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货币政策超调之说为时过早

2011年06月04日 05:57 来源:金融时报

  谷秀军

  记者谷秀军近来,关于货币政策是否“超调”的争论在业界不绝于耳。争论声中,国家统计局6月1日公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0%,低于上月0.9个百分点。同时,该指数已连续27个月位于临界点,虽然表明中国制造业经济总体仍处于增长态势,但增速趋缓。这一数据的出炉仿佛再一次佐证了“超调”之说。

  现在就说“超调”显然还为时过早,持此观点的是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近日,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态势是正常的,通胀是可控的,货币政策并未过度紧缩。专家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首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问题,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是“稳定物价总水平”,对此,必须坚定信心。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控制通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们看到,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步入上升通道,随着2010年下半年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巩固,物价较快上涨逐渐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面对持续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按照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要求,积极采取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增强汇率灵活性以及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等多项措施,收紧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

  价格上涨显然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初以随机抽样和典型调查的方式,对全国6个省份363家企业和8个省份4383户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各地区价格上涨形势明显,企业、居民对价格上涨感受强烈,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升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大了企业提高产成品价格的压力,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投资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

  数据显示,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近期频频“破5”,更加引发了市场的高通胀预期。既然今年以来CPI数据都高于今年4%左右的控制目标,说明物价上涨仍是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一大挑战,仍然有调控的需要。

  再者,中国经济增速确实有所放缓,但放缓并不等于不正常。从今年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来看,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7%,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9.5%-10%之间,环比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4.3%。从国内看,目前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比较充足。从国际环境看,尽管不确定因素仍存在,但增长动力强于上年,世界经济总体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复苏势头,主要发达经济体发展态势总体向好,失业状况逐步好转,消费支出有所增加,市场信心继续改善,企业经营活动趋于活跃,新兴经济体继续较快增长。

  根据左小蕾的分析,第一季度9.7%的增长,与前10年平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相比明显放缓。PMI数据的回落,也显示未来三个月到六个月,经济不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如果以发改委信息中心计算的中国现阶段潜在增长率作为标准,9.7%的增长正好在9.5%—10%的潜在增长率水平区间内,应该是现阶段最合适的增长水平。虽然PMI有所回落,但仍在50%的临界水平之上,不同于2008年11月份骤降至38%的低点。她认为,通胀一般发生在经济走出危机恢复平稳增长以后,这就是为什么在去年第三季度,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连续4个季度保持平均水平上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已经稳定后,央行立即动用货币工具调控通胀,政府把通胀管理放在今年宏观调控首要地位的原因。今年的通胀形势变化印证了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表示,下一阶段,为稳定价格总水平、有效管理通胀预期,要切实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满足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的同时,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报告》还指出,2011年,各地区金融机构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把握好信贷投放进度和节奏,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

  毋庸置疑,控制通胀仍是首要任务,货币政策需保持必要力度。对此,记者有感于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曾经的一段话,“从历史上看,每次货币政策从宽松向收紧调整时都会面临压力,也要经历一些痛苦,必然需要调整经营和淘汰落后。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从根本上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