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水电三峡何时公断

2011年06月03日 21:19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陈文喜 郭安丽 北京报道

  一个多月以来,由长江中下游大旱所引发的三峡及其他水电工程讨论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6月3日下午,在北京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院士厅聚满专家、学者。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王光谦院士王光谦在“科学看待水电发展媒体座谈会”上强调:“三峡工程虽然存在移民、生态、地质等遗留问题,但它为中国的航运、水电、防洪乃至南水北调工程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的来讲,三峡工程利大于弊。”

  对此,清华大学副教授、河川枢纽研究所副所长唐文哲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水电工程是否低碳环保、是否值得去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它需要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目前还没有一家权威机构的研究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三峡工程从建设之初就是通过专家表决的方式通过的,这是取得大多数人认可的工程。对于南方大旱,媒体可以去质疑。不过,在没有确切的事实和证据的情况下,得出旱灾就是三峡工程造成的论断是不科学的。”

  总理声明引发三峡争议

  其实三峡大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坝,早在建设之前就已经是外界争议的焦点。

  据悉,1992年,三峡工程方案提交审议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遭遇了少有的反对,人们既担心三峡工程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成本,也担心用大坝拦截如此大片水域可能带来的地质风险。

  梳理近期媒体对三峡关注的原因不难发现,其争议爆发的导火索来自近日国务院温家宝总理批准的一份声明。声明表示:耗资230亿美元的三峡工程发挥了“巨大综合效益”,但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这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首度在公开声明中认可三峡存在问题。据了解,温家宝在2006年和2007年的国务院会议上曾说过有必要解决三峡大坝带来的环境问题。再加上去年的暴雨和激增的水位令大坝出现险情及今年南方大旱引发的系列问题,支撑三峡工程的优势大大被弱化,问题的暴露难免被舆论群起攻之。

  业内人士认为,国务院声明可能会成为将来反对修建大坝的一个宝贵武器。这使我们更容易推动改革。

  对于三峡对生态影响的问题,唐文哲表示,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每项工程的建设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才是解决问题的重心。对长江中下游重点受影响地区,要进行综合复杂的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没有三峡旱情更严重

  就“三峡工程是否导致了长江旱情”问题,国家防总督查专员刘学峰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如果没有三峡的话,长江中下游的旱情肯定比现在严重”。

  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自5月份以来,三峡工程每天为下游地区补充两个多亿立方米的水量。

  “虽然三峡工程在设计时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大坝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三峡工程对洞庭湖、鄱阳湖蓄水也有影响,但长江中下游今年的大旱并非三峡工程之过。”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表示。

  目前,“三峡工程带来的生态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下游水生动物的影响,二是水生植物受到影响,下游湖泊水位太低,会产生富营养化现象。”王井泉说,由于当初对生态方面考虑欠缺,也没有在蓄水前或设计时,对重点区域做生态方面的监测,所以现在拿不出相关的监测数据。

  对此,刘学峰介绍,长江中下游的旱情跟三峡没有关系。他说,今年年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降水都是偏少的,三峡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

  刘学峰介绍,从去年开始,三峡一直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补水,“没有三峡,旱情肯定比现在严重”。目前每天补充量达到两个多亿立方米,整个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位攀升,湘江、赣江水位均比前期有较大幅度回升,有效保障了沿江城市的供水安全。“应该说效果比较好”。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