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俄罗斯的全面私有化之痛

2011年06月07日 21:57 来源:国企杂志

  以私有化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改革使俄罗斯负重难行

  文|周新城

  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尤其是引起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国人民的关注,是因为俄罗斯的改革是把社会主义制度改造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试验场。这场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指示着社会主义应该向何处去,考验着马克思主义灵还是不灵:如果俄罗斯经过资本主义化改革,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迅速提高,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大上升,那么证明当前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有优越性;如果经过这场改革,政局动荡,经济滑坡,人民生活严重恶化,国力衰弱,国际地位大大下降,那么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并不像某些人描述的那样是“人类文明的正道”或者具有“普世价值”,我们就不必盲从。

  俄罗斯经济改革迄今已有20年左右的历程,现在已经有可能根据改革的结果作一些评价。

  俄罗斯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我们仅就经济改革作点分析。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基本制度的转换,即把社会主义制度改造成为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第二,运行机制的转轨,即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第三,经济政策的调整,例如为了稳定宏观经济,调整财政金融政策等等。我们在此着重分析一下俄罗斯的私有化。这是因为,在中国改革过程中一直有人主张私有化,于今仍屡见报刊。那么,私有化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俄罗斯的改革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中,私有化居于核心地位。实现资本主义化,必须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奠定经济基础,这就要把公有制改造成为私有制。

  要不要搞私有化,在俄罗斯显然是有争议的。这种争议,有的是属于意识形态性质的。一批过去曾声称忠于马克思主义、拥护社会主义的学者,在政局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摇身变为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急先锋。他们攻击社会主义公有制造成了人与生产资料的异化,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使人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才能消除异化;宣传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私有制才符合人的本性,说私有化是人性的复归;如此等等。这些为资本主义辩护的观点,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其错误是十分明显的。异化,即人的产品反过来统治人这样一种社会关系,是私有制的产物。公有制的出现才是从根本上铲除了异化的土壤。至于说到人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不存在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性。自私,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剥削阶级的思想,而不是人的一般的本性。那些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人,起劲地贩卖一些早被马克思主义批判过的带有常识性的错误观点,是“屁股指挥脑袋”,立场变了,一切理论观点也就跟着变化。

  有的是属于实践性质的。例如,有人断言:私有化,把财产分散给个人所有,就可以调动积极性,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的迅速提高创造了条件;私有化,把公有财产卖掉,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弥补预算赤字;私有化,人人都拥有财产,这就实现了社会公平;如此等等。一时间,描绘私有化以后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的美好前景的文章,充斥俄罗斯的报章杂志。仿佛一切罪恶都来自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就百病消除、尽善尽美了。对这一类观点,最好的办法是让实践来检验。

  1991年12月19日,叶利钦发布总统令,批准《1992年国有及市有企业私有化纲要基本原则》,决定1992年1月2日起,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俄罗斯的私有化,分为“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两类。小私有化是指小型企业通过出售、租赁等方式实现的私有化;大私有化是指大中型企业通过先改造成为股份公司,然后再出售股份公司的股票方式实现的私有化。为了加速私有化,俄罗斯1992年10月1日起,向每个公民无偿发放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用以购买私有化企业的股票,这叫“无偿私有化”。其余的股票,要用个人的资金购买,这叫“有偿私有化”。小私有化到1993年底基本完成,大私有化则由于受到资金短缺、资本市场不发达等因素的制约而困难得多。总起来看,俄罗斯私有化,到1998年大约实现了70%。经过多年改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上改造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了。

  为了衡量私有化的结果,俄罗斯杜马专门成立了 “私有化结果分析委员会”,对私有化结果进行评估。据1998年10月15日俄《论坛报》报道,记者采访该委员会的委员弗·利西奇金,他的结论十分悲观,认为私有化“存在着掠夺俄罗斯、把我国人民变成国际金融寡头的奴隶这种犯罪事实。”私有化“破坏了国家统一的国民经济体系”,当权者“将大批财富据为己有,使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这一反映了俄罗斯现实情况的结论,给了那些喋喋不休鼓吹私有化的人当头一棒。

