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2日 23:37 来源: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一到加息的窗口,市场人士像“黑土”“等着盼着见倪萍”一样,翘首以盼加息的消息明确,都神经了。其实,探究一下加息或不加息的现实逻辑,似乎更有点意义。
在此前的评论中,本栏多次呼吁央行要改变“过分倚重存款准备金率、忽视利率”的调控思路,并担心这会造成“该控时控不住,能控时却控死”的结果。遗憾的是,这种担心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目前总的资金情况是:可贷资金数量少,实际贷款利率奇高。按照官方规定,6个月(含)贷款利率为5.85%,6个月至一年(含)为6.31%,1至3年(含)为6.40%,3至5年(含)为6.65%,5年以上为6.80%。实际运作中,如果谁能以上述利率翻倍的价格贷到款,他的实力就够强,面子就够大。而苏浙一带的民间贷款实际利率已经飙升到年息20%以上。央行“通过压低利率,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的愿望落空了———企业不仅没有享受到名义上的贷款低利率,反而背负了更高的实际利率负担。
为什么会这样呢?
问题出在高存款准备金率上。可供贷款的资金少了,而大量的企业又急需贷款,于是众多企业争夺有限的贷款,从而推高了利率水平。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对资金的争夺越激烈,实际贷款利率就越高。实力强、行政资源广的国有大企业,尚可从正规银行贷到款(虽然利率也比较高);风险系数高的小企业则根本别指望从银行贷到款,于是转而求助钱庄、典当行等“民间金融系统”,民间贷款利率高得离谱。
“民间金融系统”的资金从哪里来的呢?央行统计数据显示,4月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同时各家银行4月份的居民储蓄存款锐减,其中住户存款的净减少额就达到了4678亿元之多。
储蓄大幅减少,主要原因是存款利率太低,储蓄极不合算。流出的储蓄主要部分没有进入股市和楼市,而是通过信托、委托贷款、地下钱庄、财务公司、典当等中间形式进行“利率增值”,曲线流向实体经济。这种独立于银行之外的“二银行”的资金体外循环,虽然能解小企业的资金燃眉之急,但至少带来三方面恶果:使央行控制贷款规模和速度的努力化为无形;加重了实体经济的利率负担;闲散资金在获得超额利息的同时,放大了金融风险。
存款准备金率指标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它只能硬性控制贷款的规模和速度,却不能解决引起贷款规模和速度变化的内在压力的问题。内在压力是由资金的使用成本———利率决定的。不解决“负利率”的问题,一味粗暴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结果只能促使社会资金“甩开银行闹革命”:此处不存钱(不合算),自有存钱处;对贷款方来说,低息贷不到,只好贷高息。存贷双方都不待见,居间沟通的银行调控谁去?而改变这种局面的可行政策选项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