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0日 08:11 来源:经济日报
创新无止境,管理创新更是胜利油田永恒的主题。50年来,胜利油田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创新管理模式,疏通管理机制,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注入了强大动力与活力。
油公司模式: 撬开“难动用”之门
经过几十年的高成熟勘探与开发,胜利油田的高丰度资源急剧减少,进入“九五”以来,低渗透、稠油、复杂岩性等特殊类型的难动用油藏,逐渐成为产能建设的主阵地。之所以称其为“难动用”,不仅是因为这部分储量品位低、难开发,而且投资大、风险高。传统管理体制和开发模式无法解决巨额投资难题。胜利油田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建立油公司模式,唤醒了沉睡多年的难动用储量。
1993年,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胜利油田果断决策,成立了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专业化“油公司”东胜公司。东胜公司在投资上实行多渠道、多来源融资,明晰产权关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管理上,不组建专业施工队伍,一切项目均通过招标、雇用、“借脑”等形式,建立甲乙方合作关系;经营上,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凭借灵活的体制优势和高效的管理,十多年来,东胜公司年产量冲上近百万吨,不仅为胜利油田“挤”出了900多万吨难动用产量,而且自身资产规模也扩大了40倍。
继东胜公司之后,胜利油田又先后组建了石油开发中心、鲁明、鲁胜等6家“油公司”,使大批一度被打入“冷宫”的难动用储量得以有效开发。
在石油开发中心手中1.25亿吨储量中,特超稠油、特低渗油藏占到86%。特超稠油“稠”到什么程度呢?石油开发中心首席专家邱国清这样形容,从井口溢出地面,这油是成坨的,很像沥青,脚踩不会变形,可以用来雕刻工艺品。特超稠油开发所注汽要压力大、温度高,一般的稠油开发方式根本行不通,且油藏埋深普遍在千米以上,国内外几乎没有可借鉴的开发经验。“常规开采技术不灵,只有实现技术突破。”科技人员将水平井、降黏剂、二氧化碳、蒸汽驱等多种开发技术和方法联合使用,就此诞生了HDCS强化采油技术。2005年,王庄油田郑411—平2井应用HDCS技术首战告捷,使得该区块一举突破了超稠油油藏开发的“禁区”,成为同类油藏开发的一个样板。接着,他们又将HDCS技术应用于坨826块,这个区块1977万吨的储量自1982年发现以来一直沉睡于地下。实施HDCS技术后,2007年3月13日,坨826—p1试验井投产一次成功,首轮蒸汽吞吐放喷开井以来,日产原油始终保持在20吨以上。
由于投资大、成本高,胜利油田垦东12区块从1986年发现以来一直未能开发,2005年8月,石油开发中心接手后,利用灵活的体制、机制等,大力实施“借力、借脑、借资”策略,从陆地向海洋延伸进去5.8公里,建成了总井数95口,年生产规模20万吨的海油陆采工程。
自“九五”以来,利用“油公司”模式累计开发难动用储量3.2亿多吨;目前,年产量达到了290万吨左右,占胜利油田总产量的10%。
一体化运作:
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长期以来,胜利油田对勘探、开发、石油工程三大系统实行条块管理、独立运行、独立考核机制,业绩评价标准主要是各自完成的储量、产量和工作量任务,客观上限制了综合效能的充分释放。随着油田勘探开发难度和投资经营压力的不断增大,迫切需要三者之间实现更加高效的组织衔接和协调配合。
在使用一体化运作模式之前,一口井如果没有发现地质目标,地质人员往往会认为是工程方面没有做好。而工程人员则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设计施工任务,找没找到油那是地质人员的事。这种相互割裂的工作模式,导致责任不清。如今,胜利油田充分考虑到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业务流程进行探索、完善和优化。勘探与开发之间,建立多层次、全方位、高效率的勘探开发结合机制,加快储量向产量的转化步伐;勘探开发与石油工程之间,切实发挥石油工程的“主力军”作用,勘探开发出题目,工程技术做文章,工程技术缺资料,勘探开发来提供,建立起共同介入、整体部署、协同作战、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
