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成本、技术乃药企环保拦路虎

2011年06月08日 02:29 来源:一财网

  一直宣称以追求人类健康为己任的制药企业,本身却可能是个巨大的污染源,这无疑是个莫大的讽刺。近日央视曝光哈药集团总厂的硫化氢气体超标事件,引人深思。

  2010年7月,《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下称“排污标准”)就已全面强制实施,涵盖发酵、化学合成、提取、中药、生物工程和混装制剂六大领域,新标准在某些方面的严厉程度堪比美国与欧盟的标准。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秘书长周燕将此看成制药业的一大进步。“很多年来,在污染排放领域一直没有标准可循,去年的新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排污标准的出台,可以看作是制药业的两把双刃剑。”

  “如果严格执行检查,是能够淘汰一批在环保上不过关的企业。”周燕说。

  制药企业污染以废水、废气为主,其中原料药和发酵类生产企业尤甚。此次被曝光的哈药集团总厂的青霉素工业盐就属于大宗原料药,而今年4月,高端原料药生产企业海正药业的一条生产线也因市民反映污染严重而被勒令停产。

  尽管国家制定了统一标准,但各地实施过程中由于当地环保部门执行能力、社会环保意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上海一家发酵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环保部门在审评资格时把关较严,企业必须制作相关材料,如环保方面的固定投资情况上报,但一旦拿到证件,监管就不再严格。

  “说是说有年检,但到时候也不一定就会来检测。来检测时,企业事先做好准备,比如把污染物预先做了净化处理,检测的时候自然就过关了。”这位负责人表示,企业不愿意长期做环保项目,是因为成本太高,真正做了就不划算。

  “现在规范是有了,但要全面达标还要一个过程。”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广成建议,国家和企业对排污项目和设施应继续加大投入。与此同时,国家应该在环保方面加强政策引导。“比如说,对于环保达标的企业,是不是可以考虑在药品招标环节有一定的政策倾斜。”

  另外,各地环保意识的差异,让产业逐步形成阶梯型污染布局。“越发达的地区地方环保标准就越高,有些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西北地区也是出于规避环保风险的考虑。”深圳一名医药行业分析师认为,经济发展的地区中,原来地处偏僻的制药企业越来越接近市民,从而也间接推高了环保成本。

  目前已有不少药企开始考虑远离发展程度较高、从而环保意识也较强的沿海地区,快速向西北地区挺进。“客观上,转移的趋势是存在,但我们不能鼓励把污染带到西北地区去。” 潘广成说。

  与此同时,药企在处理废气上还普遍存在技术障碍。主要从事维生素生产的浙江一家医药企业负责人就告诉记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做到把废气全部密闭起来,“一旦风向改变,就很容易飘到居民区去,我们在尾气吸收装置方面做了不少投入,但现在还没能攻克技术难关。”

  “大规模的基础原料药企业要做到对废气的排放控制,目前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上述医药分析师表示。尽管如硫化氢等废气短时期内对人体不会造成严重影响,但长期吸入势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