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2日 23:49 来源:《新世纪》周刊
一次由政府主导、涉及内蒙古全境35家稀土企业的整合行动,在执行中“一刀切”,被质疑更像是包钢圈定生死簿
财新《新世纪》记者 严江宁
三个月前,乔桉刚从一家私人老板那里接手了颇具规模的稀土分离冶炼企业包头达茂稀土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达茂稀土),成为公司总经理。这一年,稀土价格全面上扬,价格涨幅超过250%,可他们还没来得及分享成果,赚得盆满钵满,噩梦就降临了。
5月4日,工厂先被停了电,随后,公司最大的稀土原矿供应商——内蒙古包钢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111.SH,下称包钢稀土)也突然切断了对达茂稀土的供应。他们后来才知道,5月初,内蒙古经信委召集多方开会,公布了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方案,而达茂稀土正在整合关停的范围之列。然而,直到5月11日,有关文件进一步被下发到工商、电力等部门,他们依然没有正式收到过文件。
按照这份内蒙古政府出台的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方案,内蒙古境内几乎全部稀土上游企业将通过重组合作、补偿关闭和淘汰关停完成整合。该方案一旦实现,最终会形成由包头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包钢集团)统一开采、选矿、冶炼、经营的稀土冶炼分离专营工作体制。而包钢集团旗下的包钢稀土,将成为中国北方获准从事稀土上游产业的“独家专营户”。
据了解,整改工作被限时在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其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业界称奇。然而,淘汰企业的标准、对企业的补偿措施以及企业关停引发的种种后果,都令此项充满“行政指令”色彩的整治行动在当地饱受质疑。
整治“一刀切”
尽管拥有全球“已探明具经济开采价值最大”的稀土储量,中国稀土行业却一直因过于分散,并未获得话语权和定价权。
包钢集团旗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白云鄂博铁矿,探明储量占世界稀土资源的62%,占国内已探明储量的87.1%,加之与铁矿伴生,开采成本低。前些年,大量稀土上游企业纷纷涌入,致使稀土开采量和出口量大幅上升,产能严重过剩。
早在2008年底,北方稀土行业就曾掀起过一波整合浪潮。当年12月,包钢稀土和内蒙古稀土高新区控股的高新控股有限公司牵头,控股整合了包括包头华美稀土高科有限公司在内的数家民营企业,希望通过统一组织生产、收购、价格和销售,掌控稀土产业话语权。
然而,与2008年相比,此次整合更加大刀阔斧和“一刀切”。“以前的整合是比较自由的,像包钢收购华美都属于企业市场行为。而这次整治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是政府行为。”包钢稀土研究院一位老专家告诉财新《新世纪》。
内蒙古政府信息网站披露,这次整合行动要对呼市、包头市和巴彦淖尔市35户稀土上游企业分三类整治:一是对由自治区级以上投资主管部门立项审批的四户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由包钢集团与其商谈重组合作事宜;二是对有关盟市、旗县(市、区)立项审批的22户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由包钢集团出资,相关地方政府酌情予以补偿,使其关闭并退出稀土业;三是对没有立项审批文件的九户稀土冶炼分离企业,淘汰关停。
内蒙古经信委称,此次淘汰整合是依据国务院今年5月10日发布的《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中提及,稀土行业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稀土行业集中度”,目标是用1年-2年时间,“基本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意见》提出要开展稀土专项整治,对“无计划、超计划生产企业”,要追查矿产品来源;对“违法收购和销售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取消生产许可和销售资质,并限期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
“实现稀土专营是内蒙古的思路。这次整合成功后,内蒙古所有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就全都在包钢旗下了。”前述老专家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内蒙古大力执行国务院要求的动力在于:提高稀土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掌握稀土市场话语权,控制出口,保护环境和资源。
瑞道金属网稀土产业分析师杨晶晶表示,“可以看出这次内蒙古稀土行业的整合是下了决心的。”她认为,提高产业集中度符合稀土行业发展趋势,对环境保护也有好处。
整合已是大势所趋,但被整合的企业却对强制关停的整合方式颇有微词。他们对落后产能的定义及产业整合的执行依据、赔偿标准都提出了质疑。
执行乱象
被列入包钢稀土专营体系的重组合作企业,包括玺骏稀土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其中一家为稀土萃取企业,三家为稀土金属企业;被列入淘汰关停的,包括包头市红天宇稀土磁材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红天宇稀土)、呼和浩特良友稀土公司等九家;被列入补偿关闭的,包括金蒙稀土,达茂稀土,包头世博稀土冶金有限责任公司、包头飞达稀土有限责任公司等共22家。
红天宇稀土负责人陈新芳满肚子委屈,他认为自己的企业既不属于“落后产能”,在环保方面也做得非常好,“稀里糊涂就成了要被淘汰的企业,甚至还拿不到一分钱补偿。”
陈新芳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红天宇稀土注册资金4700万元,2010年销售收入约1.5亿元,“我们规模不小了,实际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在北方稀土矿的处理上,还申请了两个环保专利,同时投入了很多资金做环境保护。”