  具体来说,第一,私有化没有出现经济快速发展、效益迅速提高的景象,相反导致经济急剧衰落、陷入严重危机的境地。

  美国记者莫蒂默·朱克曼访问莫斯科后撰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生产衰落比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严重,实际人均收入下降8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5%以上。俄罗斯政府的年收入低于美国财政部一周的收入。”由于过去几年基建投资下降90%,“俄罗斯的工业已大大衰落。石油产量下降50%,基础设施——电力、核电厂、铁路和下水道系统——已解体”。

  私有化破坏了整个国民经济。利西奇金说:“私有化使得我们丧失了一系列部门。航空制造业已变成许多私营的工厂和小企业,生产能力只有过去的12〜15%。从前每年制造400架各种类型的飞机,而现在不超过20架,而且国内基本上没有购买者。许多飞机制造厂落入外国人的手中。燃料动力综合体一些部门的生产也大幅度下降。煤炭工业在苟延残喘,采煤量下降。冶金和机械制造业这一支柱产业也陷入了瘫痪境地。例如,近五年钢铁和轧材的产量下降60%,钢管产量下降近90%。外资收购了一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有色和稀有金属企业。在原先的一些大型机床制造企业所在地,像莫斯科奥尔忠尼启则机床制造厂、莫斯科磨床厂等地,今天已成了喧闹的交易市场。由于私有化,俄罗斯自己的商船队几乎已不复存在。⋯⋯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第二,私有化没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相反,导致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

  鼓吹私有化的人曾经大肆宣传,实行私有化国家可以得到上万亿的收入,足以弥补财政赤字,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事实上,私有化给预算带来的收入少得可怜。据联邦国库管理总局的资料,1992年至1996年,联邦私有化上缴预算的收入5年合计8480亿卢布,仅占预算收入总额的0.15%。

  私有化过程中,国有资产被半卖半送、明卖实送的给了有权有势的人。12.5万家企业平均以每家1300美元的价格被“私有化”了。不少拥有上万工人的大型机械厂只卖了个面包厂的价钱。据最保守的估计,所出售企业的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而实际只卖得了72亿美元。“在私有化过程中,企业是通过有政治关系的银行拍卖给媒体、银行和工业界巨头了。这是巧取豪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无偿转让财富。”朱克曼的这段话概括了私有化的实质。

  私有化非但没有增加国家收入,反而为资本外流敞开了大门。那些在私有化过程中购买企业的人无意生产,只想利用国家资本和公司信贷为自己捞取好处。他们利用政治关系不断弄到补贴和免税权,然后“以惊人的泰然自若态度把公司的现金同他们自己的现金混在一起存入瑞士银行”。有3000多亿美元就这样进入西方银行,再通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贷给俄罗斯,以支持进行改革的政府。从俄罗斯人民手中偷走巨额资金,再把它借给俄罗斯,还要付利息,这是多么惬意的买卖!无怪乎西方要全力支持俄罗斯的私有化并为之出谋划策了。利西奇金断定:“俄罗斯整个私有化进程不仅是按照外国特工机构的授意,而且是在它们的领导和积极参与下进行的。例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欧洲开发银行共同领导了1993年的私有化。仅在1992年一年,应丘拜斯的邀请,就有200多名外国顾问来到俄罗斯,其中就有中央情报局的人员。”这的确是“最卑鄙无耻的勾当”!