胜利油田老168海油陆采平台产能建设项目便是一体化运作的代表之一。老168海油陆采平台坐落于胜利油田单体产能最大的人工岛,可日产原油490吨。但这个平台的建设却并非易事,工程量大、施工区域狭小是该项目的难点所在,按常规模式需要3到4年建设周期,且在横跨水深3米、黄河古道30多米的厚淤泥层上修建进海公路难度很大。为解决这个难题,胜利油田果断对这一项目实施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运作,使勘探、开发、钻井、工艺、地面密切配合,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油田开发驶入了优质高效的快车道。目前,该项目已探明含油面积7.22平方公里,探明地质储量967.85万吨,累计交井67口,建成产能16.8万吨。
由于实施了一体化运作,与同区域、同类型运用传统模式开发的老163区块相比,老168海油陆采平台建设周期缩短近一年,而平均单井生产能力却提高了53%,成本优势和生产效果非常明显。
随后,胜利油田不断把一体化机制向各个领域延伸。2009年以来,在东辛中、渤南、商河等6个重点区块,通过实行油藏、工程、工艺一体化方案设计,实现了剩余油挖潜、井网恢复完善、水质治理、地面注水系统升级改造、注采调整相结合的地下地面一体化治理,自然递减下降7.5个百分点,采收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十一五”以来,胜利油田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16亿吨;储量累计动用率88.1%,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采收率0.325个百分点,高出“十五”水平。“一体化”运作,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精细管理:
不断挖掘潜能
在胜利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在稳产难度越来越大,成本投入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胜利油田又做起了精细管理的文章。油田坚持精细开发管理与精细经营管理并重,从精细资料录取、精细单井管理、精细井区管理到预算管理精细化、成本控制精细化,甚至到推行经济活动分析制度,细化过程控制,通过在层中找层、水中找油,想方设法控制成本、减少投入,实现了老油田的高效开发。
在胜利采油厂采油22队,“一区一方案,一井一对策,一井一工艺”的提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该队党支部书记徐支明介绍,“现在每一台设备都有人负责到位,每一口井的状况都能及时掌握,精打细算搞管理,功夫都在平时。”
徐支明告诉记者,1997年,胜利采油厂采油22队所辖区块的综合含水就已高达97%,剩余可采储量仅为73万吨,按当时的采油速度,到2004年采油队就会面临无油可采的情况。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胜利采油厂采油22队认识到:在储量没有增加,高采油速度直逼生存底线,动态调整效果逐年变差的情况下,要想拓展生存空间,就必须在精细管理上做文章,只要管理到位,采收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7万吨可采储量。
认识决定行动。该队高举向精细管理要产量、要效益的旗帜,把精细理念融入到了开发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现在,在开发了38年且仅有6平方公里的面积上,该队通过在特高含水条件下韵律层挖潜,先后查找到地质储量210万吨,新增可采储量79万吨,连续11年稳产10万吨以上,水驱采收率突破43%;全队躺井率由近9%下降至目前的4.1%,自然递减率连续10年控制在10%以内。
数据显示,“九五”以来,胜利油田采收率年均提高0.37%,相当于每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8000多万吨。
如果说是精细开发管理使老油田得以持续发展的话,那么,胜利油田着眼于有效减少投入,创新实施以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为核心的精细化经营管理模式,则使老油田实现了有质量、高效益的发展。
预算管理精细化;成本控制精细化;推行经济活动分析制度,细化过程控制。这些措施的采用使胜利油田实现了精细化的经营管理。2009年,胜利油田全年降本压费10亿元;2010年实现企业增加值921.8亿元,实现利润292.17亿元;“十一五”期间,实现利润1683亿元,比“十五”增长77.5%,实现企业增加值4318亿元,比“十五”增长98.6%。
本版图片由胜利油田提供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