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三峡部分移民户口空挂 移民局称已有协商方案

2011年06月07日 02:0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泽民 发自湖北秭归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18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中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移民等问题赴三峡库区作了实地调查。

  “我们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哪儿人?”这是近十年来,陈梦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位湖北秭归的中年妇女,跟数百万迁徙者一样,有个共同的名字——三峡移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们的命运因三峡大坝而生发变数。

   1997年,“陈梦远们”签订了一纸合同,就地后靠得以安置,在新县城买地盖房,生活趋于安定。可3年后,他们又成了外迁移民安置对象,对于已经安顿下来的陈梦远而言,外迁无疑是下下选。这些原居秭归县茅坪镇徐家冲的移民,很难接受当地前后两次不同的移民政策。

   2002年,当地政府将这些移民的户口迁至松滋、枝江、宜昌等地。陈梦远的户口落在了湖北沙市农场,但这些年来她从未去过那里。

   现在,迁入地已成了开发区,这些移民没有土地,也无宅基地。而在秭归,他们有房子,打零工维持生活,却没有户口。

   这样的情况,被统称为户口“空挂”。《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得知,在重庆云阳、湖北荆州、松滋等地,“空挂”现象较为突出。户口“空挂”的移民没有社保,不能享受工作、教育等机会。

  首次安置就地后靠

   秭归县城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受淹范围占到整个库区的10%。原先县城所在地归州,早已沉入水中。

   1座县城、8个集镇、6个场镇要异地迁建,动态移民达10万人。

   秭归滨湖路旁的楼房里住着大批移民,房内都是水泥的原色,简单的物品随意放置,看起来了无生机。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他们早前是秭归徐家冲村民,该村被水库淹没后,他们于1997年就地后靠安置下来。这一年,因城区占地,这些村民告别了农业户口,原来的徐家冲更名为湖滨居委会。包括陈梦远在内的500多人,与当地政府签订了《秭归新县城占地移民自谋职业安置合同》,每人获得5000元安置费。合同第三条规定,乙方(移民户)自愿选择自谋职业属永久性安置,甲方(徐家冲村委会)向乙方拨付上述生产和生活安置费后即对乙方予以销号,不再安置。

   签订这份合同之后,移民有的分到宅基地,建起了房子,有些自己掏钱,买了块地建房安家。

   1999年,移民望民在秭归井水垭村水果市场旁买了地,建起房子安顿下来。

   从1992年到2000年,是国家长达8年的开发性试点移民,和徐家冲这些村民一样,整个库区的移民方针是“就地后靠”。8年里,包括望民在内的移民,生活慢慢安定下来,但到了2001年,这种生活又一次被搅动。

  人户分离难享社保

   2001年,秭归县的移民政策发生了变化,从此前的“立足本地安置、鼓励投亲靠友、积极稳妥外迁”调整为“大部分外迁、高标准后靠、鼓励投亲靠友、限制自谋职业”。除鼓励投亲靠友人之外,其他都彻底改变了。

   这一年,秭归县政府要求移民签订《秭归县农村移民安置审批表》,村民拒签,理由是已经于1997年“农转非”了,为何还要农村移民?

   另外,这份审批表上迁出地的落款日期一律是2001年6月12日,迁入地时间是2001年10月28日,村民说,这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当地政府的说法则是,集中外迁不需要征求移民的意见。

   望民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我们(第一次)的安置是根据秭政发(1996)6号文件,经过当地政府和移民协商一致,签订在当地自谋职业安置合同,不能用以后的政策否定前面的政策。”

   对此,当地政府指出,这些移民尽管在1997年签订了合同,但属于无效合同,因为没有公证,仍然属于外迁移民。

   但是根据《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规定,移民首先在本县、区安置,安置不了的,由湖北、重庆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其他市县安置。

   望民认为,自己在1997年就已稳妥安置,也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能强行外迁。但是2001年8月,湖北沙市农场与秭归茅坪镇政府签订了《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合同书》,在未经过移民本人的同意下,将望民的户口迁往沙市农场。

   根据多位移民的说法,当地政府为完成移民外迁手续,承诺可以“走户不走人”,即若移民签了外迁手续,不必真正外迁,仍可原地居住。其他承诺还包括,户口将来以移民居住地为准,移民结束后可迁回安置地等。

