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0日 08:11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宋向光:新中国成立之初,博物馆主要承担着收藏、研究历史文物,宣传党和政府政策,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任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博物馆事业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借鉴世界博物馆发展经验,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博物馆事业发展道路。博物馆类型更为丰富,藏品数量显著增加,一些博物馆的硬件条件已与世界知名博物馆比肩,国际著名博物馆的重要藏品纷纷来中国展出,中国博物馆在世界博物馆界中的影响力日见提升。
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的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观众数量明显增多,博物馆教育活动形式更为丰富。近年来,博物馆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参与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事务,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陈列、教育活动和文化产品,以满足群众优质多元的文化需求。
记者:博物馆的职能是多样化的,请您谈一谈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实现自我职能,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宋向光:作为非营利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近现代博物馆更强调社会责任,强调博物馆的社会任务和组织宗旨,博物馆是宗旨导向的和目标驱动的机构。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提出,博物馆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这一认识得到世界各国博物馆的普遍认同,并将其作为博物馆的使命。自此,博物馆开始关注自己工作的目的和效果,关注博物馆做了些什么。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会经历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消费需求会逐渐凸显,公众对博物馆的要求会更呈多元化,博物馆将被视为主要的文化消费场所。
关注公众文化消费需求,为博物馆开辟了与公众沟通的新渠道,为博物馆创意新的服务项目提供契机,为博物馆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参照,使博物馆始终保持对公众的吸引力。如大英博物馆中央庭院的改造,增加了公众服务空间,丰富了服务内容,使公众有更舒适的参观体验,也使具有250年历史的大英博物馆呈现现代的色彩。
记者:您怎样评价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这一事实,它给公共文化设施自身又带来了哪些新的课题?
宋向光:2004年,国内一些地区的博物馆开始施行免费开放,当时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通过免费开放日体验博物馆,激发人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也为一些低收入人群提供参观的机会。2008年,在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更多的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公共财政为这些博物馆提供了资金支持。
免费开放至今已经两年多了,我认为一些在免费开放之初实行的管理政策需要调整。这些政策在当时的确发挥了有序疏导、平抑突发人潮的作用,但在观众数量已逐渐平稳的今天,博物馆根据公众需求和观众特点及时调整开放政策。免费开放,应成为博物馆真正体现“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价值,真正落实“向公众开放”的承诺,真正使博物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智力资源,成为公众终身学习的场所。
博物馆要热忱服务、科学管理,根据公众的需求,以及观众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通过活动、场所、空间、设施、标识、信息发布等手段,科学有序地引导观众在博物馆中的活动,让观众将自己在博物馆中所看、所感都转化为积极的参观体验。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