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不能让正常的总量政策解决失常结构性问题

2011年06月10日 07:10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李倩 牛娟娟

  近期以来,随着之前市场普遍担心“过热”的经济渐趋放缓,关于政策是否会“超调”、前期“偏紧”的宏观政策是否加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的讨论再次升温,而未来宏观政策的走向问题也引来各方关注。日前,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

  记者:今年以来,我国坚持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宏观调控,目前已取得积极效果,但相对之前显得“偏紧”的稳健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些许影响。一时间,市场上出现“货币政策是否超调”以及“偏紧的宏观政策已伤及小企业发展”等观点和声音,对此问题您怎么看?

  张文魁:就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货币政策,宽松或者紧缩政策才是不正常的货币政策,只有在经济失常时期才会启用。就我个人过去一年来对各地企业调研的情况看,我认为我国经济目前处于正常轨道,所以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而言是回归常态。

  但是中国的悖论在于,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转轨国家,正常的总量政策在现实当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失常的结构性问题,如中小企业融资难、低端产业亏损多、转型升级困难大等等,许多不明就里的人总是怪罪总量政策为什么不去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所以就会出现“宏观调控过紧”的质疑。事实上,无论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还是从美国、欧洲、日本等许多国家过去的经验教训来看,哪有总量政策成功解决结构性问题的事情呢?期望通过总量政策来解决结构性问题,只会饮鸩止渴,越陷越深。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是这样的情况,到了80年代里根政府下决心进行结构性改革才带领美国走出困境。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转轨国家,结构性问题一大堆,比美国、日本、欧洲要多得多。货币政策更多只是一种总量政策,如果我们指望以总量政策来解决这一大堆结构性问题,就好像要通过不断提高血压来解决四肢的供血不足问题,那血压非得到180、200不可,人的身体就会受不了。

  记者:那您认为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张文魁:我认为,可行的办法,是要构造通畅的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来改善手足包括手尖脚尖的供血,使四肢灵活有劲。

  我上周在浙江进行调研,看了大企业,也看了小企业;看了大银行,也看了小银行,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于构造通畅的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我看了一些村镇银行和小贷款公司,比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平湖工银村镇银行、杭州昆仑小额贷款公司等,它们就是很好的毛细血管,面对的是小微企业。像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单户贷款在500万元以下的占98.8%,它们识别、选择客户的能力非常强,而且还能帮助这些小微企业提高经营惯例的规范程度。因此,显而易见,发展小银行、小贷款公司来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并引导帮助他们升级转型和规范经营,这才是用结构性政策解决结构性问题。所以,中国只有大力发展小金融或者微金融,就是英语所说的microfinance,才能合理有效地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并促进中小企业升级转型,靠“下大雨”、“发大水式”的货币政策,只会适得其反。放松货币政策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推升通胀,有碍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记者:稳中偏紧的经济金融环境或许会对企业融资有一定影响,通常来说在同样力度的货币政策下,小企业感受到的压力可能会更明显一些。在您看来,当前不少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

  张文魁: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主要挑战应该是成本压力上升的问题。

  我认为,应对挑战,应该走“三转”的道路,即转移、转业、转型。转移是指地理位置的转移,就是向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转业是指产业领域或者业态的转变,许多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如果不能提高制造水平的话,可以转向服务业,因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服务业在我国发展相对不足,空间很大,当然也可以转变业态,实行业态创新;转型就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向产业链的中高端爬升。如果连“三转”也做不到,我觉得有些企业应该退出市场,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此时关键是政府应该有相应的退出政策,帮助其“善后”。

  记者:不久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与此同时,5月份PMI各分项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回落,积压订单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回落幅度也都超过1个百分点。不少机构近日也发布研究报告指出,自2月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已出现了放缓。鉴于此,近期市场上出现对我国经济“滞胀”的怀疑,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在当前通胀压力依旧严峻、经济增长有减速迹象以及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的态势下,下一阶段宏观调控应该坚持什么方向?

  张文魁:当前严峻的通胀形势加上经济增速放缓和部分企业困难,使一些人产生了“滞胀”的判断。然而,我一年到头经常到企业调研,并没有看到任何“滞胀”的迹象。就通胀而言,目前的确比较高,但是货币政策的制定主要应该看未来而不是看现在,也就是要看趋势,这样才能做到前瞻性,做“事后佬”有什么用?该坚持的就要坚持。要看清趋势,以我个人的经验,到企业实地调研比在办公室里看各种曲线更管用。当然,货币当局还应该注重到国外实地调研。从我调研的情况来判断,目前货币政策只要真正做到稳健,应无大虞。

  要注意的是,宏观调控应该名副其实,不要干预微观,也不要搞成微观调控。我认为,微观层面需要的是改革,而不是调控。所以未来的政策选择,应该是“宏观调控、微观改革”。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