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以群众受益为“标尺”推进医改

2011年06月02日 07:55 来源:经济日报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今后5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总目标是,初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目标包含哪些任务?这些工作将从哪些方面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近日就此接受了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

  记者:公立医院改革是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环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请问下一步如何推进这项改革,将从哪些方面突破?

  张茅:“十二五”时期,要以群众受益为“标尺”,着力解决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基本医保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5项任务中的重点、难点,不断把医改推向深入。公立医院改革对其他改革任务有重要的制约和支撑作用,我们迫切需要加快公立医院改革的步伐,争取有所突破。

  一是在试点城市开展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综合试点。要推进管办分开、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事分开、完善公立医院治理机制;推进医药分开、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推进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要实行上下联动,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实行岗位管理,改革公立医院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在上述改革中,要突出医药分开,这是缓解看病贵问题的重要切入点,要通过完善补偿机制,在总额控制前提下,调整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支付制度等方式,解决以药补医问题。

  二是在全国推行惠民便民措施。今年,要紧紧围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全国公立医院实施一批看得准、见效快的改革措施,如开展预约诊疗、优化诊疗流程、普遍开展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和医保费用即时结算等,切实改善服务,还要加大费用控制的力度,争取在人民群众得实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是以开展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突破口。县医院服务的县域居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提升其能力有利于解决广大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同时,改革的复杂性相对较低,可以为大医院的改革作出探索。今年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以改革以药补医、形成维护公益性的提高能力、加强协作、转变机制为重点,以改革补偿机制为重点,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通过加强协作,要明显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城乡联动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

  与此同时,还要促进非公立医院健康发展,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力争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路径,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同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记者:当前,群众对门诊报销、大病报销、异地报销等问题反映突出,“十二五”时期,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方面将有哪些具体措施?

  张茅:“十二五”时期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提高医保支付限额,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到“十二五”末,争取把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降至30%以下。

  在完善新农合制度方面,提高筹资水平和基金监管运行水平要同步进行。“十二五”时期,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争取达到300元以上,建立动态筹资增长机制。

  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同时扩大大额门诊特殊病种补偿的病种范围。将全面推行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提高对门诊特殊病种和住院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通过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使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不低于80%。

  各地要继续建立健全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改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能力。积极推进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基金经办管理。

  记者: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我们将有什么规划?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茅:未来5年,我国要继续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逐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并确保覆盖全体居民;将干预有效的重大疾病和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覆盖的领域,如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饮用水卫生、精神卫生、卫生应急等。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高度重视进展不平衡的问题。从目前监测情况看,公共卫生服务不同项目间进展不平衡,服务地区间进展也不平衡。一些地区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等传统项目基本按原有服务内容和模式运行,而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新增项目进展缓慢,有的甚至尚未普遍开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医改中关系国民长远健康利益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建设,各级卫生部门承担主要责任,切实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使制度尽快惠及全体城乡居民。

  记者:“十二五”规划纲要与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如何理解这个指标的意义?

  张茅:人均预期寿命是度量人口健康状况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提示,人均预期寿命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综合指标。必须树立大卫生的理念,从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入手,围绕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的总目标,切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各项卫生工作任务,一方面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重大疾病预防和应对能力;另一方面,要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同时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加强对影响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有效干预,促进国民健康水平提高。

  具体来讲,有3项具体工作任务:一是关注重点人群。要在继续提高妇幼保健水平、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同时,关注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可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预期寿命。二是干预重大疾病。要针对重大疾病增加新的干预措施,比较明显的增加寿命预期。三是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提高预期寿命。“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状况的不断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加强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危险因素采取重大干预措施,将进一步提高平均预期寿命。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