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就业形势为调控付出代价

2011年05月30日 17:24 来源:财新网

  中国转型的方向是国退民进,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占比上升,而每次调控的后果都是相反,其结果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财新网】(特约作者 董先安)从新中国建国至今的就业数据看,我观察到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城镇就业人口占比由12%上升到2009年约四成,且总就业人数由建国初期2亿人,上升到2010年近8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由建国初期2500万人上升到2010年约3.2亿人;乡村就业人数由建国初期1.8亿人上升到2001年约4.9亿人,之后微幅回落至2009年4.7亿人。

  实际上,在1990年-2009年约20年间,乡村就业人数在4.7亿-4.9亿人区间基本不动(其中乡镇企业、乡村私营与个体企业合计创造就业机会,由1.1亿人增至2.1亿人),同期城镇就业人数则由1.7亿人增加到3.2亿人。

  其次,改革开放30年至今,国企雇佣比例已降至城镇就业的21%;特别是1996年之后的城镇就业增长,是在国企雇佣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实现的。中国民营企业创造就业大任在肩。

  在建国初期约2500万城镇就业人口中,国有单位雇佣1600万人,至1979年底城镇就业人口增至约1亿人,全部为国有或集体单位所雇佣,其中国有单位雇佣7700万人;改革开放30年来,至2009年底城镇就业人口增至约3.1亿人,其中国有与集体单位分别雇佣6400万人和600万人,合计占22.6%。

  国有单位雇佣占城镇就业人口比例由鼎盛时期78.9%(1976年)降至2002年28.9%,同期,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由1976年6900万人,上升至1995年峰值1.1亿人,之后开始下降。2003年-2010年八年间,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始终在6400万-6900万人之间徘徊。

  在城镇就业人口当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雇佣1800万人,占比为6%;内资民营部门城镇雇佣人数达2.37亿人,占比为74%。民营部门合计创造2.6亿城镇就业,占比近八成。

  第三,如果进一步考虑到4.7亿乡村就业人口,占全国近8亿就业人数六成,其中乡镇企业、乡村私营与个体企业合计创造就业机会2.1亿人,占全国就业人数达27%。4.7亿乡村就业人口加上城镇民营部门创造的2.6亿就业机会,广义民营经济对全国就业创造的贡献已超过91%。

  我要强调的是,民营企业上述创造就业贡献,是在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内生存在制度偏好,只能草根生长的背景下实现的。迄今为止,民营企业在行业壁垒、户籍配额、金融信贷等方面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国进民退的逆转倾向更令中国经济民营化进程陷入胶着状态。

  名义上国有的企业很难逃开内部人控制的魔咒。少数权贵实质性支配和享受国企利润,联同受益的6500万国有就业人员占用中国主要信贷资源,消耗工业利润四分之一、银行业利润的六成以上,这正严重阻碍中国经济包容式增长,并引发社会问题,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周而复始。在屡次中国调控过程中,民营企业沦为代价支付者。一旦经济过热宏观调控时,银行系统严控信贷,导致在保障国有企业和政府项目信贷的同时,中小企业信贷基本冻结,结果大部分企业濒临流动性枯竭。从票据直贴利率、3个月Shibor及银行贷款上浮比例等指标来看,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流动性和利率水平都处于或者差于2008年上半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日前对温州35家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四分之一企业接近亏损,利润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

  信贷困难已开始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营。全国工商联4月份在江浙等16个地区调查中小企业,得到的反馈显示目前比2008年更困难。有报道称,由于资金链问题,温州江南皮革、波特曼、三旗集团等三家知名企业或老板出逃或濒临破产。

  中国转型的方向是国退民进,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占比上升,而每次调控的后果都是相反,其结果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从采购经理指数(PMI)就业指数来看,不论是季调后的统计局PMI就业指数,还是汇丰中国PMI就业指数,都反映出目前就业形势的明显恶化。今年只好于2008年,是最近7年里第二糟糕的年份。■

  作者为北京领先国际金融资讯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