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专题:直击长江中下游旱灾

2011年06月02日 07:49 来源:时代周报

  在过去的一周,本报特派记者兵分四路,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洞庭湖、洪湖、鄱阳湖、太湖四大湖泊进行了调查,读者当可管窥旱情之严重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江湖酷旱生死劫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在经受一场史上罕见的重旱—不仅长江水位急降,素有“长江之肾”之称的各大淡水湖或干涸见底、或成草原。据民政部救灾司5月27日统计,此次旱灾已造成400多万人饮水困难,16.7万公顷农田绝收。江湖告急,江、湖、人关系亦随之改变。连年遭遇“旱魔”之后,三峡工程被广泛质疑是肇因之一;而阻碍长江与湖泊连通的7000多座闸坝,也再次引发了民众对重构“江湖格局”、改变人为过度干预水系生态的反思。

  洞庭渴水 长江“肾衰”

  受三峡枢纽蓄水运行调度的影响,洞庭湖的枯水期在近些年也逐渐呈现出提前、延长的趋势。而每年10月关闸蓄水的三峡水库,若遇冬春干旱半年,三口断流,吞吐长江的“长江之肾”洞庭湖对长江的补水作用也相应被削弱。由于围湖造田、江湖关系的变化,作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不仅调蓄长江中游洪水的功能减弱,其自身也正日益罹患枯水期延长、生态恶化的“肾衰竭”。

  疯狂围垦 洪湖渐远“浪打浪”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几次围湖造田,直接使洪湖水域面积缩小到348.2平方公里,“中南之肾”在半个世纪“亏损”超过一半。由于围湖造田、筑堤修闸,原本起着调蓄长江洪水作用的洪湖,如今非但不能为长江洪峰分忧,反而自身饱受内涝、干旱之灾。洪湖刚经历去年的内涝之患,如今又要遭受大旱煎熬,渔民们将矛头直指新堤大闸。

  欲哭无泪的洪湖渔民

  洪湖自1998年以来,从未发过大洪水。渔民们被年年丰产的景象迷昏了头脑,他们疏于防范,甚至忘记了洪水和干旱的危害。“年年防汛,谁会想到洪湖还会闹旱灾?”52岁的渔民夏长标只能“望天收”,他必须做好“全部完蛋”的准备,接连两年的灾害已经让他麻木了。

  江湖恩怨 三方暗战鄱阳湖

  除了大旱这一主因外,鄱阳湖沿岸的人们和部分专家认为,三峡工程蓄水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鄱阳湖与长江的“江湖格局”,而这也是鄱阳湖旱情的成因之一。最近几年,“长江之肺”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并延长的趋势日趋明显,江西省被迫放弃的筑坝蓄水热情再次高涨。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最终是被搁置,还是能付诸实际,目前尚未可知。但自鄱阳湖形成之日起,这场在自然规律与人为因素双重影响下,几乎波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暗战,远未终结。

  长江大旱考验南水北调工程

  持久的旱灾,让南水北调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长江大旱会否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来不利影响引发争论,官方认为大旱“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无明显影响”,而质疑者则称丹江口水库持续处于低水位足以“表明调水的水源不足”,应“从全局利益出发,才能尽量减少因调水带来的不利影响”。

  太湖:忧大旱加重蓝藻污染

  对太湖来说,干旱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属于网状河流,古称“震泽”的太湖自古以来就“惧涝不畏旱”。但太湖的蓝藻只要冒了个小头,气氛就会紧张起来。水体严重污染、水资源极度匮乏,让太湖不得不求助原本跟其并无太多直接往来的长江。因为除了长江中下游遭遇干旱,长江水本身也因江边企业的排污,氮磷含量早已严重超标。交换水体,事实上只是饮鸩止渴。

  评论

  赵世龙:酷旱 何处觅江南?

  在罕见的酷旱前,长江中下游几近赤地千里,多湖干涸,入梅季节,却无一丝江南烟雨的风采,江南似乎已不复存在!人祸更是在灾变中放大助推了天灾。种种人为干预水系生态的做法,都在试图用“三峡式手段”抵消三峡对中下游的负面影响。随着长江干支流抢水的加剧,今后武汉、南京的长江江面,也许会变成一条水沟甚或如黄河中下游一样断流!那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水乡江南呢?真的以后只存留古典诗词里,只存在你我记忆中?那教华夏子孙们情何以堪?

  治水开方

  聂芳容:蓄洪补枯科学用水

  就长江及其流域湖泊所遭遇的旱灾,记者采访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省水利厅教授级高工、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局长聂芳容。聂芳容1964年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水利建设和防洪抗旱工作,在该领域经验丰富,资深权威,他对此次大旱下的江湖困境,提出了加强蓄洪补枯、科学用水的合理化建议。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