   在这样的承诺下,原本对外迁强烈反对的部分移民作出了妥协。至此,户口“空挂”形成。

   记者走访发现,这种情况在当年的移民中较普遍,多数居住于本地的移民,户口被迁往外地,这也埋下了理不清的伏笔。

  迁入地没有宅基地

   没有户口的生活,使得望民这批移民享受不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连孩子的教育也成了问题。刘玉山的儿子由于户口被迁,当年上不了大学。刘玉枝的女儿在深圳工作,为了把户口迁过去,她去户口所在地沙市农场办理手续,可最终户口迁移纸上只写着三个字:空挂户。

   四位移民坐在空荡荡的水泥房子中,对记者说,只要当地政府给我们把社保和子女教育和就业问题解决,我们就没意见了。

   更让移民不可接受的是,沙市农场此前分配给移民的责任田及个人住宅用地,已经变成经济开发区,只剩下一纸户口。

   记者在一份名为《国营沙市农场王桥分场经营权证》上看到,根据移民相关政策规定,你户(望民)安置到我场共3人,人平标准1.5亩,共分配责任田4.5亩等。但现在,包括此前分给移民的宅基地在内,都已成为开发区。秭归县派出所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移民长时间不迁,那边的土地也另做他用。

   对于长达十余年的移民上访以及户口“空挂”现象,秭归县移民局局长谭家军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这些年移民没有问题,广大移民能响应政策。

   谭家军说,户口在外地的这种情况,不能理解为“空挂”,户口外迁但人还在本地居住,这种流动人口的现象非常正常,国家没有限制。

   他说,对于望民这些人的移民问题,移民局处理得非常慎重,专门要求沙市农场落实宅基地,但他们认为政策不合理,不愿去。“我们做了大量工作,现在已经跟这些人协商好了,每月给每人18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但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同意”。谭家军说。

   记者询问了数十位移民,他们均表示,现在还没有拿到过这笔保障金。

  外迁遗留问题未决

   户口“空挂”现象的出现,是前后两次移民政策“孵化”的产物。

   1998年之前,三峡移民以就地安置为主,鼓励移民投亲靠友、外迁安置为辅的方针,但该年发生的特大洪水使得移民政策“转向”。该年,中央作出“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的决策,于是,“出市外迁安置”被提上议事日程。

   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曾指出,实行移民就地后靠安置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由于三峡库区山高坡陡,环境容量有限,如果继续就近后靠安置移民,会形成水土流失。

   1999年,国务院二期移民会议提出“两个调整”的方针,采取多种方式安置移民,尤其是鼓励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加大库区企业结构调整力度。

   秭归县移民户口“空挂”现象绝非孤例。湖北荆州市纪委邹杰的调研指出,空挂户现象几乎在每个有移民的乡镇村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松滋市自主外迁移民657户2684人,其中落户定居408户1733人,空挂户口移民就有249户951人。在湖北荆州区,有移民733户3288人,空挂户313户1254人。

   谭家军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水库移民是被动型移民,不可能让每一个移民满意,整个移民大的局面没有问题。

   据了解,秭归的移民搬迁还未完成,目前已外迁2.5万余人,本地安置8万余人。

   谭家军表示,“部分外迁移民受眼前利益驱动,只迁户口不迁人,人为造成移民人户分离,住房、生产资料不落实。”

   谭家军在所撰《秭归移民事业发展现状与思路》中称,随着三峡工程蓄水淹没,库区生产资料的调整全面到位,外迁遗留矛盾充分暴露,尤其以郭家坝外迁到江西和枣阳、茅坪外迁到沙市、归州外迁到潜江等地的移民外迁遗留矛盾最突出。

   谭家军坦承库区移民就业与增收困难。他说,由于国家关于三峡移民的“两个调整”政策1999年才出台,此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移民盲目后靠,导致全县库区线上人均耕地只有0.74亩,有的村组人均不足0.5亩。

   他说,随着三峡工程蓄水淹没,移民线上线下两头经营的格局不复存在,库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已完全凸显出来。

   同时,受产业发展和移民技能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自谋职业移民就业不充分,有的甚至无业可谋,移民生活比较困难。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