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4日 02:57 来源:新京报
■ 社论
浠水县这个“摆设工程”让人疑惑之处颇多:一望可知的缺陷,把关者看不见吗?到底是为灌排抗旱而真兴水利,还是为工程拨款而假修水利?
据新华社报道,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经历着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旱,受旱农田已达近1700万亩。而就在此时,在湖北省浠水县,村民们将一投资百余万元的抗旱灌渠部分拆毁,原因是这一存在明显设计缺陷的工程,虽通过了各级验收,却未发挥作用,还影响村民日常生活,成为“摆设工程”。
尽管当地官员否认设施有问题并曾“恢复”损毁灌渠,但村民们认为,这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灌渠工程现场的千疮百孔,证实了村民的说法。
利民工程却为民所厌,当地官员将此归咎为“一家一户的小农思想与设计理念发生了冲突”。诚然,水利工程所需的“大农业”管理,与目前分割的农村土地经营权之间存在着不尽匹配的问题。然而,这并不能让“摆设工程”得到合理解释,也不能掩盖农田小水利建设中普遍的设计建设标准低劣、不听取百姓意见等问题。
浠水县的“摆设工程”只是一面镜子。近年来,伴随极端天气的频繁降临,农业生产抗御灾害的压力日趋加大。然而,一些地方抗灾能力并未随之提高,反而有所下降。据湖北省水利厅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该省小型水利设施总蓄水能力下降了40%左右,灌排效率衰减一半以上,中小泵站老损率达65%。全省40%的农田不能保收,60%的农田只能抗御5年一遇灾害。
如果没有大旱的“烤”问,这些问题恐怕还不会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前的事实令人不得不思考:除了自然无情之祸外,有没有人为之因?
以浠水县这个“摆设工程”来说,让人疑惑之处颇多:一望可知的缺陷,把关者看不见吗?到底是为灌排抗旱而真兴水利,还是为工程拨款而假修水利?其中有没有不法寻租牟利之事?用什么来判定工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又有多大的容错缝隙?
如果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管理过程不够密实,那么“摆设工程”的出现就难以避免,这样的工程非但于抗旱无益,还劳民伤财。
此外,因为遭遇旱灾之苦,不同水系所在地区还动辄生发兴建水利枢纽工程拦坝蓄水的念头,比如有媒体报道说“鄱阳湖欲拦水抗旱”。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各地纷纷抢水,即使小环境改善,是否会对整体生态环境产生预期外的影响?而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即便在具体工程建设和管理中能避免疏漏,但因发挥不了实际作用,甚至还加剧旱情,也只能称作是另一种形式的“摆设工程”。
因此,面对大旱的“烤”问,我们必须对各种人为干预水系的生态工程进行一次复检,进一步完善各项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模式,趁现在还来得及。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