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2日 00:0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评论员 王义伟
事不要做得太绝,话不要说得太满。做人如此,做企业如此,两岸也是如此。大陆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台湾某家绿色的媒体,用极其恶毒的语气辱骂大陆相关部门和企业,那篇文章给笔者印象深刻。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类似的食品安全事件,台湾也发生了。而且,大陆的三聚氰胺毒性已经够大,台湾出事的塑化剂DEHP,其毒性是三聚氰胺毒的20倍;大陆的三聚氰胺事件,不过几年的时间,台湾的事件,时间更长。
这可以被看做是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
笔者不想用恶毒的语言,对台湾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辱骂和攻击,笔者只是想借助这件事,探讨一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监管的缺失,既是人员责任心的缺失,也是技术水平的缺失。
这次台湾出事的塑化剂DEHP,是用来软化塑料制品的,如果大量食用可能导致不孕等生殖系统问题,长期大量食用甚至可能致癌。台湾地区将其列为第四类毒剂化学物质,不得添加在食品里。
起云剂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可以使液体食品看起来更加均匀,许多食品在制造过程中会加入起云剂,它一般是由棕榈油、乳化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混合制成。
这次,有台湾起云剂的制造厂商,把其中的棕榈油换成了塑化剂,以节省成本。今年3月,一名食品药物检验员意外发现塑化剂后持续追踪,最终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也就是说,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是偶然被发现的。在次之前,台湾的卫生当局从来没有在检验起云剂时,测量其中是否有塑化剂,含量是多少。
这里面,既有责任心的问题,也有技术水平的问题。因为现代社会无奇不有,什么黑心事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卫生监督部门的检验水平,也应该与时俱进,尽可能包罗所有可能损害健康的因素。
有的病人一到医院,医生就开一大堆化验、检查单,虽然病人花费很多,但医生可以免除责任。同样的道理,当一类食品摆在卫生检验部门的面前,这个部门是敷衍了事,还是摆出一大串化验、检验单,将食品查个底朝天。
这是技术活,应该可以加强的。
其次,相当一部分企业,慈善的面孔和烂透的心肠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药可救,必须重拳打击,或者彻底清除,方可永绝后患。
现实中,不少企业和企业家,做起慈善事业来大张旗鼓,电视报纸抛头露面,一旦出了质量问题,往往让民众大吃一惊。原来这样的企业也做假,也坑害消费者!
依据笔者的观察,一些企业和企业家的慈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慈善,而是一种企业形象营销策略。当企业将金钱花出去,他们关心的,不是受捐助者获益情况如何,而是多少家电视报道了、多少家报纸报道了,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提高了多少。美誉度、知名度的提升,当然会带来相应的效益。从营销的角度看,这和添加三聚氰胺会带来额外利润,是一样的。
对于这样的企业、企业家,进行道德说教,显然无济于事。说起慈善,说起道德,这些经常出席各种活动的企业家,比谁都能谈。
惟一能触动他们的,就是重罚,让他们倾家荡产,接受法律严厉的制裁。
此次台湾版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台湾《中国时报》发表题为“从重、从速处理塑化剂不肖业者”的社论。社论说,业者恶质的行为,可以用“天地不容”来形容!不止运动饮料、果汁等五大产品遭毒害,连婴幼儿食品与健康食品都难逃毒网;会吃健康食品的人,也许本身就体质孱弱、婴幼儿就更不用说了,把含塑化剂的原料卖给两种食品业者,其心可诛,原料业者夜里怎么能睡得着!社论呼吁台湾当局对不肖业者一定要从重处罚!
高雄市一位企划人员投书媒体,认为众多企业成立基金会从事公益活动,来打造企业良好形象,却忽略了其本身在营利、生产、服务过程中的社会责任为何。不同行业应有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该人士建议台湾当局相关主管部门仿效GSP优良服务认证,制定新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另外加入类似“初次申请股票上市案意见征询作业”,由认证部门上网公告欲认证之企业,并由社会大众提出意见。
上述意见,对大陆有关部门而言,也颇有参考价值。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