  第三,私有化没有出现人人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公平现象,反而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为了说明私有化的社会意义,许多学者都强调私有化可以实现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从理论上讲,这一论点十分荒谬。在私有制条件下,个人的物质利益的大小同其占有的生产资料的多少成正比。因此,人们普遍具有不断扩大所占有的生产资料规模、聚敛更多财富的内在欲望。自由商品经济又使得这种欲望表现为市场上的激烈竞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大鱼吃小鱼,出现两极分化,并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公正。而两极分化的社会必然导致激烈的阶级斗争,也无法实现社会稳定。

  俄罗斯实行私有化以后的现实也揭穿了私有化推行者的谎言。作为私有化的结果,俄罗斯产生了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据利西奇金估计,在改革中,“所有‘民主派’人士——70万至90万人——都得到了好处。这是总数。得到最大甜头的人不超过一、二千人”。这些靠改革发财的“新俄罗斯人”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他们是资本主义化改革的支持者、推行者。与此相对照,在私有化过程中,90%以上的居民都受到损失,他们的生活每况愈下。至少70%的俄罗斯人仅能糊口,领养老金的老人时有饿死。成年人的预期寿命已从1990年的64岁降低到1997年的59岁。私有化使俄罗斯公民的宪法权利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贫穷和死亡,致使国内犯罪猖獗,出现了2000多个有组织的大型犯罪团伙,黑手党的活动大大超过意大利。俄罗斯的现实使得那些所谓私有化可以保证社会公平和稳定的美丽神话,像肥皂泡一样很快破灭了。

  第四,私有化没有导致民主和自由,相反造成了金融工业集团的寡头统治。

  金融工业集团是俄罗斯大规模私有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经济组织形式,是私有化的产物。私有化过程中,一些富有的企业领导人迅速变成了工业寡头。经济的不断恶化与资本市场的混乱为工业企业与金融企业的接近和融合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他们出于利益上的相互需要,彼此联合,金融工业集团逐步形成并壮大。

  俄罗斯的金融工业集团并不是完全自发地产生的,是由政府通过颁布法律、命令等手段自上而下地推动和组织起来的,因而具有官僚资本的性质。

  金融工业集团建立以来,在俄罗斯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迄今已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垄断了金融部门以及诸如石油、天然气等许多重要产品的生产。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0%,但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和干预能力都远远不止如此,包括“七巨头”在内的金融工业集团控制了俄罗斯经济的近50%。

  金融工业集团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首先,由于资本迅速向少数人手中积聚,造成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成为引起社会冲突的重要根源,威胁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其次,由于金融工业集团是官商勾结的产物,因而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腐败的蔓延成为投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第三,金融工业集团的扩张主要集中于银行、石油和与出口有关的、当前有利可图的行业,人为地造成了经济比例的失调,使得原先已经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更加畸形。第四,从追逐最大利润出发,处于垄断地位的金融工业集团热衷投机,造成俄罗斯泡沫经济空前繁荣,资本流向极不合理,为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列宁早就揭示的一个真理:垄断性的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停滞和腐朽。在俄罗斯,处于垄断地位的金融工业集团的腐朽性尤为明显。

  金融工业集团不仅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而且左右着俄罗斯的政局。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谢尔盖·穆拉夫连科,在1996年6月4日的《独立报》上公开表示:“在现在的俄罗斯,企业家应该成为有政治影响的人物。除了企业家外,谁都不可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的政治决策会给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现在生活逼迫我参与政治。国家的未来取决于这一点。所以,在俄罗斯,大企业家必须是大政治家。”他们有的直接公开出面参加政府,更多的是在幕后操纵政府的人事安排和重大决策,使政府按照他们的利益办事。1996年总统选举中,金融工业集团耗资5亿美元,组织大规模舆论宣传,阻止俄共久加诺夫当选,保证叶利钦上台执政。1998年5月底,当基里延科政府追缴税款的决策侵犯了他们利益时,别列佐夫斯基召集金融贵族秘密开会,决定说服叶利钦总统,解散基里延科政府。类似的材料不胜枚举。