内蒙古经信委表示,对被整治企业究竟采取重组合作、补偿关闭还是淘汰关停的主要依据是是否获得审批。
但陈新芳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红天宇稀土是1995年包头市从宁波招商引资进来的,在环评报告、环评批复各方面手续齐全,是按照“三同时批复”(同时建厂、同时环评、同时批复)的原则建设起来的。当时,包头市九原区的乡镇企业局就有审批资格,“2008年之后,政策才要求必须由内蒙古发改委或国家发改委审批。”
多名企业负责人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此次“淘汰落后”执行之混乱,令他们费解。“很多企业各方面手续都齐全,但上面硬说没有。甚至还有一些在商务部取得出口配额的企业,比如包头华信冶炼有限公司,也被要求补偿关闭。”一名企业负责人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
从财新《新世纪》记者了解的情况看,企业是否经过审批并不是真正决定因素,关键取决于是否与包钢集团有股权合作。
“列入与包钢重组合作的四家企业,此前就和包钢成立有合作公司,包钢稀土占51%的股份,他们自己持有49%,所以得以保全。”乔桉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
“被整合关停的民营企业,很多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一直运营,对包钢稀土的发展帮助不小。”金蒙稀土的孙喜平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被整合进入包钢的四家企业,反而是去年刚成立的,“论产值、税收都在业内站不住脚。”
“既然产能过剩,不让上新产能,为什么还给他们批?为什么我们这些存在多年的企业进不去?”他质疑道。
前述包钢稀土研究院的老专家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包钢稀土之所以愿意吸纳这四家企业,主要因为这四家主攻稀土金属,而稀土金属的产能并不过剩。其他企业多以冶炼分离为主业,包钢稀土认为这部分产能已经过剩了。也就是说,剩下的31家企业是包钢不想要的企业。
一位被列入淘汰关停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他不认为这些民营企业的存在会影响统一开采、选矿、冶炼的精神。他认为,这次整合只是在帮助包钢稀土加剧垄断。
在对关闭企业的赔偿上,很多企业也认为赔偿依据并不合理。
内蒙古对冶炼分离企业给出的投资补偿标准如下:先按每100吨投资1000万元估算投资额,再按估算投资额15%比例补偿。以金蒙稀土为例,经信委按照其500吨的生产规模计算,估算投资额为5000万元,补偿750万元。
至于各企业的生产规模,整治方案称是依据内蒙古稀土研究院提供的材料,但无论是企业还是研究人员均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稀土研究院并没有提供过这样的材料和依据。“根据生产规模来确定投资额本身是不科学的,因为规模只是一方面,设备条件、分离的纯度(纯度越高投资越高)、技术水平是更重要的考量因素。按目前条件,研究院不可能弄清楚企业的投资额。”研究院的老专家告诉记者。
乔桉还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政府是按照最初建设时的启动生产规模来给予赔偿,后来扩产的一律不被计算在内。“我们建厂20多年了,启动时的规模恐怕连现在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整治中甚至出现多年不生产的企业却被补偿了一大笔钱的荒唐事。“有关部门在我们企业就是在院里站了两分钟,这算得上调研吗?”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
谁圈“生死簿”
“一个文件弄得我们一团糟。现在行业内的人坐在一起就谈这件事情,人心惶惶。”红天宇稀土负责人陈新芳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达茂稀土的老板乔桉日子更不好过。“前些天工人们因为即将失业,还去找包钢、找市委闹事,现在还在协调中。”
达茂稀土原为地方国企。当地达茂旗政府曾和包钢稀土签有长达40年的换资源协议,协定达茂旗的水供包钢稀土无偿使用,而包钢稀土则按成本价向该公司提供6万吨稀土原矿进行加工。2006年,包钢稀土对稀土原矿供应量有所削减。这次稀土整治政策颁布后,包钢稀土索性停止了对达茂稀土的供应。
而达茂旗当地因开发稀土,水资源几乎消耗殆尽,已不宜种草,也不能养牧。当地牧区别无其他工业,一旦达茂稀土被关停,当地老百姓的谋生亦成大问题。据了解,达茂稀土有500多名员工,涉及的员工家属则有数千人。
据乔桉介绍,达茂稀土历年来纳税达30亿元,总资产超过2亿元,现在债务已达8000多万元。“但政府只答应赔偿1000万元,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花了。该给税务、给工人,还是给债权人?”乔桉发愁道。
乔桉的疑问正是很多其他企业的共同遭遇——企业突然被要求关停,债务、投资、员工安置,都成了难题。
“这样的行政整治有点太过了!”孙喜平向财新《新世纪》记者抱怨说。和达茂稀土一样,金蒙稀土这家经营了十几年的稀土企业也难逃整治关停的命运,旗下的200多名员工也即将面临失业。
面对质疑,内蒙古经信委和包钢稀土均选择了缄默。财新《新世纪》记者致电内蒙古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和包钢稀土董秘张日辉时,对方均以“不方便就此事发表评论”拒绝了采访要求。
多名企业老总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愿意被包钢稀土“整合”,也可以接受包钢控股,只要能够逃脱被关停的命运。但在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包钢接触时,却发现两家在相互推诿,包钢方面表示“政府主导,我们说了没用”,而政府则强调是“包钢不想要你们”。
“我们认为,这就是一种‘国进民退’吧,上面红头文件一下,说关停就关停。其实相当于包钢通过政府支持,圈点了一大批企业的生死簿,最后垄断整个行业。”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民企负责人说。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