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8日 00:3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贵金属交易所、稀有金属交易所、农产品交易所、艺术品交易所……中国近期新建了多少个“交易所”?很难有人给出准确的答案。
业内专家指出,这些新建交易所大都是各地打着金融创新的名义自批自建的,既没有相关部门的批准,又缺乏相应监管措施的跟进,应当加以规范、整合和统一监管,防范在我国资本市场造成混乱,化解潜在风险。
交易所一哄而上
在铟和白银两个品种交易火爆的大好形势下,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近日宣布,将在今年继续推出包括锗、钨、铍和硅在内的四个有色金属交易品种。
另据媒体报道,全国第一家稀贵金属交易所,湖南南方稀贵金属交易所已落户永兴县;重庆市也计划在今年推动设立“稀贵金属交易所”,并试图借此成为全国稀有金属的定价中心;北京市今年也将创建一批交易所……在各地政府的扶持下,区域性交易所呈现出了“大跃进”式发展态势。
有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商品交易所”“电子交易市场”等等地方性交易市场全国已达200多家,交易的品种涵盖农副产品、大宗工业原材料、石化产品、艺术品等。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流动性过剩和市场内在需求固然催生了交易所的火爆,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以下简称天交所)官网显示,该交易所经天津市政府同意,市金融办批准发起设立;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官网显示,该交易所由昆明市政府批准设立。
“市长热衷于建设市场,因为交易所的设立可以形成聚集效应,不仅能吸引巨大的资金流,而且如果交易所做大,对相关的仓储、物流等行业都有益。”胡俞越表示。
监管空白凸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到目前,国内依然没有出台统一的监管规定,大部分地方的交易所也没经过国务院批准,都是各地政府自己批准设立,监管规则自定。在这种背景下,各类“交易所”野蛮生长、股东背景复杂、交易规则简陋、监管几近空白、投机泡沫泛起等问题正在引发业内人士的普遍担忧。
曾被天交所称为制度创新的“全国唯一的做市商交易机制”也遭到质疑。据悉,天交所做市商并不会自主报价,其报价系统主要是参照国际市场价格,交易所统一报出中间价。一般而言,做市商的实力是关键,通常经过多年交易实践得到市场公认后才能成为做市商。国际上通行的做市商制度要求做市商自主进行报价,而天交所的做市商们却必须在交易所报出价格后义务性地买卖。
(下转第二版)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