  俄罗斯实行私有化的后果是可怕又可悲的,而且影响极为深远。

  必须指出的是,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从整体上讲并不是具体措施不当所致,而是私有化本身必然带来的。在当今条件下,实行私有化必然是恢复资产阶级私有制,而且必然出现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日益尖锐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避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激烈的阶级冲突。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任何辩护词改变不了、也无法掩盖的必然性。私有化绝对没有好下场,这是已为俄罗斯的现实所证明了的真理。

  在俄罗斯改革初期,人们由于受西方和国内“民主派”宣传的影响,也由于对苏联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望,曾对俄罗斯激进的资本主义化改革抱有幻想,尽管当时生活艰难,但对未来充满憧憬。然而这种愿望彻底落空了。他们不再相信任何人的诺言,乐观的估计已为悲观的预测所替代。

  如果说,改革初期俄罗斯出现的情景,某些俄罗斯学者(甚至我国某些主张私有化的学者)可以用“转型的阵痛”、“改革的必要成本”等等来搪塞的话,那么时至今日,情况又如何呢?西班牙《起义报》2010年7月3日刊登了题为《资本主义制度给俄罗斯带来了灾难》的文章。文章认为,从社会主义模式向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给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带来了严重后果,俄罗斯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大不如苏联时期。俄罗斯的“私有化过程是对国家财产前所未有、厚颜无耻的大抢劫,黑帮犯罪分子以极低的成本对各个产业、对全球最赢利的石油、天然气和钢铁企业实现了经济控制。经过一番私人抢劫,俄罗斯国家仅拥有不到10%的资产⋯⋯俄罗斯是世界上富翁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1991年俄罗斯10%的最富有者与10%最贫穷者之间的收入对比是4

  : 1,而到了2010年这一对比差距扩大为41 : 1。”俄罗斯“年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1万亿欧元,排在西班牙之后”,“在食品供给上丧失了独立性,50%的食品依靠进口,很多耕地已经不再种植庄稼。相比1991年,2009年俄罗斯人消费的热量少了三分之一,消费的牛奶减半”。“2006年的实际平均工资、人均收入、养老金、学生奖学金等都比1991年下降不少”。“因为对公共卫生的投资缺乏,1991年以来,俄罗斯面对严重的人口危机”。“有1250万俄罗斯人没有劳动能力,约500万人吸毒,流浪儿童的数目超过400万,儿童入学率只有25%”。“2009年俄罗斯的人均寿命为61.4岁,而1991年的人均寿命为64岁,妇女73岁”。“俄罗斯社会保障系统遭到严重破坏。2009年俄罗斯用于社保建设方面的资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5%,而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为国内生产总值的8%至10%”。“俄罗斯人的身高也缩减了1.5厘米,参军的青年中15%营养不良”。“社会真实失业率约25%”。这篇文章指出:“这些数据无不显示出俄罗斯社会生活水平的下降。”这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后果。只要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都会反对走这条道路的。

  俄罗斯的以私有化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改革会落到这样的下场,原因有二。一是国际环境。西方国家不允许俄罗斯强大起来,他们希望俄罗斯变成原料产地和成品销售市场,希望俄罗斯“弱而不乱”。西方国家仍把它当作“潜在的敌人”来对待。原来说得天花乱坠的“援助”落空了,即使少得可怜的“援助”也附加了不少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而北约东扩更是给俄罗斯当头一棒。事实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现在国际市场已经被占得满满的,打进去都很不容易”。二是国内因素。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一搞资本主义,经济就可以“腾飞”的想法脱离现实。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性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导致整个社会中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导致周期地爆发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史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已进入停滞、腐朽的垄断阶段的今天,资本主义的复辟只能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可能像刚刚取代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上升阶段那样生机勃勃,带来繁荣和兴旺。

  俄罗斯私有化的改革实践清楚地表明,以私有化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化改革必然导致严重后果,不会有好下场的。俄罗斯改革是一面镜子,它从反面证明了我国改革的方向和方法的正确性。总结俄罗斯改革的教训,我们应该更加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国企杂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