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6年:激荡成长

2011年06月07日 16:18 来源:《新领军》杂志

  2006年,留在大多数人记忆中的是世界杯的欢呼和刘翔那让世界静止的12秒88。

  2006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也是颇不平静的一年。

  这一年,是“十一五”规划元年,也是中国五年入世过渡期的尾声。既是一个崭新的五年的开始,同时也是过去五年的结束。一始一终间,中国经济在感受辉煌,并逐渐走向成熟。

  2005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1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经由改革开放和加入WTO,正在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全球产业供应链之中。中国经济已成为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实体。2006年,不论是本土的创业还是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创业,都发生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但随即面临各种“围追堵截”。如何在新形势下锐意创新,在走向世界中创造中国的品牌?是这一时期的中国企业无法逃避的话题。

  2006年5月20日,“第四届中国十大创业领袖、十大创业新锐、十大行业隐形冠军揭晓暨颁奖盛典”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这一年的榜单异彩纷呈,行业分布非常分散,涵盖汽车制造、房产/建材、电子商务、文化传媒、食品饮料、轻工制造、医药健康、餐饮服务等15个主要行业。(见附表)

  除了食品/饮料等传统的高成长性企业外,2006年的获奖企业中,新势力初露峥嵘。西安量维生物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在生物纳米领域默默耕耘的企业,拥有的三项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中博传媒有限公司,制作并发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电影作品,《鬼子来了》、《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的积极推广,为中国电影商业化进程铺路。

  除此之外,从无到有、开创了中国鸡精行业的四川豪吉食品有限公司、中国打火机行业的龙头企业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为国内外培育成千上万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孙进职业教育集团……这些在全新领域开拓新天地的企业,为2006年的创业中国榜单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经过了2004年的震荡滑落,2005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过汽车进口,达17.3万辆,成为中国汽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而在这一年的榜单上,汽车及相关配件行业也成为榜单中的大赢家。上海华普汽车、青岛华天车辆有限公司、潍柴动力等企业的获奖,无疑是对这一时期中国汽车业者努力地肯定。这一年的榜单向我们预示了中国汽车行业光明的前景。

  早在2006年,通用汽车就曾预计,“在5年内,至少会有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将成功地把产品出口到全球各地”。5年后的今日,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成功印证了这一论点。

  2006年是中国房地产大风大浪的一年。这一年,上达庙堂、下至江湖,房地产问题成为中国人和关心中国的外国人的全民话题。伴随全国房价的高歌猛进,面对高昂的房价,普通人的“不买房运动”、“公开房地产成本”、“集资建房”等纷纷登台。老百姓在受够了高房价的折磨后,开始发起各种运动来表达抵制

  终于,在炒作投机之风愈演愈烈、房地产泡沫隐现时,2006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提出“国六条”。一场史无前例的房地产调控大幕就此拉开。土地、信贷等房地产行业链条各个环节都一并收紧。在逐渐细化的宏观调控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新一轮的洗牌和动荡,在这一年的企业领袖榜单中,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和太平洋建设双双入选,然而,在2006年之后的房地产震荡中,建业至今仍笑傲江湖,而太平洋建设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错失机会以致如今归于寂然。

  通过对榜单的比对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2005年,IT行业的一枝独秀,2006年是变革和动荡的一年,多样化的入选企业带来了新力量,无论这些尝试成功与否,对于未来的中国企业,都是有益的借鉴。

  悲情黄光裕

  自2004年国美香港上市成功之后,黄光裕迎来了人生的巅峰。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登顶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首富,风头一时无量。2006年,黄光裕导演了一场耗资52.68亿元的国内家电连锁业最大并购案——国美并购永乐。一时间满城尽是美乐店,“天下联动”的彩旗四处飘扬,“首富”黄光裕霸气十足。

  除此之外,2006年,黄光裕开始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开了200多家国美门店,与华平投资结成战略性合作联盟,使国美坐上了中国家电零售品牌的第一把交椅。

  黄光裕给国美定下的目标更见其霸心:计划用一年多的时间,在2007年底完成门店数量突破1000家,年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努力在2008年进入世界500强。

  黄光裕的成功一直与争议相伴。无论是一直避而不谈的创业史,还是对于供应商的强势态度,都使得中国首富备受质疑。

  盛极而衰。当2008年黄光裕因为商业贿赂被捕入狱后,这位昔日的中国首富再难意气风发的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一手创立的国美经过股东内讧风波之后,正艰难开启“后黄光裕时代”。

  严介和,急流勇退

  严介和创建了中国的BT(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模式,被誉为“中国BT模式的鼻祖”,并购重组70余家国有企业,跨越18个行业,创下了中国打包重组模式。

  在严介和领导下,太平洋建设先后参与了沪宁高速、京沪高速、江阴长江大桥、南京地铁等多项国家、省级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截至2005年5月,严介和手里已握有2700亿元订单。他也由此被大家称为“中国最大包工头”。

  2005年的10月,严介和以125亿身价荣登胡润富豪榜榜眼,成为2005年的胡润财富榜最大的黑马,他被媒体称为“神秘的资本大鳄”。

  然而,在2006年10月,因涉及担保贷款未还,银行将他告上法庭,严介和遭遇逼债风潮。随后不断收紧的调控政策使太平洋建设立足之本BT模式备受质疑。

  2007年,严介和选择急流勇退。

  沉寂一年之后的严介和选择以另一种身份进入公众视野。华佗论箭机构秘书长、首席专家。迄今为止,华佗论箭已举办数十届,李肇星、姚景源、龙永图、牛根生、马云、于丹金……这些站在华佗论箭讲坛上的名家,证明着这个平台的时代价值。

  严介和的人生抛物线还在继续。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新领军》杂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