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糖真的有毒?

2011年06月13日 04:12 来源:信息时报

  

糖真的有毒?
糖真的有毒?

  流行甜味剂的致命真相

  我们从最基本的糖开始说起。

  勒斯蒂格用“糖”这个单词来指代两种不同的糖,既包括甜菜和甘蔗中提炼出来的,不管是红色还是白色,俗称为蔗糖;也包括高果糖玉米糖浆——这种采用优质玉米淀粉,经过多种酶水解而制得的以麦芽糖为主的糖浆,这就是问题所在。

  两种糖并存

  两种糖的发展实际上有点幽默。

  高果糖玉米糖浆最初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被添加到汽水中而不能辨别和蔗糖的区别,从而广泛应用。从八十年代开始,高果糖玉米糖浆开始替代蔗糖,被食品制造商们添加到碳酸饮料和其他制品。

  之所以食品制造商们对它颇为青睐,一来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蔗糖含有有毒成分,二来因为它便宜,而且具有更长的保质期,对于企业来说有着更好的商业前景。

  经过企业的包装,高果糖玉米糖浆摇身变成蔗糖的健康替代品。但遗憾的是,他它进入身体后,对健康没有任何好处。

  撇开市场营销的招数不谈,实际上这两种甜味剂的成分极为相似。勒斯蒂格在演讲中说,“高果糖玉米糖浆和蔗糖毫无差别,问题在于两者同样糟糕,同样有毒。”

  果糖越多越甜

  在此,我们分析一下这两种糖的不同。

  蔗糖是由葡萄糖分子和果糖分子组成的,他们两者的比例都是50%。而在高果糖玉米糖浆中,最常见的比例是含有45%的葡萄糖分子和55%的果糖分子。由于果糖分子的甜度是葡萄糖分子的两倍,果糖分子越多,食物就更甜。这也是为什么高果糖玉米糖浆更受欢迎的原因。

  虽然有美国专家认为,从生物化学角度看,高果糖玉米糖浆和蔗糖都是糖,区别不大,它们在人体中的代谢方式也是相同的,最终都会在胃里分解成葡萄糖分子和果糖分子,对人体的作用相同。

  然而瑞士洛桑大学的研究人员路西·塔皮却不这样认为。被认为是世界上研究果糖分子最深入生物学家的她在2010年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果糖玉米糖浆比蔗糖中的其他成分更有毒性。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高果糖玉米糖浆更有害,它究竟对人体会产生什么作用,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

  热量不是罪魁祸首

  传统观点认为,糖会造成“空热量”,直接的罪魁祸首是人类贪恋它的味道。依照这种逻辑,只要将含糖饮料等食品中的含糖量削减,就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不少机构都持有这样的观点。美国农业部2009年编发的《美国人膳食指南》中如此,美国心脏协会在2009年9月发布的指南中同样如此。

  它们认为,由于人们摄取了过量的糖,取代了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取,所以,人体无法得到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或膳食纤维,于是,人们只能吃得更多,变得越来越胖。

  且不说糖的“空热量”之说正确与否,至少用起来很便当,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肥胖和糖尿病归于“吃得太多”,似乎只要少吃多动,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事实并非如此。勒斯蒂格的观点与空热量无关——他认为糖具有独特的个性,从而在人体中引起特别的代谢方式,这才是真正有害的原因。

  在演讲中,勒斯蒂格经常提到“等热量而不是等代谢”的概念。这就是说,从土豆、面包或其他含有的葡萄糖的淀粉食物中摄取100卡路里热量,与从蔗糖里摄取100卡路里相比,两者在人体体内的新陈代谢截然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完全不同。

  摄入过快影响肝脏

  据悉,蔗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中的果糖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这一点不同于可以被身体每一个细胞吸收和使用的葡萄糖。因此,相比进食含有葡萄糖拥有同样热量的淀粉来说,进食糖会给肝脏带来更大负担。

  为了吸收高果糖玉米糖浆,身体必须贡献出镁,铜,铬等一些矿物质。而这些矿物质的消耗,特别是铬,会干扰胰岛素的生产和使用,这也就是糖尿病的第一步。

  用实验室小白鼠做实验的结果也表明,如果摄入的果糖的数量过多,速度过快,肝脏就会将其大部分转化为脂肪,引发被称为“胰岛素阻抗”的机能。

  胰岛素一般在人类进食食物时——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时有反应,它能保持血糖保持在合适的程度,当体内的细胞对胰岛素抵抗时,胰脏就不能满足要求,那么血糖浓度就不能控制,那么很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不是每个有胰岛素抵抗的人都会患上糖尿病,但是长期来看,体内胰岛素水平将对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心脏病等就是其中危害之一。

  实验室小白鼠的疾病也会发生在人类身上,如果我们摄入足够的糖,就会有大麻烦。1分2分3分4分5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