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大粮仓”变身“大厨房”

2011年06月09日 00:0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洁

  产粮大省黑龙江推出了推进粮食加工产业大项目建设的措施,跃入千亿斤产粮状元榜的北大仓,提出的粮食加工产业规划,被形象地称为“大粮仓经济”向“大厨房经济”跃进的规划。

  在近日召开的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推进会议上,黑龙江省粮食局公布了这一规划的细节。

  会上,该省粮食局提出,要力争延长产品链条,做到吃干榨尽、出精品,将原字号农产品变成加工龙头企业的原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粮食加工产业的目标。

  这被看成是北大仓从单纯粮食生产大省向粮食加工大省迈进的冲锋号。

  作为全国耕地最多的农业大省,黑龙江省2010年粮食总产首次登上1000亿斤新台阶,继河南后成为全国粮食总产第二个超千亿斤的省份,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6100万亩,加工总量达到1040万吨,认证数量、种植面积和产业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之首。拥有资源优势的黑龙江水稻全部是全国稀有的优质粳稻,大豆全部是非转基因大豆。且随着近年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黑龙江省商品量始终居全国第一位。

  但是,拥有巨大粮源优势的黑龙江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更大收益。业内人士指出,根本原因是黑龙江食品加工业薄弱。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而黑龙江省只有40%左右,且85%以上为初加工。与国内发达地区比,在整体规模、加工能力、精深加工程度、品牌创造及技术研发等方面也有很大差距。

  多年来,让黑龙江颇为尴尬的是,虽然是产粮大省,但目前还不是加工大省和经济强省,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2009年国家粮食局发布的各省粮食加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3项指标统计显示,黑龙江省在全国综合排名仅居第7位,前6位分别是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广东、安徽。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黑龙江省粮食产业集中度低,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落后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集群。品牌多而杂,名牌产品少,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加工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连接不紧密。加之多年来黑龙江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管理体制不顺,分工不明确,缺乏科学规划、系统指导和有力推进。

  日前召开的黑龙江省工业项目建设三年攻坚战推进大会提出,三年攻坚战期间,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全省重点建设的十大产业之一,会被重点推进。

  为此,黑龙江省粮食部门提出,粮食加工产业的大发展和快发展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根据具体规划,黑龙江省要重点发展米糠油、米糠蛋白、纤维食品。注重开发肌醇、谷维素、氨基酸、维生素E等营养保健食品的生产。大力推广稻壳发电生物质能源等综合利用项目,支持和引导企业不断延长产业、产品链条,实现对水稻资源的全部利用。同时,有序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功能性食品添加剂,聚谷氨酸、醇酮类等化工产品,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化工医药类等产品。

  积极发展大豆加工产业。

  实施大豆产业振兴战略,打造“龙江非转基因”大豆产品品牌,促进大豆产品多元化发展,大力提升大豆食用油的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也成为下一步工作重点。即重点扩大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组织蛋白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和规模化生产;积极开发豆粉、豆浆、腐乳、腐竹等传统大豆系列餐桌食品的生产,拓宽国内外市场。

  据黑龙江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全省要着力抓好投资1亿元以上的68个粮油加工项目,重点跟踪推进省政府与各市(地)签订责任状的23个粮食加工产业大项目建设。

  据介绍,年内全省要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技术改造升级,产业产品链条延伸,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战略联合重组及促进企业满负荷生产,达产达效等措施,重点培育18户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

  另据介绍,围绕水稻、玉米、大豆和小麦等粮食生产基地,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带已基本形成,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北大荒米业、鑫利达米业、泰丰米业等为核心的哈尔滨、绥化、佳木斯、农垦东部、中南部水稻加工产业带;以中粮生化能源肇东公司、龙凤玉米开发公司、成福食品集团等为代表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为主的玉米加工产业带;以九三粮油工业集团、阳霖油脂集团、龙江福粮油有限公司、佳木斯吉庆豆业等为核心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双鸭山、绥化、农垦为主的大豆加工产业带;以北大荒丰缘麦业、黑龙江同福麦业、黑龙江大明宝贝面粉有限公司为核心的西北、东北部小麦加工区等。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