念堂的山路很难走,开车要多留神。

  下乡村是岐岭乡第一大行政村,是乡政府所在地。途经村委办时,陈京台进去给我们拿了一本《巍巍金丰山——下山村革命史》。这个大楼粉刷得很白,老人在活动中心看电视,墙上挂着一列的烈士相片。

  6个人挤在一辆车上,出发了。

  一路都是山路,司机一直问着还有多远。车的底盘太低,我们都担着心。

  金丰大山自然环境很美,也被称为仙人山,它的支脉延伸到平和、南靖等县境内,还可以延伸到大埔。23个山岭巧夺天工,有的似龙翘首、虎奔驰,有慈母抱婴,有铁笔刺天……

  这里有一首很流行的客家山歌:金丰大山坡连坡,革命山歌箩打箩;这山唱来那山应,一人唱起万人和。

  上山砍竹子的时候,乡民还会从这个山头喊到那个山头。

  1929年6月2日,毛泽东结束了金丰大山第一次行程。8月21日,毛泽东带病又回到这里,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红军的领导权,只能到地方去做些工作。

  当时,红四军粟裕率一个连护卫,闽西特委军委书记张鼎丞、军委委员卢肇西紧密跟随,贺子珍随行。毛泽东化名“杨子任”,人们误认为是姓杨的“主任”,叫他“杨主任”。毛泽东一行驻扎在牛牯扑土楼——华兴楼。

  颠簸一个多小时到牛牯扑

  倒穿草鞋背毛泽东脱险的村民就住这

  颠簸了一个多小时,一栋二层抬梁式构架的房子浮现在眼前。

  “毛泽东纪念堂到了。”陈京台说,这里就是牛牯扑,下山村的一个自然村,背负病重毛泽东转移的老乡就是这里的村民。

  这个位于半山腰上的小村庄实际上只有3、4座楼房。门敞开着,没有看到村民,猪圈里的猪崽叫得很欢。

  1929年9月17日,当地反动民团突然扑向下山村,直奔牛牯扑而来。粟裕带着警卫连在山下匆忙阻击,而在山中竹寮因疟疾发作,毛泽东根本无法行走,山路陡峭连担架也派不上用场。情急之下,牛牯扑村民陈添裕背起魁梧的毛泽东,倒穿草鞋,二话不说就往5公里外的雨顶坪转移。

  先行转移出来的贺子珍看到毛泽东安全出来,禁不住号啕大哭。为表感谢,她立刻将身上的八块银元掏出来要给陈添裕,被婉拒了。但毛泽东将陈添裕的名字仔细地记在本子上。

  现在,牛牯扑已经听不到红军冲锋号。改革开放后,牛牯扑的居民陆续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山下住。当年毛泽东住过的土楼华兴楼后被民团烧毁。1955年,由政府拨款,在土楼遗址上重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当我们过去时,在纪念堂旁的一块空地上,停着一辆法院的汽车,细问后才知前来的是坎市镇法庭的党支部成员,他们要在这里举行一个全体党支部成员的宣誓仪式。

  沿放竹道登山半小时看到竹寮

  毛泽东美其名曰“饶丰书房”,住了28天

  “在牛牯扑的土楼里,毛泽东住的时间不长,为了安全,闽西的地方领导给他搭了一个竹寮,那时候山上很多人为了造纸搭了很多竹寮,毛泽东住到那边去比较隐蔽。”陈京台说,毛泽东住到竹寮里后,风趣地称其为“饶丰书房”。

  已近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我们决定稍作休息,爬山前往牛牯扑东侧1.5公里的“饶丰书房”。村支书陈京台很热情,尽管山路难爬,他还是热心地带队上山。

  山路比我们想象的还难走,几乎没路,走的是这里山民拉竹子出山的放竹道。

  走了一半,我们已经气喘吁吁。经过山涧,捧把泉水洗把脸,很是清凉。陈京台说,这些溪水是可以直接喝的,附近还有石冻(又名石蛙),毛泽东住在竹寮的时候,山民们都会抓不少石冻悄悄地放到竹寮里,给生病的毛泽东补身体。

  30分钟后,沿山涧又爬上一个半山腰,我们总算看到了一个竹寮。

  “毛主席原来住的竹寮已经塌了,这个是我们重建的,比原来的规模小点,原来的有三间,毛主席和贺子珍住一间,警卫员住一间,还有一间是厨房。”陈京台说,从8月21日到9月17日,毛泽东在此一共住了28天。

  记者在竹寮现场拍照,只站了十几秒,两腿竟然叮满了十几只蚊子,身临其境,很难想象一代伟人当时在这里是如何坚持开展工作的。

  下山好几次从竹叶上滑下来

  村支书说竹寮腐朽了,他会不断重建下去

  “站在这个地方,可以观察到对面山头的动静,不远处就是去金丰大山最大盆地雨顶坪的小路,转移方便。”陈京台表示,陈添裕背毛主席转移的那条山路就在下面,山路很陡,背着个这么高大的人,跑了五公里山路,难度可想而知。

  “牛牯扑村民陈添裕、陈万裕等4人,当年就是背着毛泽东从这条路转移到雨顶坪。”陈表示,到达目的地后,毛泽东紧紧握着陈添裕的手,“我忘不了金丰人民。”随后,把他们的姓名一一记在本子上。

  当时,陈添裕还不知道自己背着谁呢。实际上,很多金丰大山的人都不知道,都称他为“杨主任”。

  “‘杨主任’也没忘记金丰大山的人民。”陈京台说,1950年国庆节前,毛泽东不忘牛牯扑人,专电邀请陈添裕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由于陈添裕的爱人分娩,中年得子的他走不开,就由堂弟陈奎裕代表他赴京。

  在竹寮停留了十几分钟,我们沿路下山。由于地势陡峭,好几次,我们都是顺着厚厚的竹叶滑下来。

  已经55岁的陈京台说,因为是用竹子搭建,在湿热的山林中,竹寮过不了几年就会完全腐朽掉。但即使这样,他也会不断重建下去。只要有人愿意进山去看,只要他还能走得动,他就会领着人进去,不管山路是不是更崎岖。

  感谢龙岩市委宣传部、永定县委宣传部、永定党史办、下山村村委会等单位提供支持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