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0日 08:10 来源:经济日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之雄厚已举世公认。这一巨大转变,始于1978年安徽滁州小岗村的大胆尝试。
改革开放以来,滁州的粮食产业和粮食市场改革从小岗村“大包干”,到如今现代化粮食批发市场的建立与发展,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22.98亿斤跃升至2010年的89.6亿斤。作为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滁州常年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年调出商品粮总量约占全省近三分之一。
2008年9月,滁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打造国家“百亿粮仓”宏大战略构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力争在现有粮食产能基础上,到2015年实现年总产达到105亿斤;到2020年实现年总产达到115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为确保《滁州市“百亿粮仓”建设规划》的全面落实,滁州市委、市政府从全市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提出要认真抓好“七大功能区”建设:定远粮食主产大区建设、凤阳百万亩吨粮田建设、明光绿色粮仓建设、天长标准化粮区建设、全椒生态粮仓建设、来安都市圈农业建设、南谯、琅琊郊区型农业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四大行动”:500万亩水稻产业提升行动、40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行动、100万亩玉米振兴计划行动、100万亩油菜丰产创建行动。
为推进项目建设开展,滁州市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抓手,通过实施“造地”和“改田”工程,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不断扩大耕地总量,提高复种指数,力争在5年内改造中低产田300万亩,其中低产变中产100万亩,中产变高产200万亩;大力开展“千村万户”粮食生产科技示范户培植工程,建立覆盖全市所有产粮乡村的专家指导队伍,解决农村科技服务问题,实现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农民,从生产方式上变粗放生产为集约生产。
为给打造百亿粮仓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滁州市政府还重点实施防洪保安、灌区配套、节水改造等一系列工程。一是构建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加快滁河和重点中小型河流防洪治理进程,加快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灌区配套和改造建设力度,完成3个大型灌区、300个中小型灌区节水配套工程。二是提高农机化水平,确保5年内机耕、机种、机收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三是畅通农村道路,一手抓“村村通”工程建设,一手抓农田路网建设,做到大路到村口,小路到田头,改造农村电网,完善电力设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成网”。
在“百亿粮仓”工程的巨大带动作用下,2010年滁州市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89.6亿斤,实现连续6年增产,再次跃上新台阶。
在此基础上,滁州市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径,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产品基地、创立农产品品牌等方面下功夫。
目前,全市共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742万亩,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建基地406万亩,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小麦、双低油菜、玉米、花生、棉花、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茶菊等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该市还实施产业工程,变自然农业为市场农业,通过改造老企业,扶持新企业,引进大企业,培育出一批效益好、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全市现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43家,市级121家;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68家,超5亿元的6家,超10亿元的1家。
现在,滁州市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畜牧、水产、休闲食品、林特产品、茶菊特色农产品等6大食品加工业集群。201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19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64%,带动农户72.5万户,户均增收在2000元以上。食品加工业也已成为全市6大支柱产业之一。
2011年,滁州市将继续“招好大龙、扶好强龙、育好小龙、建好园区”,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工程,即申报创建成功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主抓100家重点龙头企业,新引进20家知名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全年农业招商引资超100亿元。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