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夏斌周其仁激辩中国式通胀

2011年06月11日 01:00 来源:北京晨报

  中国目前正在面临的巨大通胀压力到底因何而起?国务院参事夏斌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昨天在青岛举办的“英国《金融时报》国际金融论坛”上展开激辩。尽管这两位国内重量级的经济学者分别身处“体制内”和“体制外”,但他们共同的身份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共事一门却观点各异,足以凸显当前中国式通胀的复杂性。

  夏斌:通胀是结构性的

  通胀问题始终是研究中国经济一个不可绕开的话题。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夏斌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经济处于大量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困境交错重叠的时期,当前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在于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

  “中国的经济即使没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没有自身前两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我们自身人口优势的逐步减弱、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商品价格中间环节制约因素的逐步体现以及其他资源价格因素,加上结构调整中增长动力要以可贸易行业向不可贸易行业转移所引起的整体生产效率的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引起物价的上涨”。

  作为一名“体制内”的经济研究人员,夏斌表示,由于通胀的压力由结构性问题引起,因此在物价出现上涨压力之后,周期性的压力还存在,物价上涨是一个长期、温和的过程,而不是货币的原因。

  夏斌同时建议,今后一段时期一定要实行适度偏紧的货币框架。偏紧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矛盾的平衡解决。

  周其仁:通胀是货币现象

  5月份经济数据即将公布,市场产生了不少5月份CPI将创新高的预期。对此,周其仁不仅对中国CPI的统计方法表示怀疑,并称中国物价的管制比别的国家更普遍,“在物价管制的情况下,CPI仍出现5%以上增长,其实是蛮严重的”。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多少年的经验证明是对的”。周其仁认为,由于大量的贸易顺差,央行购买外汇而释放大量基础货币,再经过商业银行的放大后,会造成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最终造成通胀。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水多了加面》,票子多了怎么办?一个是你把票子拿回来,还有一个方法是你把更多的资源放进去”。周其仁认为,解决由于过量的外贸顺差造成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应该从制度上给予解决,一是可以动用财政性资源去购买外汇,还可动员民间去购买外汇,以减少央行货币投放;二是将更多的资源投放到市场去交易,吸收货币。

  晨报记者 孙春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