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驻村干部郑浥:百亩“退耕还林”两个月搞定

2011年06月09日 05:41 来源:东南快报

  开栏语

  在过去的2010年,很多人记住了这个名字——李彬。从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到三明市的一个小山村,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他帮助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而在任期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却因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

  李彬的故事,感动了你我。透过他,我们看到了数以千计的驻村干部队伍。他们中,有的新婚燕尔,有的初为人父,但在农村需要的时候,他们毅然背起行囊,奔赴八闽的一个个村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我省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今年1月,我省第三批驻村干部——来自省直机关的228名党员主动请缨,前往农村。

  在“七一”到来之际,本报推出“先锋颂”系列报道,记录驻村干部“干字当头、只争朝夕”的故事,记录他们在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所展示的新风采、所取得的新业绩。

  本报记者 谢丹

  “既然来驻村,我就是要为村民实实在在地做点事。”5月23日,在平潭县敖东镇大福村村委会,这号称全村最破的“危房”里,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来自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郑浥如是说。

  从退耕还林、修筑防风防波堤,到想方设法解决村民饮水问题;从找投资商来发展旅游业,到海交会上找生态农业项目。驻村短短几月,郑浥黑了,瘦了,但他的脑子里始终是如何让村民过得更好。

  驻村首件事

  退耕还林,修筑防风防波堤

  大福村地质属于沙地,经常遭受台风、大风、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影响。今年4月,大福村村北下湖沃的滩涂上,出现了一片近百亩的防护林。而下个月,这里还将矗立起一堵能抵挡海上风浪的防风防波堤。

  “以前这片滩涂村民是用来种菜的。”据村党支部书记林心财说,下湖沃沃口朝北,风大浪急,以前每逢台风来临,飞沙走石,给群众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来到大福村,郑浥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要将这里的部分耕地还林,同时修建一座防护堤。

  但是,“不少村民不理解‘退耕还林’,一开始就不愿意了。”林心财说,当时摆在郑浥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

  对此,郑浥并未退缩,一边他开始不时通过广播宣传“退耕还林”的好处;另一边,他和村干部到村民家中,耐心地和村民解释“退耕还林”只是向村民租用十年,十年后,地和地上种植的树木都还是村民的。

  仅用了两天时间,郑浥和村干部用他们的“苦口婆心”,扭转了村民们的思想,用两个月时间把近百户村民的地计算清楚并顺利“租用”下来。

  “完成了退耕还林110亩的任务,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说到这事,郑浥开怀地笑了。

  在大福村,记者还见到了正在建设当中的防风防波堤。“这个堤坝长146米、高2.5米,上底宽2.5米,下底宽3.5米,可以很好地削弱大风对村里的农业和人民群众居住生活的影响。”郑浥说,现在还只建了一半,预计下个月就能完工。

  下一块“硬骨头”

  解决村民饮水困难问题

  “大福村有个特点,就是风大,沙多,海水咸。”郑浥坦言,大福村从解放前开始就没有淡水“流”进村里。

  目前村民依靠自发打井抽水来解决饮用水问题。“可经常只能抽十分钟,大约2吨水,就再也抽不上来水了,全是泥浆。而且经过检测,村里目前所有水井的水质均不能达到合格饮用的标准,存在盐分过高和细菌含量超标的问题。”对于一直生活在城里的郑浥来说,这是个头等大事。

  通过以前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作时积累的人脉,郑浥联系了专业水利设计人员到村里唯一一座水库——大福水库实地测量水库改造的工程量。

  “通过改造水库建设饮水工程,把自来水引到村里来。”郑浥这样设想,但他也知道,“大福水库涵洞漏水,工程设计、资金都要一一落实,这些工作还需要一步步进行。”

  另外,郑浥还不忘为村里寻商机。几周前,村里来了几个慕名来冲浪的老外,让他再次下决心,改变大福村“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尴尬,在任期内争取把旅游搞起来。

  同时,他还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商机,“前不久,我逛了海交会,发现我们大福村也适合种植台湾农产品,比如:黑蒜、树椒、黑番茄……我们也可以尝试引进种植。”

  声音

  我们大福村条件比较艰苦,靠近海边,水质盐分高,可能有点水土不服,郑浥一直感冒,但是没有任何怨言。——村党支部书记林心财

  逢节假日,他经常放弃休息,走访乡贤,前段时间,不小心摔了,但一听说有台资农业项目,伤口还没拆线,就去跑项目了。——福州驻村干部领队刘用通

  本报记者 林启星 吴静/文 李剑准/图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